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劇]朕不能死_分節閱讀_83
書迷正在閱讀:[快穿]誰寵我就跟誰天下第一好、快穿]給反派送老婆!、希臘神話之花神、八十年代發家史 完結+番外、娶個女皇回現代[GL]、[盛唐]公主為帝、洪荒之人皇不好當、醫劍雙修 完結+番外、對門的女人[GL]、哥哥兇猛
然后還有各大洋紡織廠,洋印染廠。。。一時間整個英租界是兵荒馬亂。 英國租界董事長布蘭德原本給法租界董事長撂下了狠話,準備回去后就發動各大由英國出資的銀行對法國興業銀行發動資金攻擊,但是沒等到他把命令通知到手底下的銀行高管上,就被這一連串的罷工弄懵逼了。從這就可以看出潘仁的毒辣,先是“外灘臭氣”事件引開布蘭德注意力,再由“工人罷工”窮圖匕現,打了他一套組合拳。 于是乎,這壓力不僅來自于英國外部,同樣,英國內部也出現了。資本主義社會的主干資本家開始對布蘭德施壓,并且要求布蘭德出動巡捕房,鎮壓工人運動。想想也是,要讓這些資本主義吸血鬼對大清工人讓步?想想都不可能。 出動巡捕房是肯定的,但是你說英租界的巡捕房有多少人?也就一百來個吧,叫這一百多個人去和一萬多人對杠?即使有槍,這一百倍的人數差距也實在是懸殊了。更何況,巡捕房里面除了幾個高管是英國人,大部分還是zhong國人,這些中國人又哪是傻的,不知道青幫的厲害?即使出動了也是出工不出力罷了,偶爾抓了幾個鬧的比較兇的,也是恭恭敬敬的請進牢房里,好吃好喝的供著,就怕得罪了青幫,遭了報復。 “董事長,大英滬江商會今天給你下了正式文件,請求你調走黃埔江上的兩艘軍艦,否則,他們將會在十個工作日撤掉匯豐銀行的白銀黃金儲蓄?!?/br> 小秘信,面色憂慮的把它交到了布蘭德手里。布蘭德看得這信,都快被氣出中風了。這哪是什么請求,是逼迫!逼迫! 這些資本家,只要妨礙他們賺錢了,天都能捅出一個窟窿,更何況軍艦乎? “巡捕房不中用,叫陸軍提督士迪佛利把軍隊調來?。?!” “這。。?!毙∶貢媛峨y色:“怕是不成,洋槍隊不知道什么時候堵在了普陀那了,軍隊如果要強行開過來,怕是要開火。。?!?/br> 洋槍隊是由大清與美國共同組建,隊長夏爾如今入了大清國籍,并被賜官三品,更加預示著中美關系的進一步發展。 好家伙,墻倒眾人推啊。。清朝,美利堅,法蘭西,這是沆瀣一氣,一起要從英國這啃下一口rou啊。一股由衷的寒意從布蘭德脊柱直竄上腦門。 “罷了,罷了,那就叫軍艦開到馬六甲去吧?!辟Y本家全體上書,就是國會也扛不住這樣的壓力。 “董事長,那如果軍艦開走了,這群工人還罷工怎么辦?”小秘書皺著眉頭問道。布蘭德擺了擺手:“不會的,英國人只會對英國人妥協,這點法國人很清楚?!?/br> 的確,布蘭德這句話說的很對,軍艦會被迫開走,根本不是因為什么惡臭的外灘,什么法蘭西的煽風點火,而是英國資本家的施壓。這場工人罷工雖然名義上是要求工人權利,但到底為了什么,大家心知肚明。真叫資本家們吐出自己的利益去彌補工人,那才是真的會導致戰爭呢! 果真,就在英國軍艦開走的一晚后。外灘的上萬只夜壺,就又好像變魔術一樣消失不見,而上萬的工人罷工也告以停止。一切就好像什么都沒發生一樣,外灘又恢復了人來人往的繁華。 當然,真的不一樣了嗎?很明顯是不可能的。只要是有心人留言,就可以發現黃埔江上多出了很多大清傳統的木船,而木船上來來往往的不用猜都是青幫的人。長江口的英國軍艦一走,自此,大清南北東西的主要河道終于被打通,很快的,沉溺十幾年的青幫又注入了大量的生命力。 