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郎周郎[三國]_分節閱讀_70
書迷正在閱讀:我和死敵的糧真香 完結+番外、孽海(骨科1V1)、詭行天下、從弟弟到男友再到老公、快穿之女配上位記、重歸、每天懵逼全世界[劍三+修仙]、帶著男神穿六零、[修仙]頭疼每一天的少萌主、被我干掉的魔王來找我復仇了
“問將軍借刀一用!”草草一拱手,攀上船板拖了系錨的粗繩,往他面前一橫。 甘寧皺眉:“此乃錨繩……” “快!”李睦厲喝一聲,“煩勞甘將軍隨船隊暫留,若無我與公瑾手令,不得進城!” 不管滿城掛孝是否是孫權出事了,江邊無人報訊,城門無人迎接,都實在不合情理,若是甘寧跟著一起進城,萬一城中有什么變故,豈不是連個接應的人都沒有! 此時她也說不清楚城中究竟能發生什么變故,只是有種強烈的不安,在硫磺的氣味中洶涌地生長,令她心緒不定,不得不多想一層。 自江上一會之后,甘寧敬佩周瑜藝高善戰,雖也曾聽聞孫權下邳以城弩遠射劉備,縛陳氏以拒袁,然而一見之下卻見此子年紀尚小,又時時站在周瑜身側,半步不離,斷不像有此魄力膽識,只當那是旁人承父兄驍勇之威名而附鑿壁于她。如今見她橫眉立目,言辭果決,所思所慮顯然也不無道理,這才有幾分相信下邳之事未必有虛。 甘寧把刀斬斷錨繩,反手又將刀鋒一橫,捧在手里遞給她:“權公子可用此刀?!?/br> 李睦毫不遲疑接過來,環首刀入手極沉,她道了聲謝,緊緊握在手里,再牽過馬匹綁上腳蹬,上馬一夾馬腹,頭也不回地立刻就向城門疾馳而去。 城門的輪廓越來越清晰,硫磺的氣味明顯重了起來,刺激得戰馬十分不安。李睦唯恐這馬突然停下,將環首刀緊緊壓在馬頸上,死死抓住韁繩,放低身形伏倒在顛簸的馬背上,膝蓋上壓緊馬肩胛骨的力道一點點放松下來。 前面已然不見了周瑜的背影,耳畔只有馬蹄落地的聲音和她自己沉重的呼吸聲,視線被顛得發顫,幾乎看不清前方的路面,然而眼角的余光卻似乎瞥到城門處遙遙有火光亮起。 此時正值白日,一縷火光仿佛后世的小煙花一般一竄而過,不甚明顯。但她對硫磺已經生出警覺,一眼瞥到火光,心中立刻大駭。 “周瑜!是火藥!”她再顧不得馬,舉了刀就往身后拍打馬臀,也不管是刀鋒還是刀背,拼了命地大喊。 然而“周瑜”二字剛剛從口中傳出去,最后三個字的聲音甚至來不及傳到她自己耳中,震天的巨響仿若驚雷落于耳側,轟然爆發! 眼看著就要進城,一股強勁的氣流自城門處向外倒沖出來,將她直接從馬背上掀翻。李睦甚至沒來得及反應,只覺得五臟六腑似乎被一股巨力在一瞬間擠到一起,眼前的視線驟然翻倒,天地倒轉,城門如傾。 飛奔中的馬鬃自她眼前飛掠而過,轉而又炸開般的向四面飛散。 巨大的轟鳴之后一瞬間變作尖銳的耳鳴,震得她耳鼓欲裂,仿佛有一把尖刀自耳膜里刺入腦中,整個世界突然安靜下來,只有這如刀銳鳴在天地間回響。 視線中只見高高抬起的馬蹄朝著她當頭踏下! ☆、第七十九章 “策愿隨父提兵駐馬,立于洛陽城頭?!?/br> “公瑾,我要揚鞭躍馬,每過一城,就將那城頭俱換上我孫氏之戰旗!” 年少時,周瑜與孫策縱馬躍崗,未及弱冠的少年郎,一手指天,豪情萬丈。 當時幾人曾經笑他們年少輕狂? 然而,征伐六郡,兵指江陵,蕩平江南,威震北方。寥寥數年,天下俱知孫郎如虎! 不知為何,看到滿城掛孝,周瑜率先想到的不是尋陽城中重傷未起的孫權,而是預計昨日抵達的孫伯符。 一念及此,仿佛胸口一股濁氣,沸沸揚揚,如火上熱湯,直令他心生驚懼,呼吸難為! 馬蹄方踏入城門,耳側便是那轟然巨響。戰鼓驚天之響,城樓坍塌之聲,縱旱雷落地,亦不及其萬一。勁風激蕩,裹挾著斷壁飛梁,四散激飛,灼燙的火焰如同天降之火,緊隨其后,黑煙滾滾,仿佛烏云懸落。 天崩地裂之景,如神魔臨世之境。 然而就在那一瞬間,他竟看到了一隊輕騎策馬于面前疾馳而過! 漫天星子,月色無光,微弱的星光朦朦朧朧,好似下了一層雪,一隊騎兵中領頭那人青衣白袍,身材頎長挺拔,微微躬身伏在馬背上,似焦急萬分。 不對! 雪是真雪,洋洋灑灑飄落,又一片片粘在發間額前,觸頰冰涼,此時尚未及黃昏,何來星子? 再細看時,卻發覺這個背影極為熟悉,竟像是……他自己! 