第26節
第三卷(本卷章目調寄“柳梢春”) 第二十二章 談佛論道,將伊拒了(1) 更新時間:201219 16:21:41 本章字數:1631 黃裳回到大帳,命手下官兵將光明頂上所有尸首都入土安葬,然后班師回朝。朝堂上,黃裳奏道:“臣奉旨平定明教,歷時不足兩月,明教眾教徒皆已被殲滅,明教巢xue大光明頂已被焚毀?!?/br> 徽宗喜道:“朕身為教主道君皇帝,消除明教,也算是朕對上天的一件功德。黃愛卿剿滅明教有功,朕封你為‘功德侯’?!?/br> 黃裳叩首道:“謝陛下?!?/br> 王黼上前道:“陛下,那明教魔匪不足七百人,但黃大人此次滅匪,卻損失兩千官兵,如此懸殊差距,黃大人有何臉面受功?” 徽宗道:“王愛卿此言差異,丞相已經說過,那明匪人數雖少,但個個身懷異術,想要剿滅,絕非易事。再者,自古開兵見仗,怎有不死人之事,黃愛卿平定明匪,終究是大功一件?!?/br> 黃裳俯首道:“謝陛下?!?/br> 蔡京道:“陛下,黃大人雖平定了魔匪,但魔匪教主余章子卻不知下落,魔首未除,終是大患!” 徽宗驚道:“黃愛卿,那魔匪教主卻哪里去了?” 黃裳道:“臣尋遍明教巢xue,皆不見明教教主,但明教左右光明使、四大護教法王、五散人皆被殲滅,就算明教教主逃脫,也不會再生事端?!?/br> 徽宗道:“這樣就好,這樣就好。各位愛卿要嚴查各地狀況,發現異教滋事,要速速報來?!?/br> 眾大臣齊聲道:“是,陛下?!?/br> 徽宗嘆道:“明教剛滅,從天竺又來了一個叫什么普曜的和尚,要朕在我大宋普及佛法,真是可氣可笑?!?/br> 李邦彥道:“陛下,我大宋有許多寺院,皆尊拜佛教,不如將這些寺院統統滅掉?!?/br> 徽宗思道:“列位先皇亦崇敬佛教,這倒不必了?!被兆诟呗暤溃骸包S愛卿!” 黃裳應道:“臣在?!?/br> 徽宗道:“你去接待一下那個佛教和尚,打發他回去吧?!?/br> 黃裳道:“是?!?/br> 徽宗道:“丞相,童愛卿率兵征討遼國之事怎樣了?” 蔡京道:“童大人十五萬大軍已集結在遼國邊境,只待時機成熟,便可消滅昏遼。陛下放心,童大人用兵如神,必能殲滅遼國,收復燕云十六州,完成陛下之夙愿!” 徽宗喜道:“好,等童愛卿凱旋歸來,朕要好好慶賀一番。征遼戰事有何變化,丞相速速奏報于朕?!?/br> 蔡京道:“是,陛下?!?/br> 徽宗道:“當前我大宋國運享通,眾位愛卿功不可沒呀!” 李邦彥高聲道:“陛下此言詫異!” 徽宗驚道:“李愛卿怎如此說話?” 李邦彥道:“當前我大宋國運享通,萬民安業,乃是陛下洪福滔天,辛苦cao勞之結果,要說我等之功,如若九牛之一毛,又談何‘功不可沒’乎?” 徽宗喜道:“李愛卿亦非全無道理,但朕治理天下,也要依仗各位愛卿呀?!?/br> 李邦彥大聲道:“陛下謙遜圣哲,臣有幸侍奉陛下,乃是臣萬代之積德也!” 徽宗道:“咱們君臣相聚,乃是天緣,當前適逢盛事,諸位愛卿可與朕同享共樂?!?/br> 群臣俯首高呼道:“謝陛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第三卷(本卷章目調寄“柳梢春”) 第二十二章 談佛論道,將伊拒了(3) 更新時間:201219 16:21:42 本章字數:5800 普曜大師道:“道教若此,難怪道教在中土如此興盛。創教之圣祖,皆是大智慧之人。我佛佛祖釋迦牟尼本為迦毗羅衛國的太子,佛祖降生七日后,母親便過世,佛祖深感人間生、老、病、死的痛苦,遂萌出家修道之志。在十九歲時,佛祖夜出王宮,自脫衣冠為沙門。初訪毗舍離國跋伽婆求道,復至王舍城受賢者阿羅邏迦藍,郁陀迦羅摩子之教,以所學難臻解脫之境,遂至摩揭陀國伽耶南方之優樓頻羅村苦行林,開始六年苦行生活,其間有凈飯王所派五位侍者與之共修??嘈奁陂g,佛祖日食一麻一麥?