而李鴻章在得到這個消息后,也神神道道的終于從江寧府回到了上海駐地,這消息被布蘭德聽到的時候,差點氣的碎了一口牙。 這場無形的戰爭最終以大清的勝利告終。在這場戰役之中,滿朝文武也是充分認識到了李鴻章的能力與手段,同樣的,對于青幫這般的黑社會組織也不得不正視起來。 第93章 洋務運動(二十四) 買辦是指中國近代史上,幫助西方與中國進行雙邊貿易的中國商人。買辦是一個特殊的經紀人階層, 具有洋行的雇員和獨立商人的雙重身份:作為洋行雇員身份的買辦, 得到外國勢力的庇護,可以不受中國法律的約束;作為獨立商人的買辦, 又可以代洋行在內地買賣貨物或出面租賃房屋、購置地產等。 李鴻章串聯青幫,法蘭西人, 洋槍隊, 以雷霆之勢解決了英國軍艦問題, 但對于他而言, 這還沒有結束,他又迅速解決了以楊坊為代表的一批媚外過甚的買辦官吏。 要說楊坊這人,也可以說是中國近代史上買辦的第一人。他早年在寧波當綢布店店員, 后入教會學校習英語,繼因賭博欠債流浪到上海,混跡洋行,升充買辦, 從中獲利(還真是時事造人,什么阿貓阿狗都可以混出來。)從1853年到現在,十年的時間,此人就靠著幫洋人跑腿,收斂到了百萬巨富, 名噪滬上,甚至在1856年被朝廷加封了鹽運使,以對洋人示好。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 他更是將從外國商人處了解的英、法聯軍的意圖轉報清廷,充當了外國侵略者迫使清廷妥協投降的工具,民間有百姓稱之為“漢jian第一人?!?/br> 李鴻章解決楊坊的方式很簡單。一,在官位上,上奏軍機處,罷免了他巡鹽使得頭銜;二,私下里示意青幫,趁著英國人忙于工人罷工之際,派人連夜闖入了他的家中,搶走了他藏在家中的銀元,來了一次恐嚇警告;三,調心腹丁日昌頂替楊坊的職位。 這三個舉動徹底就斷掉了楊坊所有翻盤的機會,可見李鴻章手段之強硬。 要說這丁日昌,后臺可是比楊坊厲害多了,李鴻章在上奏舉薦此人的時候,載淳問了問吏部官員對此人的評價,更是大吃一驚。 丁日昌,字持靜,1854年正式出士,十年不到時間,歷任廣東瓊州府儒學訓導,江西萬安、廬陵縣令,蘇松太道。就這一連串的頭銜可以看出此人的官宦生涯到底是由多順,能力有多強。 李鴻章在舉薦的信中這般說道,丁日昌此人性雖急,但忠君愛國,能力非凡,為人頗通事理,善于與洋人打交道,并對洋務有著獨到的見解,最能擔當大任。也正因他急公好義,頗具綠林氣息,最適合漕運之事。 載淳知道李鴻章是識人善用的,所以也聞弦而知雅意,賜了他兩淮巡鹽使的職務,并讓他兼管漕運總督,總管江南糧鹽大案。 都察院監察御史奉命出巡鹽務時即稱為巡鹽御史,全國總共有三人,兩淮、兩浙、長蘆、河東各一人,其中又以兩淮地區的巡演使最是肥差,歷來都是簡在帝心之人才能擔任,紅樓夢中,林黛玉之父林如海便是擔任的這個職務。 這旨意一出,滿朝文武震驚,因為大家都腦子里不由冒出了這么一個念頭,丁日昌是誰?哪個山頭來的? 伴隨著太平天國被平定,李鴻章對于漕運的奏疏不斷上報朝廷,滿朝文武都緩過了神來,把目光盯向了江南這個大肥缺。正所謂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更何況是與鹽商打交道的巡鹽使?當三年下來五十萬是灰色收入是打底的。 “起奏陛下,丁日昌非進士出生,又無資歷,如何能擔任兩淮巡鹽使之職務?” 在今日早朝的時候,右副都御史就此事提出了異議。