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頁
書迷正在閱讀:我成了宮斗文里的白月光皇后、五米之外的糖、都市至尊之死神崛起、“男神”在線掉馬[電競]、別蹭我熱度、穿成短命男二的錦鯉小閨女、網游之異界奶爸、炮灰女配的日常(穿書)、和竹馬王爺一起重生、吻你,千千萬萬遍
余生,他得留給陶善行。 ———— 從南華庵出來,穆溪白翻身上馬,再不回頭。 兆京到佟水,陸路轉水路,穆溪白換船而行。 船只頗大,客人看著不多,船老大卻說船上已無余房,穆溪白歸心似箭,也不計較,與普通百姓一般要了船艙內的座位。上船后一打聽,他才知船上有人花大價錢包下船上所有房間。 這一換船,他要在船上呆三天,好在船客少,他一人就占了一整條凳,靠著包袱也勉強能對付過去。這一路上,他也沒見包船的貴客踏出房門,一應飲食都由人送入房中,架子倒是大得很,也不知是何來頭,穆溪白不由揣測起對方身份來。 眼見船已近佟水,再過一夜,第二天早上就能靠岸,變故突生。 這船,在臨近佟水時遇伏。 穆家隔日就收到消息—— 穆溪白歸來所乘的那艘船翻了。 唉………… ———— 第48章 情慟 陶家近日正逢大喜,鄉試放榜,陶善言果然桂榜題名,竟奪得山西省解元。此不僅是陶家之喜,亦是翰明書院乃至整個靈源村及佟水城的喜事。紅榜一放,陶家門楣便被踏破,除了上門道賀結交之外,亦不乏要給陶善言做媒求親者,忙得朱氏腳不打地。 陶善言鄉試奪魁乃是光宗耀祖的大喜事,連帶著陶善行身份亦水漲船高,再不是舊日鄉野丫頭,成了新進解元的妹子。 為著這樁喜事,陶家預備在佟水宴客三日,還要回靈源祭祖。陶善行打算回娘家小住兩日,為哥哥道賀,一早就已稟過趙氏。趙氏自然點頭,還親自打點了厚禮,特地囑咐商時風代替他夫妻二人送去,以全陶善行臉面。 這日一早陶善行便醒了,挑了兩身衣裳在身上比劃半天,最終選定了身顏色鮮亮的襖裙,特特地把成親時置的赤金頭面取出,認真穿戴上,這才出屋,打算回娘家給哥哥道賀。 商時風已經在馬車旁候著,見她款款而至,眼前一亮。 “有勞了?!碧丈菩袥_他笑著行個禮,蹬上腳凳鉆進馬車。 商時風稍稍失神,怔了片刻才翻身上馬,送她與穆家的兩車厚禮往陶家去了。路上二人無話,及至陶家,陶善行才掀簾出來,帶著商時風入宅,正逢陶善文迎出來。他也一臉喜色,穿著新做的袍子,見到商時風大老遠就遙相拱手。 比起穆溪白,陶善文與商時風要更熟稔些。陶善行后來雖未與商時風過多接觸,但陶善文卻時常向商時風請教,是以二人交情頗好。 陶善文身后還跟著幾人,都是從前靈源村的鄉鄰,得了信息趕來道賀,忽見陶善行與商時風同來,只錯認是穆溪白,不待陶善文開口就圍過來,只聽其中一人道:“陶丫頭,這位就是你那夫婿吧?那日迎親時我遠遠瞧見過,果然生得一表人才?!?/br> “……”陶善行看了眼商時風,頓時尷尬。 當日商時風騎馬代穆溪白迎親,當著全村人的面進了陶家,因是傷臉面的事,陶家也不愿傳開,是以雖然那事并非秘密,也仍有些人家不知,遠遠見了商時風,便只當是陶善行的丈夫。 “不是不是,這不是我妹夫,你們認錯人了?!碧丈莆囊娝藢擂?,忙解圍道,費了一番唇舌才將商時風的來歷解釋清楚,把二人迎進正堂。 “實在抱歉?!碧丈菩醒鄢蛑砗筻l鄰還在好奇地注視商時風,歉然道。 商時風不以為意:“不妨事,一點小誤會而已,說開便好?!?/br> 他說得坦蕩,陶善行也就將此事放下,帶他見過父親與長兄,他便將此行來意并穆清海夫妻二人的賀禮禮單并祝函一并送上。陶家人對商時風印象極好,當下便留他用飯,幾人正在堂中敘話,外頭忽有個小丫頭帶著觀亭急匆匆進來。 陶善行見到觀亭正驚詫,今日過來她沒帶觀亭,瞧他這滿頭大汗的模樣,怕是一路追過來的,也不知是出了什么大事。 觀亭進來后連禮也顧不上行,氣喘吁吁道:“娘……娘子,你前腳剛走,報信的人后腳就來,說二爺的船……船沉了。家中如今亂了套,老爺不在,太太當場便暈了過去,現下還瞞著老太太?!?/br> 此語一出,舉座四驚,陶善行霍地站起,才剛端上手的熱茶失手落地,瓷裂驚心,茶湯濺滿裙擺。商時風亦隨之站起,尚算冷靜,拱手道:“家中急事,商某先行告辭,恕罪?!闭Z畢便快步朝外行去,沒兩步身邊就晃過道影子。 “我跟你同回?!碧丈菩械穆曇繇懫?,人已越過商時風,拎著裙擺沖出門去。 ———— 屋外秋風正涼,陶善行也顧不得再系披風,她一顆心已叫那噩號攪亂,滿腦子亂糟糟的,恨不得能插翅飛回,目光四下一掃,奔到樹下,將才剛觀亭騎來正拴在樹下的馬韁給解了,不等馬車,徑自翻身上馬,策馬奔出。 商時風見她竟會騎術,不免詫異,很快也騎上自己的馬。 “小嫂,你別急,這消息的真假還待確認?!睕]幾步他就策馬追到她身邊,出聲勸慰。 陶善行卻忽一勒馬韁,并未將商時風的話聽入耳中,只道:“不對,不回家,去渡口!”一語落下,她便調轉馬頭,直奔佟水渡口。 佟水渡口處已擠了不少人,約是聽信趕來的百姓,也不知自家人是否在那船只上,現在都堆在這里等消息。那船并非在渡口附近沉的,現下渡口處只有幾艘小船,是府衙接到消息,要派往沉船處打撈的船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