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劍三]武安天下_分節閱讀_289
李牧是在快要入冬的時候從大梁回來的,雖然戰勝的慶功李牧在大梁的時候應該已經有過的,該有的賞賜嬴政也都給了,但這次李牧正式回來,場面依舊很大,反正是比蘇云卿當初大多了。 作為大功臣,嬴政除了之前的例行封賞之外又額外給李牧各種賞賜,當然啦,李牧并不是一個貪功的人,他自己拿好處的時候也不會忘記手下的將士們,在這個時代李牧確實算得上是對士卒們非常好的那種將領了。 因此當嬴政提出要給賞賜的時候,李牧確實沒有敗興的說不要賞賜這種話,但他卻表示將士們更加辛苦,這都是將士們拼命的結果,請求嬴政重賞此戰中立功的將士們。 嬴政當然不會反對,反正這賞賜下去了雖然確實有李牧的人情,但是人家也會說這是秦王厚待士卒呀。 而且嬴政對李牧特別滿意,講真,李牧不貪功不愛財可以說是個非常正直的人,但他從來不會在嬴政給賞賜的時候推辭,這就非常讓人滿意了。 說實在話,對于這種賞賜拿著遠比推辭好。 對于國君來說,戰勝之后給有功之臣獎賞,這是對有功之人的回報,這是你來我往的事情,或者說的更加直白一點就是你給我賣命打仗我拿到好處了也不忘了你給你點回報,可如果將領不要呢?打不打國君的臉就不提了,對于國君來說其實這種事很尷尬呀。 是的,這種情況將領確實顯得特別高尚了,但相對而言國君不就成小人了?人家腦袋掛褲腰帶上的給你賣命,完事你啥都不給?如果不接受物質上的獎賞顯然就要在其他方面彌補這一點。 一個智商正常的國君是不會在乎物質上的獎賞的,因為這對他實際上并沒有什么影響,但如果除此之外呢? 說白了,你不要錢的話,無形之中就是逼著人家給你更大的官職更高的爵位唄?可一般官職與權勢掛鉤,爵位與封地掛鉤,比起給這些,顯然國君更愿意給點其他的物質獎勵,然后在這方面適當的給一點就好。 當然,你也別提有人就是高尚的啥都不要,如果真的是那樣的話,國君就要被人戳脊梁骨了好嗎? 尤其是在秦國,軍功是與爵位掛鉤的,而爵位是與個人以及家族的利益和社會地位掛鉤的,你能說不給就不給? 你今天能不給他明天就能不給我呀! 所以所,正常情況下,有啥獎賞拿著就是,千萬別裝樣子啥都不要,那可真是既坑了別人又坑了自己。 而遇上這種看似無欲無求的下屬,其實國君也是難以信任的呀。 所以蘇云卿才說李牧在這方面的表現是真的好,給他啥獎賞他都要,不過李牧也是有原則的,他立了十分的功就拿十分的獎賞,你給他十二分他肯定不要,而拿了獎賞之后他自然也會分給手下的士卒們,這既是李牧這個做主將的對士卒的回報,同時他也不會忘了秦王。 看,既不顯得自己是個貪婪的人,又能讓國君滿意,你好我好大家好嘛。 大部分時候如果不是有啥意外,冬天是不打仗的,再加上秦國剛滅了兩國家沒多久,此時僅剩的齊國和楚國都緊張的很,齊國一個勁的往秦國派使者表示友好,楚國倒是兩手準備,除了給秦國派使者送禮物,同時還把楚國大將項燕給調到了邊境,讓項燕在邊上守著,就怕秦國不知道啥時候就打過來了。 別說秦國不可能突然打過來,你看魏國不就是個好例子么? 本來秦國和燕國打架,魏國就在旁邊看戲吃瓜,然后就被秦國順手給解決了。 也是心疼。 據說秦軍都打進魏國大門了,魏王那邊還一臉懵逼的沒反應過來呢。 這么說起來的話,其實魏王也挺不容易的呀。 但讓楚國和齊國安心的是,他們派去的使者秦國都接見了,他們送去的禮物秦國也都收下了,他們請人帶去的友好意愿秦國也都回應了,再加上冬天的來臨,北方的冬天那是真的不適合打仗的,而秦國目前的大部分國土都在北方。 總體來說,齊國和楚國安心的過個冬還是沒問題的。 事實上蘇云卿確實沒打算在冬天打仗,但是她也不打算等太久。 “明年我們打楚國吧!” 蘇云卿這話說出來的時候嬴政一臉不解,李斯和呂不韋齊齊低著頭假裝自己沒聽懂,趙高默默地以準備火盆取暖為借口躲出去了,天知道其實屋子里挺暖和的。 于是最后還是嬴政問出了那三個字:“為什么?” 目前來說只剩下了齊國和楚國,那么按照常識來說不該是柿子撿著軟的捏,先打齊國嗎? 別以為楚國好欺負呀,那個很有名的名將項燕就不說了,楚國的國土也是當年七國之中最大的一個,就算是在現在也是一個楚國頂好幾個齊國的節奏,所以說難道不該是先解決了齊國然后一門心思的去解決楚國嗎?哪有放著齊國這個軟柿子不捏,反而先去踢楚國這個硬石頭的道理? 可在蘇云卿看來就是這么個道理。 “第一,我不選擇齊國正是因為齊國弱小,如果我們先攻打齊國,那么齊國必然向楚國求援,雖然之前我們能夠讓其他國家不出援軍,但現在我們還能做到這一點嗎?就算楚王是個傻子項燕也不是個傻子,他很清楚,只要齊國被滅我們的下一個目標就必然是楚國,且因為沒有了其他牽制我們更能全力以赴的對付楚國,因此他絕不會坐視齊國被滅的,只要我們攻打齊國,楚國必然全力救援齊國,到時候我們要對付的可就是一個楚國再加上一個齊國了?!?