雖至形體枯瘦,心身衰竭,而始終未能成道,乃悟苦行非得道之因,遂出苦行林4聳保共修之五侍者誤以佛祖退蕐佬模遂舍之而去。? [jp2]佛祖放棄苦行后,至尼連禪河沐浴,接受牧女乳糜之供養?;謴腕w力后,至伽耶村畢缽羅樹下,以吉祥草敷金剛座,東向跏趺而坐,端身正念,靜心默照,思惟解脫之道。佛祖在菩提樹下禪定四十九日,戰勝天魔的威脅、誘惑,終于豁然大悟,證得揭示諸法實相的無上正等正覺,而成為佛陀。[jp] 佛陀悟道之后,在鹿野苑開始傳教。他為了宣揚佛法,普渡眾生,走遍天竺各地。八十歲時,佛陀在毗舍離城涅盤,化為釋迦牟尼佛?!?/br> 黃裳道:“西方極樂世界以釋迦牟尼為尊,中土天界最高尊神乃是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三清尊神。 元始天尊稟自然之氣,開辟天地,從此有了人間。每到劫數終盡,天地初開,元始天尊便降臨天地間,傳授秘道,開劫度人。 靈寶天尊由混太無元玄黃之氣所化生,靈寶天尊以靈寶之法,隨世度人。自元始開光,至于赤明元年,靈寶天尊經九千九百億萬劫,度人有如塵沙之眾,不可勝量。凡遇有緣好學之人,請問疑難,靈寶天尊即不吝教誨。 道德天尊即為太上老君,由圣人老子化成。道德天尊上處五京,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為飛仙之主,道德天尊分身降世,開度眾生。 軒轅黃帝與圣人老子同為道教之始祖,黃帝教導世人種五谷,識文字,造舟車,制音律,識醫理,被中土各族尊為先祖,黃帝得道后,駕龍飛天而去,化為央央元靈元君,元君總掌天界,能夠驅策群仙。 三清之下的四位天帝乃是四御:北極紫微大帝總御萬星,南極長生大帝主掌人間福壽,勾陳上宮天皇大帝統御萬雷,承天效法後土皇地祗執掌陰陽生育,萬物之美,大地山河之秀。 玉皇大帝與四御齊名,我朝皇帝尊玉皇大帝為‘太上開天執符御歷含真體道昊天玉皇上帝’,玉皇大帝承三清之命,察紫微之庭,主宰總領宇宙生靈,造化萬物。 之下還有五曜星君,五斗星君,二十八宿星君、紫微垣眾星君、太微垣眾星君、天市垣眾星君等諸位星辰之神,以及三官大帝,文昌帝君等諸多仙君?!?/br> 普曜大師道:“天界諸位神靈,享受天道之清凈,不修得十善因緣,無能成此正果。然那人道中有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諸多痛苦。阿修羅道,除一般苦難外,又因常好與帝釋斗,或斷肢節,或破其身,或復致死。畜生道中,或苦役、或充食、或人殺、或互啖,其苦無窮。餓鬼道中,不聞漿水之名,所見清水,皆成膿血,不得飲食,饑渴難當;且常為刀杖驅逼,恐怖非常。地獄道中,或火坑、或堅冰、或刀山、或劍樹、或碾硙、或湯鑊、或沸屎、或合山等諸多苦具,繁多難述。 我佛心念眾生,如母憶子。眾生身受苦難,我佛怎能靜心禪修!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br> 黃裳道:“‘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四撕蔚鹊拇刃?,何等的悲愿!然世人愚沌,怎知我佛之大慈悲心?世人形態各異,世事無常,世間若此,若以佛法治之,卻依何法理?還望大師指教?!?/br> 普曜大師道:“昔日,蓮華城蓮華王突然崩殂,蓮華王沒有嗣子,諸大臣忙尋找有相之人擔當國王。諸大臣尋遍各村各寨,各城各都,終于在一棵樹下,找到一人。此時天色炎熱,此人在樹蔭下躺臥,雖然日頭已經移去,但樹蔭卻不隨日而移,仍為此人遮擋烈日。諸位大臣將此人帶入王宮,為他穿上王服寶冠,諸大臣說:‘今后國家就由你治理了?!巳嘶卮穑骸覍嵲诓欢弥卫硗跏??!T大臣說:‘你已為我們的國王,你必須治理這個國家?!