竊國[三國]_分節閱讀_263
書迷正在閱讀:穿越之農家如畫、放開我的兔尾巴/小兔子乖乖、掀開棺材蓋后我開始捉鬼掙錢、校草竹馬的圈套、女主全都性轉了[快穿]、一個人的長情、干了這碗恒河水[穿越印度]、往你懷里跑[快穿]、你制杖嗎?不!我販劍![快穿]、在一起 完結+番外
這個小村子已經遠離長安,因此人煙稀少,曹旭之前看見的,就連田地都十分貧瘠,由此也可以預想此地的百姓生活有多么不易,而此時看到村中房屋,也不過十余家,男女老少加起來恐怕都不超過百人的小村子,此時正燃起大火,村中一片哭喊之聲。 他們在村口便見到了倒在地上的男人尸體,沒有頭顱,胸腹被刨開,內臟流在了地上。 郭嘉大概是第一次見到這樣的場面直接就愣住了。 曹旭卻是一股火氣直沖大腦。 她壓根不需要詢問郭嘉的意見,所下的命令也只有一個。 “殺!不留俘虜!” 她身邊跟著的士卒除了青州人,也有呂布帶來的并州兵,并州也是常年受到外族侵擾的地方,這些士卒所經歷的事情說起來,都能寫出一部被外族欺壓迫害的血淚史來,此時看到這樣的場面也是個個紅眼,曹旭一聲令下便盡數沖了出去。 曹旭帶來的兵馬有數千人,而在這村中作亂的匈奴人不過三四十個,自然不是對手,很快就被悉數斬殺。 曹旭那句不留俘虜的話根本就是多余,面對眼前的情況,就算她說了要留,這些憤怒的士卒們也不會留下一個活口的。 只是這村中最后剩下的不過是弱女子三五人罷了。 曹旭嘆了口氣:“行軍不好帶著他們,留下一些糧食錢財給她們吧,去哪里都好,別再留在司隸了?!?/br> 至于說村中已經死去的那些,此時也無法一一讓人辨認,最后只好挖個坑埋下,立了簡易的墓碑而已。 至于說那些匈奴人,一把火燒了了事。 直到這時候曹旭才有空去看郭嘉,此時的郭嘉早就不復剛出青州時的輕松,見曹旭有些擔心他,郭嘉自己也是苦笑一聲:“我之前只想著立一份功勞回去,也好不讓人小看,可……匈奴之惡,比之黃巾更甚啊?!?/br> 他當初見識過黃巾之亂的景象,本以為那就是人間地獄了,現在才知道,那遠不是最可怕的事情。 難怪曹旭從呂布那里調人的時候,聽說是去打匈奴人,士卒們個個積極,都主動表示要跟曹旭一起去。 臨行之前,那些沒能跟著曹旭走的,還特意給兄弟們上了送行酒。 郭嘉想著,以并州的環境來說,這些士卒們恐怕也都是飽受異族之苦的。 “之前伯瑾先生說我還沒有準備好,我尚且不服氣,現在看來……倒是我太高看自己了?!?/br> 曹旭伸手拍拍他的肩膀:“行啦,我們還是早日趕去長安才好,這里距離長安還遠著就已經是這樣的景象,長安附近恐怕更是……” 只會比這里更慘而不會更好吧。 蔡琰的父親是當世有名的人物,天下的讀書人都聽聞過蔡邕的名聲,蔡琰是蔡邕的女兒,從小飽讀詩書,蔡邕便說這個女兒的學問是男子也比不上的,后來蔡琰嫁的也是河東衛氏,卻沒想到她才嫁過去不久丈夫就去世了,蔡琰因此被說克夫,因而夫家容不下她,蔡邕疼愛女兒,于是就將蔡琰接回自己身邊。 董卓作亂洛陽的時候因為要拉攏讀書人,因而也假惺惺的做出過一些愛才的事情來,比如他對蔡邕就頗為厚待。 蔡邕不屑與董卓為伍,卻也無法反抗,于是只好順從,后來董卓遷都長安,自然也是把蔡邕給帶上了。 可沒多久,董卓為王允所殺,長安仿佛看到了希望,蔡邕也是這么覺得的,連帶著蔡琰都覺得以后的日子要好過一些了。 蔡琰貌美又有才名,蔡邕為了保護蔡琰,甚至不許她出家門一步。 董卓死了,蔡琰自然也是松了口氣,卻沒想到還有比董卓更大的劫難在等著他。 因為董卓曾對蔡邕頗為厚待,因而蔡邕在董卓死后便有些心情復雜,于是感慨了幾句。 卻正是這幾句話為他引來了殺身之禍,王允為此大怒,將蔡邕下獄,那時候的王允是誅殺董卓的功臣,朝中上下自然都是他說了算,蔡邕最后死于獄中。 當然,因為王允的行事作風他自己也很快被人干掉了。 如果說王允連蔡邕那樣的人都容不下的話,他還能容得下誰呢? 因而那些曾經與董卓有過交往的,幾乎人人自危,最后大家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提前動手干掉了王允。 