/br> 齊國雖然現在已經不如當年那么強大,但畢竟這么多年因為前面有什么魏國燕國韓國之類的擋著,齊國說一直都沒有和秦國打過什么仗,他依舊有著相對廣袤的國土和保存完好的軍隊,最重要的是齊國的民力并沒有什么消耗,從這一點來說,這依舊是一個強大的國家。 那么楚國呢?楚國就更強大了,楚國的面積廣袤就不提了,人家還有大把的軍隊和一個非常機智的名將項燕。 歷史上的嬴政打楚國的時候,王翦開口就說至少要準備六十萬人,且這還不可能一戰而下,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結果嬴政沒聽,反而聽了另一個叫李信的人的話,二十萬人就打算去滅魏國了,結果就是那二十萬人根本不夠使的,直接就被項燕打懵逼了,那次的秦攻楚國的大敗仗也真的算得上是秦國后期少有的敗仗之一了,且敗得還挺慘。 那么想想吧,打齊國得至少三四十萬人才能算得上穩妥,畢竟齊國不像燕國和魏國那樣被秦國削弱了那么多年,人家的底氣足的很呀,再加上攻打楚國的至少六十萬人,這就要求秦國至少要支撐上百萬人的超大規模戰爭。 這特么就是在開玩笑??! 秦國要是有本事打這種仗哪里需要等到現在?早八百年前就統一亞洲走向世界當上球長了。 但如果換個角度呢?不打齊國打楚國。 齊國現在可沒有項燕那種機智的小伙伴,且看看這次雙方的反應就知道了,楚國還知道派兵防備秦國,并且隨時做好了干架的準備,齊國就一個勁的往秦國派使者送禮物了,齊王并不敢派出什么大軍駐扎在邊境,就怕秦國萬一誤會了怎么辦? 所以說,秦國打齊國則楚國百分百的要出兵救援,但如果秦國打楚國,齊國會不會出兵就不好說了,甚至都不用多,讓人帶個十萬八萬的軍隊去邊境上晃悠一圈齊王就得懵逼。 如果到時候秦國真的威脅齊國不許出兵否則就連著齊國一起打的話,雖然有腦子的都知道秦國不可能同時滅兩國,但齊王沒腦子呀,他又怕秦國怕的不行,因此真到了那時候齊國有很大的可能是不出兵的。 如果齊國不出兵,那么楚國就是孤軍奮戰,一對一的干架秦國可是遇上誰都不慫的好嗎! 在場的沒有笨蛋,因此蘇云卿只要稍微提醒一下,這道理大家很快就都想明白了。 甚至李斯開口說道:“要不要去蔡先生那里提醒一下?讓他多準備點人手?!?/br> 雖然知道齊國沒太大的膽子出兵,但是秦國肯定也是要派人說服一下的。 畢竟齊王智商低,要是秦國啥都不管的話,萬一楚國那邊派人過去把齊王給忽悠了,然后齊王就真的出兵了,那秦國這仗打的多冤枉啊。 至于說大忽悠這種事嘛,交給縱橫家和名家就可以放心了,畢竟這兩個單論最脾氣,哪個拿出來那都得是戰略武器的等級如今放到一起搞定個齊王應該是沒問題的。 至于說如果楚國也派使者過去咋辦這種事嘛,交給名家好啦,他們盡干些忽悠人的事情,或者說不管有理沒理,反正名家的嘴皮子就是理。 你看他們家那個著名的‘白馬非馬’的故事就知道了呀,不討論其他什么高深的邏輯又或者哲學啥的,單純從一般角度來看,是個人都看出來這是故意的,但你看人家偏偏就說的很有道理的樣子啊,反而讓你自己懷疑人生去了。 所以說,派出縱橫家和名家那真是戰略性大殺器,尤其對方的智商還不怎么高的時候。 但讓人意外的是,蘇云卿卻搖搖頭拒絕了李斯的提議:“我現在對縱橫家的水平……有點擔心啊?!?/br> “擔心?”這就讓人想不通了,李斯可記得在之前的滅燕國魏國的戰爭中縱橫家的表現應該算是非常好的吧? 結果蘇云卿一臉深沉的說道:“我覺得他們的所謂技巧有時候不是那么靠譜?!?/br> 這樣說著,蘇云卿看向嬴政,而看著嬴政的表情就知道他大概是想起之前蘇云卿說的那個改地名的事情了。 只聽蘇云卿用更加深沉的表情說道:“我想關于這一點,政兒也是深有體會的?!?/br> 嬴政:“……” 完全不想跟這種人說話! 然而嬴政并不能真的不搭理蘇云卿,他想了想說道:“我只是覺得,雖然派人還是要派的,但在人選的事情上一定要嚴格把關?!?/br> 蘇云卿緊接著點頭:“沒錯沒錯,人選一定要慎重,不然是會辦砸的?!?/br> 嬴政:“……” 所以蘇云卿真的有聽懂他在說什么嗎? 抽了抽嘴角,嬴政決定還是別管這個了,反正蘇云卿這輩子是不可能去干縱橫家的工作的,所以說沒聽懂就沒聽懂吧。 他只是想了想問道:“你之前說先滅楚國再滅燕國的理由只說了一條,應該還有其他的原因吧?” 蘇云卿可是開口就說‘第一怎么怎么的’,而不是直接解釋,有第一就有第二,比起討論縱橫家的弟子們到底靠譜不靠譜這種糟心問題,嬴政更愿意去討論關于楚國和齊國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