巳嘶卮穑骸胰魹閲?,你等諸人必須悉受十善業道,治理王事也需依從十善業道,如此,我才作此國王?!T大臣皆答:‘臣等順行?!?,蓮華城以十善業道治國,百姓安然樂業,國家享通昌運?!?/br> 黃裳道:“何謂十善業道?還請大師詳解?!?/br> 普曜大師道:“佛教分為五乘教法: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但佛法是以人天乘,趣于大乘直達佛乘為基礎。故人天乘即是佛乘的始階。因此佛法流通于世間,當以世人為中心,施設契合時機的教法:首為五戒,謂之人乘正法。再由五戒擴大,即十善業道。所謂五戒: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yin,四、不妄語,五、不飲酒。此五戒是由十善所攝縮,只是五戒側重在身的修為,而十善是兼明心的動念而已。五戒擴大開來,便是: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yin,四、不惡口,五、不兩舌,六、不妄語,七、不綺語,八、不貪,九、不嗔,十、不癡。此乃是十善業道。不殺生而慈心于仁;不偷盜而義利節用;不邪yin而貞良守禮;不妄語而誠實無欺;不兩舌而無爭是非;不惡口而出言慈和;不綺語而言說有禮;不慳貪而慈心舍施;不嗔恚而慈忍積福;不愚癡而多聞增智?!?/br> 黃裳道:“人人奉行十善業道,一則可制止外在惡行,另則可清凈世人心境,以達到建立人間凈土,此亦為佛法之目的?!?/br> 普曜大師道:“施主所言極是,阿彌陀佛!” 黃裳道:“治理國家,道家之法乃是‘無為而無不為’”。無為并非無所作為,而是因循自然,順應萬物之本性,不人為強制和干涉。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作為王上,則要“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也就是說,世上最美好的事物,最上等的善行就像水一樣,默默滋潤萬物,給萬物帶來生機,但卻從來不去炫耀自己,不大事張揚自己。為了讓天下安寧,百姓幸福,王上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去sao擾百姓,不要事必躬親,不要把意志強加于人民。 道家治國,以百姓之心為心,所謂'理國之道,務先愛民,民為國本,不可棄也。'長江大海之所以能夠成為天下河流的君王,就因為它善于處在低下的地方,所以能使天下眾河流匯入其中,形成百川朝王之勢。要想得到萬民的擁護和尊重,就要設身處地關心他們,去奢省費,輕徭薄賦,選用廉吏,使萬民衣食有余。 道家治國,反對用兵,‘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瘶嬛碎g樂土,必須反對以兵力逞強,胡亂用兵之結果,只會給眾生帶來災難,加深眾生的痛苦?!?/br> 道家治國方略甚多,我雖熟讀道教典籍,然其理深奧,終不能完全明了?!?/br> 普曜大師道:“施主身為朝廷重臣,貧僧深知施主之良苦用心。皈依佛法之后的阿育王,依佛理頒布誥文,使萬民遵守,誥文內容我說于施主:一曰敬長,對于父母、師父、長老及各級官員等,均應尊敬,尤其對于父母之親,務必要盡孝道;對于親屬朋友,也應和藹相處。二曰愛眾,居高位者,對于下級屬員、傭仆,以及貧苦大眾,應當謙和相待;對于苦行道士、婆羅門教徒、佛教僧尼,更應倍加敬重,并且,要多做有助于眾生的好事。三曰真誠,為人要真誠,要說真話,不可妄語。四曰施舍,對于修禪苦行之士、老弱殘廢之人,應竭盡所能從旁協助,或布施財物,或扶持生計,以盡人道。五曰護生,對于世間一切眾生不可傷殺,以終其天年。六曰包容,應彼此包容,不可揭他人之短,顯自己之長,對其他宗教亦要寬容,和平共處。七曰作業,堅信佛法,廣行善事?!?