濃煙重重撲面而來,又化作煙影消散開去,下一瞬間,他竟然站在了吳郡城前,青衣白袍,周身駿馬嘶鳴,眾將無聲,無數畫面頃刻間涌入腦海中。 與孫策吳郡尋常一別,再見竟是棺柩相對,他看到自己星夜奔喪,但見滿城掛孝。白茫茫的幡旗似雪,黑漆漆的靈柩如夜。 十九歲的少年身帶重孝,手捧印綬,在靈堂里哭得面紅目赤,一把按住他的手臂哀呼“公欲何如”。 但肩背繃緊,指若扣弦,整個人仿佛一頭無依小獸。 卻是眉眼模糊,周瑜看不清,也想不起。他眼中只見棺柩靈堂,只覺胸中悲意無垠,似天際茫茫,腳下虛浮,幾欲站立不穩,所思所想如同被嚴冬厚雪壓住的枯枝,在生出下一個念頭來之前,身體已經拜伏于地,聲淚俱下:“瑜敢不效犬馬之力,繼之以死,佐權公子承伯符之志!” 還是不對!那是孫權! 何不見那一雙入鬢長眉,眉目清致的女郎? 畫面輾轉,一會兒是昔日的少年紫袍玉冠,面目深沉,拔劍斬案,向他深深施禮:“曹cao來犯,權委公以重兵,愿公無忘先兄遺命?!?/br> 一會兒是江水莽莽,戰帆掛云,巍峨的樓船,艨艟若林,有人飛身來報:“稟都督,曹cao于北岸駐下水寨,引兵來襲!” 他坐于軍案前,青衣白袍,輕甲長劍,叩案揚眉:“擂鼓!令甘寧點兵一千,出寨迎戰,其余眾將隨我一同觀戰!” 一幕幕回轉,前前后后,交疊回轉,混亂又清晰。 赤壁戰前,他練兵于鄱陽,從來就熟知軍務而不沾政事,遠避吳郡之決。直到聞悉曹cao率大軍,挾破袁之余威南下渡江,欲征江南之地,孫權戰和不定,他心實難安,這才領軍回吳! 心中只有一念——豈能讓伯符之業拱手讓人! 此戰之后,劉備曾當孫權之面指他“文武籌略,萬人之英,器量廣大,恐不為人臣之才耳!” 昔日驚驚惶惶的青稚少年聞言面上帶笑,不置可否,目中卻隱約透出忌憚。 可他明明又記得誰立于城頭,笑語晏晏,劉備此言,豈不知疏不間親? 荊襄之地,吳郡之北,一東一西,孫權執意兩線為戰,他不能說,亦不能勸。少年的目光里堅決和迫切,他心中何不了然?父兄軍功,累累驚世,既然是繼承父志,又豈能沒有軍功?他周瑜絕地挽狂瀾,一戰退曹cao,為主者又豈能了無寸功,任由天下只知他周公瑾而不知有孫仲謀? 他只能全力而戰,哪怕殫精竭慮,耗盡心血,只有他勝得徹底,令北地曹cao心驚,軍心動搖,那孫權面對的戰役,或許都會容易一點,劉備心生忌憚,亦或許不敢令圖他謀。 經年苦戰,終下南郡,終于將曹cao諸將打回江北,荊襄之地在握,益蜀之地待取,再出漢中,撫河西,兵指長安,天下兩分,大勢成矣! 南郡的慶功,他酒到杯干,舞劍張弓,肆意長笑,山呼海嘯的歡慶聲中,心底的那一點點遺憾只是伯符不曾見今日之功,然又胸臆暢快,昔日與伯符所議所謀,今日終有所成。曹cao暗地使人來勸降,許他高官重權,獨牧一方,于他只一聲哂笑,反讓他探知許昌存糧告急,民力殆盡,十年之內,再無南征之力! 十年!也夠他西川走一遭了! 一幕一幕的記憶好似驚雷之后的蟲蟻,一點一點復蘇,一點一點醒來,啃食著心肺腑臟,仿若啃食樹根草葉,肆無忌憚。 不想骨血鋪就的南郡,終究卻要拱手讓人! 此時讓南郡與劉備和讓當時不戰而讓與曹cao又有何分別! 聯劉抗曹,莫不是沒有劉備,他就無力退曹? 腦海中一片混亂,眼前的人影似他而不是他,眼前的場景似真又不是真,紛至沓來,鋪天蓋地,就像是攻城時交織成一片的漫天箭雨,沒有絲毫空隙,不給他片刻喘息的余地。額角如劈,痛若迸裂,到最后,他的身體從畫面中那個人影里逐漸抽離,但那滿心的激蕩,心緒動念,卻愈發清晰——強敵虎視,君侯猜忌,內外煎焦! 這亦是他的記憶。只是不曾于壽春遇到李睦,不曾見到那渾身濕透的女子帶著一股豁出去的神態將那一方璽印放在他面前。 孫權還是孫權,那李睦又在何處? 英氣飛揚的容顏在腦海中一閃而過,轉而又被不斷轉換的畫面淹沒。 他要伐益州,據蜀地,北可兵出長安,南則渡江橫擊,首尾相儔,犄角相輔,與曹cao劃天下以南北,伺機可謀大事。然請兵之奏遲遲不準,軍令難發,他知孫權心有顧忌,便只身匹馬連夜馳回吳郡。 為得將令而歸,先至軍中領脊杖三十,再夜入郡府,面前孫權。 親陳利害,分析局勢,數兩家之兵力高低,說曹cao之民力枯竭,孫權高坐于上,卻始終一言不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