右副都御史是正三品,僅在左右正御史之下。 右副都御史這句話一提出來,頓時就說出了很多人的心聲。這么多人眼紅著這個職位,這丁日昌算是怎么會事??? 不過相較于那些品級較低的官員,四大軍機大臣(恭親王在京城鎮守,不在承德。)心里都不由冒出了同一個詞?!按镭?。。?!?/br> 御史雖然有糾察百官的職能,不過這事誰都能提,偏偏輪到督察院的人,還真是不好說,倒不是出于職責,而是為官之道。督察院里的最高長官是左右正都御史。原本的左都御史董元醇得罪了載淳,被發配到了甘肅吃黃沙,如今是由帝師焦佑瀛擔任,誰不知道焦佑瀛是天生的皇黨,焦佑瀛會反對載淳的旨意才怪呢。 說完左都御史,再來說說右都御史。自1726年雍正時期,就頒布了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凡總督授加兵部尚書銜者,慣例兼都察院右都御史銜。不加尚書銜則一律加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銜。其實,說來這右副都御史也是個倒霉蛋,他原是右正都御史,但后來曾國藩在平定太平軍之后崛起,被封了兵部尚書,后又因戰功,加了兩江總督頭銜,這就把他擠了下去,生生掉了一品,成了副的。 不過,他倒霉歸倒霉,眼力見確實事也不行。跑開焦佑瀛不談,要知道這丁汝昌乃是李鴻章舉薦之人,李鴻章又是曾國藩的徒弟,這層關系在,你一個在左右正御史手下混的副御史,反對自己的頂頭上司,日后還能有好日子過? 果真,就在他提出這異議之后,曾國藩與焦佑瀛二人的眼刀“嗖嗖”的刮了過來。這曾國藩與焦佑瀛是何等人物?那氣勢一放,殺傷力可是幾何倍的增加,頓時,這右副都御史就覺得腿一軟。 “臣并不贊同副都御史之言,即是李巡撫提議之人,必有其獨到之處。再者漕運一事乃李巡撫一手促成,于朝廷有大功。若駁之,恐寒功臣之心?!?/br> 說的乃是戶部尚書桂良。桂良知道曾國藩礙著裙帶關系不好直接出面,樂得賣他一個面子。桂良乃軍機大臣,他的話也代表了軍機處。所有人聽他這么一說,才想起來丁日昌的任命乃是軍機處也通過的。兵部加上軍機處一齊發力,顯然,這事誰都不會再湊上去觸霉頭了。 于是,丁日昌的任命便算順利下達。 不過,載淳顯然并不僅止于此,他見得這個情形,又再接再厲說道:“朕還打算加李鴻章兩江提督頭銜,眾人以為如何?” 提督乃是從一品大官,全稱為提督軍務總兵官。負責統轄一省陸路或水路官兵。提督通常為清朝各省綠營最高主管官,與總督品級,稱得上封疆大吏。它與總督的區別僅在于,提督兼任一部尚書,才可稱為總督。 載淳的這項建議,大約是要架空掉曾國藩的兩江總督,讓他全職做兵部尚書,同時,加強李鴻章的權利,能讓他更加不必束手束腳的進行洋務。 這項權利變更說白了乃是湘軍內部的交替,并沒有牽扯到外人。雖然很重大,但是群臣看見曾國藩沒有意義,反倒比丁日昌的任命更快的通過了。 第94章 洋務運動(二十五) 丁日昌被調到李鴻章麾下之后,就馬上接見了青幫頭目, 與鹽商。會晤的地方就在當年李鴻章送行美國軍火商查爾德的綠波廊。在這場宴會上, 丁日昌表現的很平易近人,也正如外界傳聞一般, 一點也沒有讀書人的架子,相處的很是愉快。當下, 他就把鹽票的事情落實了下去, 眾鹽商在看得丁日昌的態度, 心下也松了一口氣, 做生意最怕遇到難搞的官方,這樣平平安安的過度,最好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