/br> 黃裳嘆道:“阿育王所頒誥文,與十善業道無異,若以此治國,國家豈有不祥和安寧之理?” 普曜大師道:“施主若能扶助圣上,使國家安康,萬民安樂,也是一件大大的功德?!?/br> 黃裳點頭道:“弟子亦如此認為?!秉S裳接著道:“佛法無邊無涯,弟子有時清晰,有時卻很混沌,何謂佛法?還望大師教誨?!?/br> 普曜大師道:“阿含經有偈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四艘磺蟹鸱ㄍㄐ兄袒?。凡妨害眾生,事無大小,皆不可去做;凡利益眾生,事無大小,皆當為之;所謂‘自凈其意’,乃是修清凈心,心無雜念,才能修得智慧,脫離苦海。中土唐朝時候,白香山居士曾經往參鳥窠禪師,請問佛法大意,師即答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闵骄邮啃χ^:‘若此二句,三歲孩童也能道得?’鳥窠禪師遂喝云:‘三歲孩童雖能道得,八十老翁卻未必行得?!鸱ǜ驹谟诠硇扌?,多行善業,皆可成佛?!?/br> 黃裳道:“佛法博大精深,卻又淺顯易懂,弟子傾聽,如沐春風。不過白香山居士一句‘三歲孩童也能道得’,鳥窠禪師卻隨之喝之,卻是有悖佛理?!?/br> 普曜大師贊道:“施主之慧根,貧僧弗及也。中土高僧如此說于貧僧,貧僧便如此告于施主,未想其間之佛理。喝由嗔生,嗔而怒之,世人有十惑,我佛家弟子之十惑亦未能根除,我佛弟子仍需修行!” 黃裳道:“大師過謙了。大師所言佛理,弟子雖能悟得,有時卻不能行得?!?/br> 普曜大師道:“我等皆是凡世俗人,種種煩惱不可避免,只要心懷善念,躬行善業,修清凈心,便可消除煩惱,離苦得樂?!?/br> 黃裳道:“佛法與道教本理相同,可惜我主萬歲只是信奉道教,而排斥佛法?!?/br> 普曜大師道:“阿彌陀佛!萬歲今日派施主會見貧僧,卻是何意?” 黃裳道:“萬歲不推崇佛法,我自會向萬歲闡明佛法,使萬歲明曉佛理,推廣佛教?!?/br> 普曜大師道:“施主不必枉費心力,我已料到萬歲不會聽從施主之言,一切隨緣。與施主別面后,我自當離去?!?/br> 黃裳道:“弟子不忍見佛法與中土無緣?!?/br> 普曜大師道:“我佛與中土之緣久矣,中土眾生,崇奉我佛之人多矣,施主不必憂慮。阿彌陀佛!” 黃裳道:“佛道本為一家,本應共存共生,同度萬民?!?/br> 普曜大師道:“世事繁雜,非你我所能左右?!逼贞状髱熌贸鲆槐窘洉?,道:“能與施主會面,已是貧僧緣分,貧僧送施主一本《楞伽經》,此經乃是釋迦牟尼降臨楞伽島所說之經,昔日達摩大師也曾將此經帶入中土。貧僧這本《楞伽經》,有梵文和漢文兩種文字,施主閱覽此書,可知我佛之佛理也?!?/br> 黃裳接過經書,俯身道:“多謝大師!”黃裳從懷中取出一本經書,道:“弟子亦有意送大師經書,此經便是《道德經》,道家經典繁多,以此經為首,此經集道家教義之大乘?!?/br> 普曜大師雙手合十,道:“多謝施主,貧僧當會細細閱讀?!逼贞状髱熃舆^經書,道:“貧僧告辭?!?/br> 黃裳道:“大師去往何處?” 普曜大師道:“諸相皆為空,世如虛幻夢,非有亦非無,離合因緣數?!?/br> 黃裳細細琢磨普曜大師意思,待抬頭想要詢問時,普曜大師已離屋遠去。オ 第三卷(本卷章目調寄“柳梢春”) 第二十二章 談佛論道,將伊拒了(2) 更新時間:201219 16:21:42 本章字數:2701 皇宮外苑侍客齋,一位老僧眉須花白,神色祥和,盤膝端坐在長椅之上。此人乃是普曜大師,從萬里之遙的天竺之國來到中土,普及佛法,傳誦佛音。 黃裳進入侍客齋,看那普曜大師,額骨高聳,眼眶低陷,全然不似中土之人,而在眉目之間,自然流露一種超然氣質。黃裳俯首道:“弟子黃裳參見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