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頁
書迷正在閱讀:你是人間星河、[文野]背完書的我超強的、星際萌寵日常、竹馬在我家打工的日子、抱歉,我夫人腦子有坑、我為男主謀事業[穿書]、女主非要教我談戀愛、快穿之神、一不小心和醋壇子戀愛了、穿成反派大佬的照妖鏡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真按殷仲達說的婦好的例子搞,不但殷嬙干政完全沒有錯,還要把兵權拱手于她一部分,這次可就不止灰頭土臉,反而被殷嬙借著攻訐占了好處去。 當即有人跳出來,駁道:“敢問殷宗正,這位商后婦好,出自誰人著的史書,我等孤陋寡聞,此人竟聞所未聞?!?/br> “這有何難?”殷仲達剛要說話,卻忽然想起一件事—— 婦好從哪個典籍翻出來的?婦好根本不見于典籍。 那當然是挖墳挖出來的。 難道還要他現挖一座婦好墓出來給他? 對方見殷仲達久久說不出一段話,頓時得意:“宗正公可要再細思一會兒?謅的是哪一本書?!?/br> 眾人哄堂大笑,殷仲達氣得面色通紅。 殷嬙也笑了笑。 跪在地上一言不發的陳釗更是暗自笑破了肚皮,心說這是猴子派來的救兵嗎? 不談根本問題,不質疑商禮的合理性,卻專拋這種細枝末節的問題,轉移眾臣視線。 她輕聲道:“是昔年在族中的藏書,卻恐怕沒法借閱諸公?!?/br> 眾人不解其意。 卻聽李左車悠悠道:“暴秦無道,始皇帝滅一國,便毀人史冊、斷人文字。后又下焚書令,除醫藥卜筮之書外,不許民間藏匿百家之書。因而除卻當初存在咸陽宮里的副本,民間所存,盡皆夷滅?!?/br> 蒯徹冷笑道:“莫非你要到櫟陽讓陛下賜一段商史給你么?再者現存商史所載,王后參與政事便是正道,尚書有載周武王伐紂,以泰誓數紂王罪行,第一條重罪是聽信婦人,但微子一篇,以殷商遺臣角度所寫,通篇卻并無聽信婦人一條,若然是重罪,豈會只字不提可見在亦能大致印證殷君所言?!?/br> 群臣啞口無言。 話說到了這個份上,殷嬙半點罪沒撈著,反而參他的御史被蒯徹總結了一封漫長的奏疏一句句駁回去,韓信順理成章把他直接貶為庶民了,殷嬙的干政有了這天的背書,也撈了個正當的名分。 這樣一場鬧下來,日中已過,殷嬙跟著韓信走了,蒯徹和陳釗、殷仲達幾個卻聚在了一起。 蒯徹被殷嬙裹挾來,原本是滿心不樂意的,但殷嬙捏著他的把柄,又跟他一番談心:“如今你只是楚國的丞相,難道就不想成為天下的丞相么” 殷嬙知道,蒯徹是有野心的,要是不想,當時做什么攛掇著韓信造反韓信當時若是能造了反,他也能混個從龍之功,身居高位,殷嬙給他這個機會,也給他許了這個愿景。 以利誘之,方為上上之選。果然,蒯徹本就沒有退路,還不如一門心思跟著殷嬙造反,至于風險,當年他攛掇韓信的時候也是考量過的,這世上哪有不需要冒風險就能輕易富貴的? 于是死心塌地跟著殷嬙。 “小君今日這樣手段,好用,卻可一而不可再?!必釓貨]好意思直說殷嬙以鬧治國。 “特殊時期,當行霹靂手段,糾糾纏纏,要到幾時才算完?!标愥撘仓?,這樣不按規則玩很不招人待見,但他們就剩這近十個月,殷嬙干政的名義不早早定下來,將來做事舉步維艱。 殷仲達道:“這景氏牽頭先是攻擊青苗貸,又攻擊小君,用心險惡,且與故楚牽連頗深,不若……殺雞儆猴” 蒯徹搖頭:“小君,景氏與齊國田氏一般,都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在民間人望很高?!?/br> 陳釗笑道:“小君遞的話,那就毀了他的人望。我吳倉中正缺糧,等著他景氏送上門?!?/br> “他不是折騰青苗貸么,他們要跟百姓爭利,那就叫他們知道其中厲害。咱們有個親戚叫聞道的,以前是個南方系的記者,我看過他寫的東西,寫得老辣,很能煽動人。叫他干他的老本行去,把報紙辦起來,就先叫他把他們打壓青苗貸的事兒報出來,不需寫的詰屈聱牙,不識字的叫識字的念給他們聽,務必把事情在市井里傳起來?!?/br> 蒯徹聽了陳釗這話,奇道:“陳老弟,這南方系記者是甚么?報紙又是何物?” 殷仲達道:“所謂記者,等同周室的采風人,要在民間收集各地風土民情,奇趣新聞求于諸野,將之整理編撰出來。南方系,是謂我等從越南來?!?/br> “所謂紙,便是我等以竹子、樹皮、漁網所制出的新鮮事物,可用于書寫,又比竹簡輕便,前代已有,但效用不好,今朝改良方合所用。將采風記者整理之言,報諸紙上,告知民眾天下新鮮之事,此所謂報紙?!?/br> 殷仲達這廝胡說八道,還一幅一本正經的模樣,惹得陳釗發笑。惹得殷仲達白了他一眼,他這還不是為了給陳釗圓場,才編了這些瞎話,這人不感激,反而在這兒笑得不能自已。 蒯徹卻聽得一愣一愣的,捋須喟嘆道:“小君手下能人輩出。將新鮮聞知之事,報諸于紙,使天下人聞知,其利無窮?!?/br> “可不是?”陳釗玩了個梗,“話語權在我們手里,搶占了輿論的高地,敵人就占不著了?!?/br> 蒯徹當然聽不懂話里的梗,卻點頭:“話語權?也恰當,黔首所知的,是我們想要傳達的。只是櫟陽那邊若是責問下來?” 陳釗道:“此為民間之舉,與我等有何干系” “妙?!庇谑莾扇讼嘁暥?。 幾人合謀又算計起景氏來,景氏的黑材料殷嬙找人搜集了,送過一份給陳釗,陳釗精心尋了一個受害人尚存的一樁,準備給景氏來一個“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