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挖墳
夜以繼日忙碌的人不止他孟太醫一人,城南郊外的墓園里,守墓人被反綁在一塊墓碑上,十幾個彪形大漢正馬不停蹄的向下掘土。 一時靜謐的墓園里塵土紛飛,只聽得見鐵鍬下地的聲音,挖土掘棺的幾個漢子都累的氣喘吁吁,撈起袖子,露出臂膀。 只聽彭的一聲,是挖到棺材的聲音,漢子們都停下了動作,有個為首的恭敬地向坐在一旁扒橘子的青年請示,“王爺,挖到了?!?/br> 穿月白色長衫的貴公子,不緊不慢地把橘子填進嘴里,好整以暇地彈了彈身上的灰塵,抱怨道:“臟了爺的衣裳,最好的裁縫做的,早知道就留著他的命多做幾身了?!?/br> “王爺大可不必親自來的”,手下本分道。 “誒,那可不行,瞻仰名將這種幸事不容錯過?!彼驗槟昙o小,家里又寵愛,叔叔和表哥戰死前,家里竟從未讓他上過戰場,這在匈奴王庭里很少見。 棺蓋落地,在場的眾人都摒住了呼吸,那小王爺探頭一看,撲哧一聲笑了。 等他走遠,眾人才都探過頭去,哪里有什么白骨尸身,有的只是一副湛亮的銀甲,正如夜空中森然發光的彎月。 臨走之前,小王爺摸出一把貼身的匕首,在守墓人面前晃了晃,登時把人嚇得臉色慘白、兩股戰戰。 身上的繩子被割斷的那一刻,只覺得不敢相信,對方扔下一句話:“告訴你們家皇帝,橘子挺甜,不是,是血債血償?!闭f完帶著手下不見了蹤影。 第二天在朝堂上縈繞著一種可怖的氣氛,故去的當朝重臣被人開棺戮尸,這簡直是駭人聽聞。 蕭定在上朝之前就聽聞此事,登時怒不可遏,是誰非要查明真相還是要故意挑釁?無論是懷揣著什么樣的目的,因為這,陳則銘的身份藏不住了。 他派出大理寺去掩蓋此事。 朝上,禮部尚書沈方澤,提出匈奴使團即將抵京,天朝許久未曾與匈奴達成和平協定,這樣的朝見是數十年中第一次,禮部尚書一個頭兩個大。 這幾年政局波濤洶涌,他的老上司就是在匈奴人攻城的時候扛不住撒手人寰的,被天朝贖回來的那批大臣,不知道是怎么了,鐵了心的擁護太子,不少都做了太子的內臣。 蕭定無人可選,選了他這個出身寒微,根本就不懂京城高門大戶禮節的小書生做禮部侍郎,很快又擢升了尚書,晉升速度豈非一般人可比。 沈方澤對蕭定是一百二十個忠心,他不過是個毫無背景的探花郎,歷朝歷代像他這樣寫得一手好文章卻沒能遇到貴人提攜的寒門書生太多了。他到底是修了什么福分,才能得到皇帝的青睞。 蕭定看過折子,聽過他的匯報,本以為沒什么大礙,但是他注意到沈方澤提到整個使團所占用的物資似乎龐大的出奇。 多問了一句:“此次匈奴使團為何每日耗費糧草數百斤?” 沈大人回道:“因所帶仆從眾多?!?/br> 蕭定計算了一下,匈奴使團正史一名,副使兩名,其余都是官職微末,那至少帶了仆從近百人才能達到這種效果。且不說這些人來京城心懷鬼胎,單單在路上就擾民生亂,還吃白飯。整個就一大型的免費旅行觀光團。 蕭定心情更加煩躁了,但是為了天朝的大國風度,也不能說立馬把這些人趕回去。 “調動京畿御林軍,保護匈奴使臣及隨從的安全,務必使他們每一個人都能安全離京?!?/br> “京兆府尹密切關注來使在京城的動向?!?/br> “太子監管大理寺調查平虜郡王陵墓被盜一事?!?/br> 各級官員領了旨,早朝散去。 太子被塞了一張紙條,上面寫著“空棺之事不必掩蓋?!?/br> 巧的是,太子一直想見大理寺卿李大人,但是又懼怕被人非議因而耽擱,如今正好有許多事可以問明白了。 公堂之內,其他官員、仆役都被支開了,李大人讓出上位,恭敬地給太子遞茶。 太子放下手中茶盞 ,轉了轉手上的扳指,也不避諱,“從頭開始講吧?!?/br> 李大人不敢端著,cao著他那口并不地道的京城話,娓娓道來,“這樁事要從十五年前說起?!?/br> 皇帝蕭定是斷袖,朝中無人不知,不知怎的招惹上了陳府的小公子。 皇帝納了陳則銘青梅竹馬的表妹為妃,斷了他娶親的念想,折辱更是毫不避諱,京中人盡皆知陳公子是皇帝的入幕之賓,甚至匈奴人也知曉。 意想不到的是,陳則銘竟然是個將才,攻克匈奴,蕩平匪寇,之前多少人做不到的事,他都做到了,他在戰場上大放異彩,銳不可當。 陳將軍剛揚名的時候,您母親生下了長子。 因為您是長子,即便不是嫡出,陛下也十分看重。 轉折就發生在一場宗親逼宮的夜晚,您的母親不知道出于什么目的,參加了太后組織的這場政變,當晚太后寢宮被燒,燒死的宗親王爺不在少數,其中就有意圖謀反的陳妃,不巧的是當晚輪值的將領就是陳則銘。 