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節
書迷正在閱讀:所有人都以為我開創了修真、我被騙婚了?。?!、戀一世的愛、穿進年代文里的女軍醫、打野總想gank我[電競]、暴君搶來的公主失憶后、當天道親閨女重生成捉鬼大師后、夫人笑靨美如畫(重生)、他治病的時候很撩我[快穿]、與你千般好
蒸汽動力是需要搭載在生產上的,單純的蒸汽機并沒有什么大用處,主要是用蒸汽機轉化為生產動力。 安安平時愛看著他做這些,竟也被他看懂了一些。 “爹爹,這是要用燒出來的汽嗎?汽能頂起壺蓋,就是爹爹說的力嗎?” 沈陵又驚訝又有些欣慰,他能看得出蒸汽的力已經很不容易了,笑著問道:“那你覺得這些力是從哪里來的?” 安安的目光落在正在燃燒的柴火上。 沈陵心中竟是有一種后繼有人的感覺,當然他不會直接把這些虛無縹緲的東西告訴他,倒不如讓他自己去探索發現更好,別人告訴的,遠不及自己的想通的。 在沈陵看來,中國古代還是很缺乏自然科學的基礎,如果思想上沒有進行轉變,即便他們生產力和武器進步了,也難逃和西方列強的一場敗仗,生產力是根植于思想之上的,只有思想的進步才能帶來社會的進步。 不過技術的進步也許能帶來思想的解放,正是工業革命之后,才壯大了工人階級。他如今也希望同西方各國加強一些交流,只能看這一回出海順不順利了,若是順利,未來還有無限可能。 天氣越來越冷了,出去船只還未有消息傳來,沈陵作為提出者也不免有了壓力, 大家都在等待這艘船的消息,一直到今年年底,也還未有消息,不過到底還沒有到一年的期限,又碰上了年關,暫時對這件事情還沒那么關注。 湯鳴則安慰他:“年前不到,年后估計也就到了,畢竟海上變化多端,時間把控沒那么準?!?/br> 沈陵倒并非擔心自己的官位,他擔心那一艘船上的人以及出海這件事情,這一趟行程實在是太重要了,若是這趟能成,不愁沒有以后。 今年因升了官,新年里頭來送禮的人家更多了,建康府老家亦是,如今沈陵這個位置,建康府的世家都想結交上關系,大哥來信詢問他世敏的親事如何,有幾家明確提出了結親的意思。 大郎自是知道肯定不是看中世敏,而是他們同沈陵的關系,家中全靠沈陵才能有這般榮耀,自是得過問沈陵的意思。 身在這個位置,許多事情都身不由己,沈陵也很希望世敏能娶個他喜愛的,但若是對方家中牽扯到朝中的黨派斗爭,幾乎是不可能成的。 沒想到其中湯家也提出了聯姻的想法,沈陵找湯鳴則問了一下,是他堂兄的女兒,比起其他幾家不知根知底的,湯家反而更令他放心一些。 湯鳴則自然也希望促成此事,他同沈陵多年的朋友關系,當年他還希望沈陵做他妹夫呢,他道:“這是我三叔家的,我三叔雖在科考上未有長進,不過我堂兄卻是上進的,中舉后補了缺,在外地做縣令?!?/br> 按著這個家世,倒是人家姑娘家比世敏好。 沈陵寫了封信回去,把可以考慮的人家寫進去,湯家是合適,但還得看人家姑娘怎么樣,總不能光看家世,娶妻還是要看眼緣的。 家世再好,若兩個人不合適,最后成了怨偶反倒是家宅不寧。 翻過年,大家都惦記著出海的船隊,沿海一帶還未有消息上報,一年的時間將至,船隊還未有消息,朝中漸漸傳出船隊在海上出事的消息...... 不少船上的家屬對沈陵的埋怨沈陵并非不知,但當初作出這樣一個決定,就得承受這個決定帶來的任何結果。 朝中亦有不少非議,圣上心情不快,畢竟這事兒同他也有關系,大家自然不好責罵圣上,只能怪沈陵。 一年期限也到了,仍是未有消息,當初反對的那幫人按耐不住開始跳出來了,一時間沈陵也站在了風口浪尖。 “......沈侍郎升官發財,仕途坦蕩,可船上這上百人呢!如今不知生死不知下落,望圣上獎懲分明??!” “胡大人此言不妥,沈大人又如何能預料到海上的情形,若有天災**,亦非人力能制止!” “這便是當初老臣不同意的緣由??!老臣一片丹心,如今人財兩空,是誰之過!” 沈陵覺得圣上應該也很煩,這群老臣在那邊叫囂著,我當初不同意,你們一意孤行,現在可好了。 圣上怒氣已經到達了臨界值,忽然劉公公到他耳邊輕輕說了幾句,圣上忽然間神清氣爽,換了個面色,又問了幾句,待轉過頭來,對著下面說道:“各位愛卿無需爭執,朕得消息,出海的船隊已經抵達福州府?!?