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公主為帝_分節閱讀_87
是李哲,也是日后的皇帝李顯。 太平淡淡地一眼掃去,皺眉問道:“兄長何出此言?” 李哲垂下頭去,有些囁嚅地說道:“是我聽人說,是meimei府上的人盜竊庫銀之后,就全數都擱在了meimei的西廂里,才特意叫了人……我弄丟了那么一大筆銀子,心中惶急得很,便沒有考慮到許多。昨天夜里meimei府上……” 他偷偷抬頭望了太平一眼,見太平神色如常,才囁嚅著說道:“……被金吾衛搜查時,只瞧見侍女們在清點銀器,并無庫銀的去向。金吾衛一不做二不休,便又將meimei府上搜查了一遍,依然找不到庫銀的去向,只是聽說meimei府上的庫房也失竊了……” 太平眉頭皺得愈發深了:“皇兄究竟想同我說什么?” 李哲低低咳了一聲,又囁嚅著說道:“一是想請meimei莫要過分追究,二是想請meimei替愚兄想個法子,無論如何將這件事情遮掩過去才好?!?/br> 太平目光微微沉了下來:“你大半夜的派人到我府上搜查,還讓我莫要追究?” 李哲咳了一聲,聲音愈發地低了:“愚兄曉得meimei會生氣,所以才吩咐薛相也一同過來。他做過愚兄的左庶子,又是meimei的半個長輩,meimei總歸瞧在薛相的面子上……” 太平閉了一下眼睛,伸手道:“拿來?!?/br> 李哲一愣:“……meimei想要什么?” 太平瞥他一眼,面無表情地吐出兩個字來:“卷宗?!?/br> 戶部出事,她的公主府上又出事,金吾衛連夜被人調動,無論如何都會有卷宗留下。而太子身為這起事件的源頭,無論如何都會留有一份卷宗的抄本。眼下太平不想調動右威衛,更不想讓干干凈凈的右威衛攪進這起事件里來,最好的辦法就是借太子的勢,將這件事情徹徹底底地了結。 李哲聽說太平要看卷宗,心下一喜,忙不迭讓人去取了一大摞卷宗過來,還附帶這一年的國庫收支帳冊。太平瞥他一眼,沒有說話,慢慢地翻著卷宗和帳冊,鳳眼中漸漸多了一抹幽深。 李哲一面在屋里團團轉著,一面有些焦急地抹著汗。眼下已經是寒冬臘月,他身上卻還是大汗淋漓的,想必是剛才跑得太急,心中又慌亂的緣故。太平瞥他一眼,轉頭吩咐侍女研墨,然后一下一下地輕叩著那份卷宗,問道:“太子哥哥今日過來,身上可帶了印鑒?” 李哲忙不迭點頭:“帶了太子的小印?!?/br> 太平低低唔了一聲,微垂著目光,道:“甚好?!?/br> 侍女很快便研了半硯墨,又輕手輕腳地闔門出去,留太子和公主在屋里商議事情。太平慢慢地轉著筆鋒,不多時便擬了兩封條子,讓李哲蓋上印,然后吩咐下頭去辦。 李哲不假思索地全應下了。太平寫一封條子,他便順手蓋上一個印,連半刻的猶豫都沒有。在他看來,meimei寫下的那些話條理清晰,又字字句句都切中要害,簡直是再恰當不過。先時阿耶讓他有事便去找太平幫忙,他還感覺到心下不忿;但現在他終于曉得,阿耶的話總是有道理的。 太平寫了半日,又瞥了李哲半日,終于確定這位兄長比前世當皇帝時還要年輕生嫩,就算自己偶爾有些錯漏,他也全然看不出來。而最重要的是…… 現在,她這位太子哥哥,相當信任她。 太平慢慢地調轉筆鋒,又輕輕將它擱在架子上,輕聲說道:“我有一個法子,可以一勞永逸地將事情解決。侍郎們用不著撤職,而太子哥哥你,也用不著守阿耶責難……” “快說快說!”