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朗臺伯爵閣下_分節閱讀_119
出師未捷身先死,他的天賦技能樹果然沒點到紅娘上! 雖然是暫時,但這事總算定下了。畢竟,雖然歐也妮不想要那些金子,比以前更關心母親的身體狀況,但她也并不打算讓父親生氣。那么,去埃佩爾納是折中后最好的辦法。也許她還能做些別的生意,那也不是現在。 之后的事情有紀堯姆處理,夏爾就先行一步,去了波爾多。出差這種事,一回生二回熟,他早就習慣了,波爾多的酒商、板材商、商會人員也都習慣了——因為夏爾每次來,動靜都不小—— 第一次買了好幾座莊園,第二次整平了好幾座石頭山,第三次——竟然弄到了一個一級酒莊! 相比于生生世世都綁在土地上的佃戶,夏爾的這上升速度何止是可以用坐火箭來形容?就算換其他商人做參照對象,夏爾的生意擴大也不可謂不驚人。而從前兩次,眾人就已經能對第三次得出一個預測—— 果然如此!簡直該說,不愧是夏爾·葛朗臺嗎? “聽說米歇爾先生主動把上布里昂酒莊全權委托給年輕的葛朗臺先生了!” “不止這些吧?我可是聽說,米歇爾先生還把一半的資產奉送給了葛朗臺先生,這才換來葛朗臺先生做酒莊的全權監管!” “他一個人就價值半個酒莊?不可能吧?” “怎么不能?你難道還不知道,葛朗臺先生和拉菲特先生的私交也很好嗎?要不,為什么葛朗臺先生能從商業銀行和中央銀行獲得那么多的低息貸款呢?” “真的嗎?!那他可太厲害了!” “不不,你們的消息都太滯后了——葛朗臺先生已經多次出入杜樂麗宮,他們工廠出產的布料深受陛下的喜愛。既然已經能成為陛下的座上賓,你們覺得,他能做到這些事情難道不是理所應當的?” 一時之間,波爾多地區的小酒館和廣場上,流行的全是這樣的議論。一部分勉強還算靠譜,更多的則是人們自己的臆測——大多數人都對第一酒商這樣的人物有著極大的八卦熱情,更不用提夏爾這種三級跳的速度。 不過夏爾暫時沒發現,因為他只顧著在酒莊里頭打點事務?,F在正是暮春季節,想做點大動作,時間也不合適。所以他只在風土以及葡萄修剪方面給了一點細節建議,就專心處理酒窖里的存酒。 如果一定要說的話,除去風土,使得上布里昂酒莊成為全法國最好的名莊之一的重要條件,正是地里經過多年馴養的葡萄以及年年月月積累下來的陳釀。除非能有時光機,否則這兩點優勢根本沒法被打敗。 這是米歇爾的籌碼,也是夏爾要重點關照的東西。 其實,上布里昂酒莊從橡木桶制造到分瓶灌裝都已經有了相對詳細的cao作規程,確保葡萄酒的質量。夏爾對此能做的,也就只有錦上添花;不能算沒用,但也不能算非常大的作用。 如果米歇爾只是為了這個才一定要求夏爾接手上布里昂酒莊,那除了政治站派外,就沒有任何意義。但當然了,夏爾從來不會給人一個“這個人可有可無”的平庸印象。 產品已經很好,那要的不就剩包裝和推廣了嗎? 首先來說包裝。目前法國葡萄酒瓶大部分分為兩類,波爾多類和勃艮第類。但無論是哪一種,都是深色玻璃瓶上貼一張標簽(普通餐酒連這種待遇都沒有),就沒有什么別的了。 雖然過度包裝是在浪費資源,但好歹能在原先的瓶子和標簽等方面弄得漂亮一點吧? 參照著他的印象,夏爾讓工人們新做了印模。瓶蓋頂端雕刻上布里昂酒莊的標記凹印,再封上紙、火漆封口(上頭有酒莊標記凸印)。標簽也重新設計,除了年份之外,還把標記的產地細化到了莊園里的某塊土地代號,中間印上莊園建筑的黑白線條畫,下頭則是對所用酒葡萄的簡單描述。 這在其他人眼里已經引領了風潮,但其實夏爾還不太滿意。他想找個藝術家來設計標簽,但物色人選、品牌靈感之類的一時半會兒趕不出,只能暫時擱置。 真要說起來,在這些細節上花費成本并不太高,但卻是一種極其有效的營銷手段。俗話說人靠衣裝,商品自然也一樣。尤其是定位本身就在中高階級的奢侈品,不花點兒心思怎么行? 除此之外,還有更重要的原因,就是無形的品牌價值。通俗的說法,就是消費者的口碑。什么細節都很完美的好酒配上好的宣傳,自然事半功倍,能更容易地在人們心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這和時間一樣,都是金錢不能買到的東西,卻是葡萄酒好壞的直觀證明。 有質量才有口碑;口碑越好,他們的廣告策略就越成功,收益也就越好——他們不能輕易提升葡萄酒產量,但拓展市場需求之后,單瓶酒價自然水漲船高。如果之前一瓶好酒的價錢等于二十瓶普通酒,那之后就有可能變成三十瓶、五十瓶……甚至兩百瓶都有可能。到時候,市場供不應求,就可以接下去做饑餓營銷了…… 具體事情具體分析,雖然同是酒莊、還有同一個監管,上布里昂酒莊的經營模式就和夏爾之前買的酒莊完全不同——定位就決定了區別。要知道,夏爾可是指望上布里昂酒莊打開國際市場的??! 也正因為如此,夏爾在給窖藏的葡萄酒分系列貼標時,特意把最好的那一款命名為艾米麗,瓶身上也多設計了一個肖像畫頸標。這做法不算少見,但卻是之后集團產業的雛形—— 也是該考慮整合資源、走向國際的時候了! 沒過兩天,夏爾果然接到了意料之中的信件。是維克托寫的,告訴他該動身去布雷斯特港匯合了—— 有一整支得到了國王首肯的考察團隊伍——包括商人、銀行家和政府官員——已經從巴黎整裝出發,共同目標——美國! 作者有話要說:作者注:本章開頭的換算參考了1803年的路易斯安那購買法案,以國民生產總值的百分比做衡量。 維克托:等等,說好的兩人世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