皇帝讓陳則銘親手燒死了他青梅竹馬的表妹。 之后陳則銘在御書房與皇帝鬧了一場。 當時諸位大臣都知曉皇帝與陳將軍之間那層曖昧的關系,沒想到陳將軍竟然一心請求重罰,最后流放嶺南。 直到三年后麒麟山圣駕被匈奴人圍攻,皇后以樞密院副使的官職請求陳則銘出山救駕,陳則銘救駕之后,匈奴戰事不斷,因此一直掛帥留守邊疆。 但是皇帝疑心深重,一次次打壓陳則銘的兵力,明眼人來看,陳將軍,盡心盡力卻要遭受這些磋磨,實在是很不公平的。 但是楊如欽當時退隱,朝中沒人勸得住皇帝,誰愿意為了那么個木訥不通人情的孤臣自毀前程。 物極必反,陳則銘最終聯手杜進澹反了蕭定。 后來的事太子就再清楚不過了,陳則銘擁立的小皇帝率大軍親征匈奴,五十萬大軍悉數覆滅。 杜進澹叛國。 小皇帝被俘。 朝中有人政變,蕭定復位,匈奴人兵臨城下,陳則銘重掌帥印,抗擊匈奴。 后來五千精兵奇襲匈奴,挫敗了匈奴的主力,為天朝筑起最后一道屏障,達成了百年合約。 故事的最后,陳帥遇刺身亡。 蕭定身體一落千丈,一病不起。 但太子知道這還不是故事的終章。 他終于明白為什么母妃死的毫無征兆,陳則銘反的義無反顧,但是卻對他這個前太子處處包庇。 他該喊陳則銘一聲舅舅,小時候只覺得可親,覺得這個挺拔如竹的青年可以依靠,什么都壓不夸他,卻沒想到這根竹子承受的是家人離散、死生游蕩、積毀銷骨、山河將傾的重負。 他的父皇究竟有什么恨意,非要將人逼成這樣。 蕭定這邊的御書房里。 他留了沈方澤有話要說,畢竟陳則銘要復出少不了各部眾臣的支持,他不能一意孤行,惹得眾臣非議。 沈方澤是所有大臣里最忠心的一個,關鍵是人際背景簡單,和太子黨的關系友好。 皇帝私心里覺得沈大人雖然有的時候呆了一點,但是勸起人來那股不撞南墻不回頭,圍追堵截的架勢,真的幾乎沒人扛得住。 皇帝黑著臉想起,被對方逼著批的那幾本禮部奏章。 你就是不讓他說,他也能給你上一本幾十張的折子,引經據典,處處諷諫,雖然這樣很容易惹到蕭定卡,被砍腦袋,但是蕭定不得不說在他這喋喋不休的架勢下,整個禮部,甚至是和禮部合作的各個部門,效率噌噌噌往上提。 蕭定:“若是平虜郡王仍然在世,愛卿覺得會如何?!?/br> 沈方澤這時候想摸一摸自己的腦袋還在嗎,卻又怕御前失儀,恍惚間想到自己不會已經被蕭定砍頭了吧,怎么會從皇帝嘴里聽到這位將軍。 硬著頭皮答道:“那必定是社稷之大幸?!?/br> 蕭定一下,冷冷道:“現在這個福分來了,你得幫朕擺平?!?/br> 沈方澤從善如流地答道:“是,陛下?!焙笾笥X地想起,等等,什么意思,“陛下的意思是由臣給陳將軍主持修繕陵墓,好讓將軍九泉之下得以安息?” “不是?!?/br> 沈大人:????? 蕭定屈尊降貴地解釋:“陳將軍壓根沒死,受傷靜養了一段時間罷了,如今已經回京了?!?/br> 咬了咬牙,想到那人乖順的樣子,補了一句:“是朕的意思?!?/br> 沈大人小心試探道:“陛下是希望陳將軍還朝?” 蕭定:“嗯。朕要他受封郡王還要他領一個武將官職?!?/br> 沈方澤小心翼翼:“留京?” 京城如今處處是陳則銘的死敵,鑒于陳則銘曾經是權傾天下的攝政王,從前他的同盟必定背叛他,從前他的敵人更會落井下石,陳則銘在京城的前景堪憂。 沈方澤光想想就能體會到其中那難堪的意味。 皇帝顯然也是煩心已久,“朕還是中意他留在殿前司,可是殿前司的段其義與陳則銘素有嫌隙,朕有心讓陳則銘做殿帥,可段其義這一年來并無差錯?!辟Q然貶謫老臣會太過彰顯他對陳則銘的特殊,寒了一眾老臣的心,于陳則銘,于他自己而言,這都不是一件好事。 沈方澤豁然開朗:“陛下是希望臣去勸說段殿帥讓位?” 蕭定一點頭,“不止這些,朕還要那些說話有分量的老臣站出來支持陳則銘還朝,要是有人實在不答應,只要不添亂就可以?!?/br> 沈方澤還欲開口。 蕭定淡淡瞟了他一眼,大有不想聽他廢話的意味和命令的成分。 沈大人明智的捂住嘴,沒有去杠皇帝。 “陛下,太子那邊呢?” “那邊不用管。聽明白了就下去吧,還要朕送你不成?!?/br> 走在辦差事的小路上,年輕有為(嘴皮子賊溜)的禮部尚書大人,瓜兮兮地打出一個問號。 前魏王?已故陳帥?曾樞密副使?陳將軍? 活著? 回朝? 我想見見? 我能見嗎? 陛下好像不愿意? 陛下把陳帥藏哪里去了? 兩個人這是玩金屋藏嬌(英氣大將軍)嗎? 啊啊??! 獨家新聞! 京城獨一份! 好想找人八卦??! 可是又怕被陛下滅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