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先帝不僅自詡為陰謀家,也深覺自己該是個修身養性之人,可奈何身居帝位,早睡早起遛鳥遛狗順帶出門游玩下的理想生活實行的并不順利。 所以,他給自己定下個規矩,每半年出宮巡游一次,時間不定,地點沒有,通常是心血來潮,前頭還在批奏折,后頭已經出宮了。 每次一月有余,可就有那么一次,短短半月就回來了。 隨行帶了名女子回來,模樣很是艷麗,不同于尋常玄京人,倒像個異族的。 出宮碰見個美人,順手就給帶回來大有人在,可這次不同,因為他帶回的那女子,小腹微微隆起,也應有三四月身孕了。 時間點上,完全對不上。 先帝帶回一位懷有身孕的女子,引起前朝后宮一片嘩然,眾說紛多,都說這女子必定是什么魅惑人的狐媚子。 先帝本人對這些流言蜚語完全不在乎,也并未做過任何解釋,便把那女子安頓在拂曉宮,沒有封號,可吃穿用度一樣不差,甚至還把番國貢獻的寶貝都搬了過去。 后來有人說,這名叫楓娘的女子,是個南疆人。 南疆人,自古奇人異事居多,人人擅養毒蟲蠱物,外人稱之為非毒及蠱,由于身份問題,還是個有夫之婦,宮里不少指點,宮中俸祿難免克扣,先帝得知大怒,狠罰了宮人與背后指示之人,多位妃嬪心中不滿卻只能壓在心底。。 風言風語惹得太皇太后不快,曾氣勢洶洶的帶人到拂曉宮,要治楓娘個□□后宮之罪,楓娘不認,說本就是先帝將她帶回,她好端端的生活,怎就成了□□后宮。 太皇太后大怒,命人將她捉起來,要動用私刑,好在拂曉宮有個宮娥偷偷溜出去報信,先帝及時趕到,楓娘才免遭皮rou之苦。 但就因為此事,太皇太后見自己一手培養出來的兒子居然為一個南疆女人向她發怒,氣的當天便一病不起,在床榻上躺了足足三月,身體也再不如從前硬朗。 自此以后,楓娘的風名更差了,朝中之臣更是上奏說娘是南疆派來的細作,目的為蠱惑帝心,乃至大亂。 先帝仍不為所動,這群老頭急了,畢竟先祖代代打下來的江山可不因為個女人就這么毀了,幾個老頭吵吵嚷嚷,非要先帝把楓娘送出宮,先帝也是個急脾氣,一不做二不休,把幾個老頭打發回家,連著幾日不讓上朝。 再后來,楓娘產下一女,這下子,后宮更亂了,老頭子們仰天長嘯:天要亡我朝,天要亡我朝吶! 先帝把吵嚷的老頭們叫進御書房,脫了靴子挨個朝臉抽了三下,罵他們烏鴉嘴。 幾個老頭頂著一臉鞋印,面面相窺,他們大都是跟隨先帝的老爹打江山下來的,算是個元老,想都沒想到能被鞋底抽臉。 先帝抽完,擺擺手就讓回去了。 繞是他們想盡了辦法,磨破了嘴皮子,先帝就是不為所動。 風言風語了整一年,有次先帝怒駕拂曉宮,怒氣沖沖的與楓娘吵架,吵了好幾天,嚇得拂曉宮的宮人們不敢靠前,先帝一怒之下砸了拂曉宮,拂袖離去。 直到急病暴斃前,他都再沒進過或者提過拂曉宮,先帝不提,旁人自然也是提不得,再加上先帝暴斃極為突然,朝綱亂成一鍋粥,下葬之時,有人提議說,先帝那么寵愛那個南疆人楓娘,不如一同陪葬給先帝得了,也不枉費先帝的一片寵愛。 這事先報到太皇太后那里,太皇太后本就忍受著喪子之痛,再加上對楓娘一直存有敵意,覺得若不是這個狐媚子,皇帝也不至于變成先帝,她自己的身體也不至于差成這樣。 秉著于公于私都是棒極了的想法,她欣然同意,并先找到自己媳婦商議此事,同時叫上了國師和丞相,他們討論時,靖賢王正巧來了,也當充個數。 為了或有或無的私心,也為了安撫朝堂上下,幾人一拍即合。 