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月圓(二)
其實話一出口,鶯時就有些后悔。 從他的講述判斷,雖然離塵的身世疑點頗多,但無疑有一點是可以確認的——他一定是受到了某種限制,才不得不一直待在華相寺里,并非他自己所愿。 但她不知道他所受的限制有多么嚴格。若是連棲華山也不能出,豈不是再一次戳中了他的傷心處? 聽聞此話,離塵有些愣怔,卻不是因為旁的。 只是因為,這似乎是她第一次主動邀請他去做一件事。 他從她的眼神中品出一絲后悔與歉疚,很快就明白了她在想什么,卻并未主動解釋,只是嘴角勾起一個柔和的弧度,眸中波光粼粼,浮光躍金,瀲滟春花。 “好?!?/br> 這四年間,他的確是沒有下過山。在剛到寺中的幾個月里,他被嚴格地監視著。那些人都對他存著基本的尊敬,可一舉一動,一個神情都被人注視、稟報著的滋味總歸是不好受的。雖然慢慢的也就這么過來了,但他決不愿再嘗試一次。 后來時局漸漸穩定,大約是瞧出他實在沒有越軌之心,也掀不起什么風浪,禁制也就慢慢放開了。只要每日清晨誦經時,住持確認他仍在寺中,其余時候他便愛做什么便做什么,無人在意。 他不是沒有機會下山。只是在漫無涯際的終生囚禁中,山上和山下于他而言變得沒有什么分別。有時,他甚至在想,或許囚禁他的恰是他自己。 上位者囚的是身,而他囚的是心。 他是最無用之人,在事發的當日便已認命,再沒想過反抗。 離塵到底沒被她瞧出什么。 今夜人月兩團圓,只要贈予她一場歡喜,便夠了。 傍晚,寺中再行祭拜、分食之禮。至月初明時,鶯時換上了一套藕荷色摘枝團花的對襟小袖,作燕陵城最尋常女子的裝扮。離塵亦脫掉僧袍,換上最簡單的青布直綴。兩人各戴一頂幃帽,四周有黑色的紗幔垂下以掩人耳目,向山下去,匯入人流。 鶯時偏頭望著與她并肩而行的離塵。這是她第一次見他如此裝扮,完全遮蓋了僧人的身份,看起來倒像是一個濁世佳公子,隱有清貴之氣。 這一日,寺中固然較平時熱鬧許多,卻不可與山下同日而語。 一輪圓月懸上屋檐,城中百姓家家戶戶都掛了幾盞花燈,或以絹紙,或以紫竹,或以料絲,或扎通草,燃以寶炬,作美人狀、月桂狀、兔兒狀,亦或雜七雜八的花鳥蟲魚狀,生動靈活,栩栩如生。 街邊亦有花燈、鮮果、香燭等販賣,還有各色小玩意。今夜幾乎全城百姓傾巢出動,人頭攢動,小販們生意頗好,面上也洋溢著喜色,叫賣聲此起彼伏。 此番盛景,一年到頭也難得幾回,恰是“月明燈彩,人氣香煙,晶艷氤氳,不可名狀?!?/br> 燕陵中秋有諸多習俗,其中尤以“玩月“和”走月“最為盛行。自東晉謝、袁二人打破身份壁壘,于中秋佳節泛舟于牛渚江上,暢敘一宵,便有了”牛渚玩月“這一佳話。每逢中秋,士子庶民,文人雅士便會共同登樓、泛舟,斗詩清談,極近風雅。后詩仙所作的一句”昔聞牛渚詠五章,今來何謝袁家郎?“更是將這一習俗推至頂峰。 對吟誦、作詩不感興趣的尋常百姓則會結伴夜游,走街串巷,賞月看花,稱為“走月“。一定要走滿叁座橋才能回來。傳說中如此便可驅百病,一年都會順遂康健。 離塵與鶯時遠遠地聽著文士的吟誦、唱詞,沒有參與進去。 經過一個小販時,他在他們身后叫喊著:“這位小哥,給你娘子買盞花燈吧,提著燈去走月,月老兒才會保佑你們長長久久哩!“ 離塵望向四周,果然路過的女子皆人手提著一盞燈。他在山上太久了,已經快要忘記逢年過節民間是什么樣子。 征詢了一下鶯時的意見后,他買了一盞樣貌極討人喜歡的無骨兔兒燈遞到她手里,又得了小販順口奉送的許多吉祥話。 他們在如織人流中緩慢前行。好像只走了幾步,卻又像走了一生那樣長久。 不知不覺間,說不清是誰先跨過了那道界限,兩人已是十指相扣。 萍水相逢,隱姓埋名,難得有一日可不再獨行。 只他們彼此間都心知肚明,只今夜是尋常眷侶。 良宵苦短,更當珍惜。 分割線 今天努力再更一章(800珠加更)。 最近感覺珠珠都變少了,哭哭。 可以給為愛發電的作者一些鼓勵嗎QAQ 下一章會寫到女主視角較為完整的故事。目前正文劇情已經差不多進展1/3啦,是不是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