李哲雙手撐著桌子,目光灼灼,幾乎將太平燒出了兩個窟窿。 太平指尖摩挲著賬冊,慢慢地說道:“這件事情的源頭之一,是大唐銀貴錢賤,才平白讓人鉆了空子。幕后之人是肯定要揪出來的,但在此之前,太子哥哥還可以設法去補救一回……” 她讓李哲俯身下來,然后低聲在他耳旁說了兩句話。 李哲目光瞬間就亮了,連聲問道:“meimei此言當真?” 太平噙笑道:“是真是假,太子哥哥一試便知?!?/br> 她慢慢垂下目光,又輕聲說道:“只是此去鳳州路途遙遠,太子哥哥大約也騰不出手來,處置其他的事情。若是哥哥信得過我,便將東宮的事務,交由我來處置罷?!?/br> 李哲忙不迭點頭,一連說了許多個好字。那些事情他早就厭煩了,若不是左右庶子時常在他耳邊嘮嘮叨叨,他甚至連東宮的事務都不想理。這回太平想要代勞,自然是再好不過。 太平微微一笑,鳳眼中那抹幽深之意愈發明顯了。 李哲沒有任何心理阻礙地將太子印信留在了公主府,然后帶著幾個親信去了鳳州。 太平諄諄叮囑過,此事需得嚴加保密,而且越快越好。他曉得事情重大,也不耽擱,甚至連東宮都沒有回,便匆忙出了長安城。橫豎太平親口對他說過,會替他遮掩下此事,請他放寬心。 他當然放心得很。這件事情是太平一手策劃的,若是泄露出去,太平也會吃不了兜著走。他相信meimei肯定會盡心盡力地替他遮掩,也會將后路給他安排得妥妥當當。 李哲是對的。 在他前往鳳州的這段時日里,長安城中一直都風平浪靜。也不曉得太平用了什么手法,總之這件事情暫時被彈壓了下來,在李哲回到長安城之前,大理寺、戶部、刑部全都眾口一詞,那就是:拖。 將這起案子盡可能久地拖下去,拖到李哲回來為止。 至于發號施令的人是太平公主還是東宮太子,已經無甚緊要。 只要這件事情能夠完美了結,那就是好的。 識謀斷計,收服人心,這種事情太平是做熟了的。 等李哲回到長安時,他的左右庶子已經徹底對太平公主言聽計從。就算最后太平將太子印鑒還給了李哲,也已經無關緊要了。因為在這短短十余日里,她已經架空了整個東宮。 李哲從鳳州帶回來的,是整整兩萬兩新鑄的庫銀。 分量很足,成色很新,滿滿當當地裝在十幾個大箱子里,貼著戶部的封條,而且清清楚楚地刻著“鑄于永淳元年”這幾個小字的新庫銀。 他回長安的頭一天就是前往戶部,將銀子一分不少地入了庫,剩余的那些也一分不少地入了帳。太平公主說過她會斡旋此事,那肯定就會將事情完美無暇地處置干凈。只不過…… “meimei怎么知道,鳳州那里有銀?”李哲趴在案幾前,眼巴巴地望著太平。 ☆、第55章 長相憶 太平瞥他一眼,沒有答話。 她面前整整齊齊地攤著十多封奏章,都是高宗命人送往東宮批復,又轉到她手中的。李哲不耐煩看這些東西,便全都丟掉了太平那里。太平倒是毫無芥蒂地替他批復了,但在字跡上,卻和李哲略有不同。至于旁人是否能發現這些細微的不同之處…… 能在官場里混上十多二十年的,大多都是人精,斷然不會出這個頭。 能出頭的,要么是御史臺的愣頭青,要么就是她入主東宮之前,必須要掃清的阻礙。 太平擱下筆,隨口問道:“兄長為何這般好奇?” 李哲猶不死心:“meimei曉得大唐素來銀貴錢賤,而鳳州又有這許多的銀礦,愚兄想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