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梅尼師太⑶
王從跨上快馬向梅花谷鴛鴦洞駛去,梅尼師太回到璇璣洞準備憩息,然而上百年來的世事紛變卻像過眼煙云,一幕幕展現在腦海之中—— 北宋自太祖建國以來,經濟、文化可以和強漢、盛唐媲美,但在軍事上卻是一個侏儒。 太祖趙匡胤無疑是一代明君,然而他犯了一個致命錯誤,杯酒釋兵權的謀略盡管老道,可重文輕武的治國方略卻埋下驅之不盡的亡國禍根。 供養的上百萬禁軍甭說恢復盛唐時的廣闊疆域,就連蠻夷的頻頻sao擾也難抵御。 四方蠻夷見北宋軍隊積庸積弱,紛紛前來中原殺戮。 萬般無奈,北宋王朝只好屈辱求讓,將大量賦銀送給蠻夷一求短時間的和平。 然而一升米養個恩人,一斗米養個仇人,得到饋贈的蠻夷得寸進尺,接連不斷地在邊境制造事端,百姓屢遭兵禍,苦不堪言。 頗有作為的仁宗皇帝想改變這種任人宰割的不利局面,發動了對西夏的戰爭,然而并沒取得實質性的勝利。 如果說仁宗對西夏的戰爭有過錯的話,那么剛愎自用的劉太后才是導致失敗的罪魁禍首。 劉太后不亞于呂后,垂簾聽政十幾年,將仁宗架空,朝中的大小事情都得她說了算,還每每以皇上的規格朝拜祖陵,劉太后是實際上的皇帝。 直到這個女人進了陰都,仁宗才放開手腳打理朝政,然而來時已晚,慵懶散軟的軍隊已經無力贏得一場戰爭的勝利。 趙禎本來就不是劉太后所生,他的生身母親是李宸妃。 李宸妃生下趙禎后便被劉太后強行抱走,劉太后和楊太妃共同撫養他,卻不讓趙禎和親生母親相認。 李宸妃默默無聞地生活在兒子身邊,畏于劉太后的威勢一直不敢相認這個君臨天下的兒子,最終滿懷幽怨地撒手人寰。 李宸妃死后,宮人才悄悄告訴趙禎,他不是劉太后所生,親生母親李宸妃已經不在人世。 趙禎痛不欲生,怨恨劉太后這么多年向他隱瞞身世,可是生米做成熟飯,對有養育之恩的劉太后趙禎也只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利欲熏心的劉太后并未從李宸妃的悲劇中吸取教訓,而是變本加厲,剝奪了梅朵的生育權,強行讓仁宗立郭氏為后。 但郭氏也沒有給仁宗生下皇子,劉太后為仁宗遴選的妃子也都沒有一個給趙禎添喜,趙禎沒有后代,只能將皇位傳給太宗的曾孫趙宗實。 趙宗實就是英宗趙曙,沒活幾年便上西天,兒子趙頊做了皇帝,是為神宗。 宋神宗有太祖遺風,一登基便想改變國家財政吃緊,官僚機構和軍隊不斷膨脹卻無戰斗力的頹廢局勢,拜王安石為宰相,“熙寧變法”如火如荼地開始了。 王安石是一個了不起的改革家,但他的方案超越了時代;他的措施忽視了人的因素。 韓琦、司馬光都勸過神宗,王安石“個性剛愎、不通人情”,這種性格并不適合拜相。 當年王安石在包拯手下為官,一次宴會,包拯勸酒,王安石愣是從頭到尾拒絕,幸好包拯只是一笑而過。 但新法不是一杯酒,想喝就讓大家陪你喝,不想喝就讓滿桌人都不喝。 一個不懂得通融、包容、恰當和稀泥的宰相,必然會事事掣肘。 “熙寧變法”最終以失敗而告終,宋神宗也因變法未能成功憂勞而死,時年38歲。 接下來就是哲宗趙熙,趙熙企圖恢復神宗時的新政,但宣仁太皇太后高氏的權勢太重,朝中的老臣陽奉陰違地和哲宗泡蘑菇,趙熙難能作為,郁郁寡歡地走完25歲的人生歷程,皇位鬼使神差地落在端王趙佶手中。 “趙佶,趙佶,他本來就是個花花公子,怎么能做皇帝,但顧命大臣和那個向太后硬要將他推上皇位,大宋的錦繡江山一定會毀在這個不肖子孫手中……” 梅尼師太默默念叨著,只覺心煩意亂。她走出洞去,在天臺山漫無邊際地游蕩,卻見山道上走過幾個人來。 梅尼師太定睛去看,竟是青衣丹楓四姐妹和吳玠、紫凝;青衣丹楓躺在擔架上昏迷不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