可王允如何蔡琰根本無心感嘆了,她失去了父親,從此孤身一人,在兇險的長安更加孤苦無依。 蔡邕是個清廉的人,他雖然官職很高,可家中財產卻并不多,當年董卓賞賜給他的東西,他也多數拿去救濟別人了。 但到底蔡琰在長安也勉強能夠過得下去。 可蔡琰并不想留在長安,蔡邕已死,她已經沒有什么牽掛,因此便想帶著父親回老家去。 對于蔡琰來說,離開這種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十分困難。 她若是孤身一人離開自然輕松,可蔡邕卻為她留下了數千卷的書籍。 董卓遷都長安的時候打算火燒洛陽,當然了,董卓并沒有什么保護文化保護書籍的概念,還是蔡邕據理力爭才帶上了一些,而之后因為一路被人追趕……雖然那時候大家并不打算真的干掉董卓,也不想跟他硬拼,但做個樣子還是要有的,可就算是這樣,因為一路不易,于是帶出來的書籍又散落遺失了不少。 等到了長安,蔡邕是不敢把這些書交給董卓的,他知道董卓不會愛惜。 好在董卓壓根不在乎書籍如何,因而蔡邕自己留下那幾百車的書籍他也懶得去管,反而對蔡邕更加放心,覺得他除了書也沒啥其他出息了。 這些書比之當年洛陽的藏書不過滄海一粟,可對于個人來說,也是好幾百車的書籍呢,再加上蔡邕自己也很喜愛藏書,自己家中也有數千冊的藏書,于是他就給蔡琰留下了一個大難題。 要怎么帶著這些書回老家? 蔡琰是不會放棄這些書的,受蔡邕的影響,她也十分愛惜書籍,更何況這些書幾乎是蔡邕一生的心血了,當年在遷都的時候,蔡邕完全是豁出性命也要保護這些書籍的架勢,蔡琰又怎么可能放棄這些呢。 于是蔡琰的行程就因此耽誤下來,直到最近她才終于安排好一切,能夠帶上這些書籍一起回去。 當然,為此散盡家財是難免的,不過蔡邕在老家倒也有些產業田地,蔡琰回去糊口度日是不愁的。 此時已經是冬季,蔡琰也知道這時候走并不是一個好時候,可她沒有其他辦法。 蔡琰聰慧,她已經看出此時的長安,李傕郭汜兩人雖然表面一體,可實際上已經開始產生矛盾,此時若是不走,日后恐怕就再也走不了了。 至于說冬日道路艱難,這一點比之李郭二人,還算是一個可以克服的困難。 可蔡琰怎么都沒想到,她這一走卻剛好遇上匈奴人入侵。 帶著那近千車的書籍,蔡琰就算是想跑都跑不掉。 身邊婢女一再勸說她不要管那些書了,逃命要緊,可那是蔡邕一輩子的心血,蔡琰怎么可能讓父親的心血毀于一旦? 想也知道,這些匈奴人是不會愛惜卷若是落到他們手上,最好的結果也不過是當做柴火燒了。 再說了,就算是想跑又能如何呢? 他們乘坐的是馬車,拉車的馬也不是什么寶馬良駒,如何能夠跑得過匈奴人的騎兵? 蔡琰幾乎要絕望了。 即使他們奮力逃命,可最后還是被匈奴人追上,蔡琰的婢女為了保護她沖了出去,而后蔡琰聽到了前面車夫墜地和馬匹嘶叫的聲音。 再然后就是混亂的馬蹄聲和廝殺聲音,直到一蓬鮮血直接澆在了蔡琰的車簾上。 蔡琰畢竟只是弱女子,她能做的只是縮在車里,緊緊地捂住自己的嘴巴,讓自己不要驚叫出來,期望外面的人以為這車是空的而逃過一劫。 蔡琰幾乎分不清過去了多久,直到車簾被一雙染血的手拉開,外面的光線透了進來。 然后她聽到一個女子的聲音:“已經沒事了,出來吧?!?/br> 聲音不高,語氣被盡量放的溫柔,來人在安慰她,而且……這女子說的是漢話! 蔡琰顫顫的放下捂著嘴巴的手抬眼看去,就看見一個臉上濺著血跡的女將正打著車簾對她微笑,雖然臉上帶著血,可卻不見半點兇惡,見她看過來笑的更加溫和,然后伸出手:“你是不是嚇得不能動了?來,手給我,我拉你?!?/br> 蔡琰從馬車里出來的時候,周圍的戰事已經結束了,剩下的是正在打掃收拾戰場的青州兵馬。 曹旭問她:“你是誰???怎么一個女人家在這里?不知道外面很危險么?” 蔡琰此時已經勉強鎮定了情緒,聞言回答道:“回將軍的話,小女正是要帶著父親的靈位回去老家的,卻不想路上遭此劫難,多謝將軍搭救?!?/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