先帝已亡,唯一說不行的人也就沒了,幾個主心骨也都同意,太皇太后便當場下令,親自入拂曉宮捉人。 拂曉宮依舊宮門緊閉,隨行侍衛直接踹門,太皇太后瞧見滿園的花草樹木依舊茂盛,氣便不打一處來,下定決心一定要讓楓娘死。 去搜查的侍衛出來報,說是拂曉宮上下無一人,已是人去樓空,楓娘早已不知所蹤。 太皇太后怒不可遏,全權交給大理寺處理,大理寺配合刑部行云流水,很快抓到一個鬼鬼祟祟想要逃離出宮的宮人,經過詢問,發現是曾在拂曉宮伺候的。 那人是隨楓娘一同入宮,也為南疆人,刑部自然不會客氣,那人被折磨至奄奄一息,只說楓娘是南疆皇室之人,便再問不出其他。 大理寺如實稟報,整個朝堂亂為一鍋粥,以往流傳楓娘為南疆細作的風言重新被人記憶起,不同的是,這回有了人證。 此事若是傳出來,指不定會出什么幺蛾子,太皇太后封閉住消息,勒令一定要抓到楓娘等人,碎尸萬段,再送回南疆。 抓捕暗中進行了半個月,南疆那邊來人了,說要找人,而找的人正是楓娘。 實在太猖狂了! 可當時這種國無君的狀況,實在不宜挑起兩國戰事。 這道理明眼人都懂,太皇太后與國師丞相一商量,不由唉聲嘆氣。 因為發現根本無計可施,只知道楓娘沒能逃出玄京,更何況了,無論風言風語傳的再厲害,皇帝飲食都有專人負責,楓娘也與先帝有幾月沒見,要真論起證據,還真是沒有。 再者,這事如被有心人捅出去,誰面上都不好看。 生生吞下這一口苦水,太皇太后派人將南疆使者打發回去,打算等逮到人再處理。 再后來,新帝登基,沈良州順利坐上皇位,靖賢王攝政。 其實對于太皇太后來說,誰是皇帝,誰是聶政王關系不大,因為都是她孫子,只要天下太平,保住歷代先帝打下來的江山,誰是皇帝根本無所謂。 可太后眼瞧著親兒子年歲尚幼,養子得以順利把持朝政,擔心的吃不下睡不著,生怕哪日醒來便改朝換代了。 這表面看起來的風平浪靜,只有涉及到的幾人才知其中的暗流涌動。 沒多久,太皇太后逝世,暗流涌動進化成波濤洶涌,不過也好在當時玄京不太平,靖賢王不得已對抗外力,也是有勇有謀,導致大家相處起來也沒怎么尷尬。 太皇太后逝世,得知楓娘之事的人少了一個,抓捕之人被全權交給了丞相,雖再沒人提起此事,可幾人都心知肚明,這事還沒完。 只有沈良州知道,楓娘并非逃了,而是死在拂曉宮。 咬毒,自盡。 她將毒藏于牙內,沈良州眼睜睜看著她的嘴邊溢出黑血,再說不出話,只是睜眼望著里屋,眼里有淚。 沈良州明白,里屋熟睡著小姑娘,她是要他照顧好小姑娘。 所以他在楓娘咽氣之后,進屋把小姑娘抱了出去,他絞盡腦汁的想著,在小姑娘醒了之后,如果哭,如果要娘,該怎么辦。 他一直不知道,為什么楓娘自盡時會被自己遇上。 后來他才明白,楓娘待他和藹,教他撫琴,包括青頌整日追著他跑,與他親昵,都只為他是太子,是日后登上皇位之人。 楓娘在這世間,唯一擔心的,放心不下的只有女兒,她大概是早想了斷自己,可怕青頌身在北玄孤苦伶仃,無依無靠。 沈良州自小頑劣,歲數尚小,與眾多皇兄皇姐玩不上來,偏偏與青頌年齡相仿,每次他因年少無知被皇兄取笑,垂頭喪氣時,小姑娘總是笑瞇瞇的出現,甜甜的叫他良州哥哥。 楓娘的打算非常成功,沈良州顧不得其他,心心念念竭盡全力的保護小姑娘,世間雜亂,唯有心頭的小姑娘最為清澈。 他想讓她活,只要她活。 ※※※※※※※※※※※※※※※※※※※※ 我老是掉收 我非常難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