/br> 第144章 144 下了朝, 沈陵想起那幾個老臣豬肝似的臉色就好笑,圣上亦是促狹, 下了朝就給他賞了一盒點心,委實是大快人心。 沈陵也見識到了什么叫“趨炎附勢”,前一段時日他受彈劾時, 見著他繞道走的不少, 如今卻是笑臉相印, 想修復修復關系。 朝堂之上, 起起伏伏在所難免, 沈陵心態也還算不錯,只要罪不致死,貶謫又不是沒機會再升上來,連文常敬都說他這心態不錯。如今官場上見得多了, 沈陵的心態也佛了。 大家都覺得船隊歸來了就好了,沈陵更期待船隊帶回來的消息, 當初他同船隊一同帶去的商隊交談過, 由于不清楚當地物價, 不好定價, 商人會做生意,反倒是幾位大人可能抹不開臉。 不過幾日, 朝中便傳開了, 此次出海帶回來了幾十萬兩白銀, 具體多少數字誰都不得而知。但幾十萬兩足以令人倒吸一口氣, 誰能想到出一趟海能賺這么多! “孝原, 又少不了你一份功勞??!” 大家紛紛恭賀他,不乏有艷羨之色,圣上怕是更加器重他了,當初提出出海通商的便是他,那個時候誰敢相信出海通商能賺這么多。 沈陵面對他們還淡定一些,夜里頭卻是如何都睡不著,心潮澎湃,朝廷能得幾十萬兩,商戶定也是賺了滿盆,此次出海的錢肯定是賺回來了,出海這種事情,第一次出去準備的東西比較多,成本費高,越往后成本投入越低,賺得越多。 沈陵相信很快就能有第二次、第三次出海,他閉著眼睛,腦海里卻滿是對未來的期盼。第二天醒來,總覺得自己是沒有睡著的,可一點也不覺得困,反倒是神采奕奕。 圣上請他入宮商討事情,正式掀開了謎底,這次帶回來五十三萬兩白銀,還有其他國家進貢的物品,船隊比預計的回來晚是因為抵達中非之后,那邊國家眾多,許多國家相邀,便耽擱了,許多南亞、中非小國也跟著回來準備覲見。 圣上一掃前些日子的不快,待沈陵更是親和幾分,道:“孝原,你看看這份奏折?!?/br> 宮女把奏折遞給沈陵,沈陵一目十行,心中大喜,亦是有幾分塵埃落定的感覺,立即道:“恭喜圣上,圣上威名遠揚,外邦心悅誠服,這才是真正的萬邦來朝?!?/br> 圣上眼角的皺紋愈發明顯,威嚴愈重,大權在握,天下盡在掌控之中的感覺,是作為一個皇帝最大的快樂。 船隊歸來自是有不少事情要處理,圣上有把事情交給他的意思,不過沈陵覺得自己最近風頭太盛了,還是以經驗不足主動推辭了,他可以協助處理。 圣上想想也是,他到底還年輕,也不強求,同他商討了一下如何處理后續的事務,以及外邦使者的接待。 上回來的是東瀛、高句麗這樣的鄰邦國家,交流起來還好不難,對方會說一些漢語,我朝也有會外邦語言的,如今來的都是隔得有些遠的,反倒是交流成了問題。 鴻臚寺接待起來也有困難,沈陵提議可以讓使臣在路上學習一下漢語,想了想說道:“我朝國力強盛,日后必定有更多的國家朝見,圣上可專門培養精通言語之人,出海亦是需同外邦交流,其次,我朝亦可設立傳教士,去外邦傳播孔孟之道,讓別國學習漢語,我朝乃文明古國,地大物博,群英薈萃,是外邦小國所不未有的......” 沈陵想到國外傳教士,傳教士對西方的影響還是很大的,傳播思想就是一種文化的交流,交流不可能是單方面的。 圣上很顯然就后面一種更感興趣,古人的思想就是如此,他們不屑于去學習外邦國家的語言,但若是讓他們學習漢語,自然是最好不過了。 船隊抵達福州,稍作休息,就得向京城趕,自然還是走海路,海船太大了,不能走內陸,而且海路反而更快。 京中忙碌得很,今年是春闈年,又有海船歸京的事情,滿朝都在忙碌,今年春闈的策論直接圍繞著出海展開,文啟盛也參加了今年的春闈,文平昌本想讓他再等三年,耐不住文啟盛自己想試一試。 大街小巷也都討論著出海的事情,當然大家都很驕傲,覺得自己國家實在太強大了。 船隊抵達海岸后,圣上派幾位皇子前去接應,船上這么多白銀,自是要謹慎一些。 此次出海的大臣一份功勞定是少不了,平郡王還未歸京,平郡王府已經赤手可熱了,完全是一夜翻了身,平郡王府皇親國戚中存在感極低,平郡王年幼喪父,平郡王今年也才不過二十七八,愿意出海亦是帶著賭的意味。 竟是被他賭對了,圣上極有可能給平郡王升個爵位,不知多少人眼紅不已。 世人皆是如此,不愿意冒險,卻艷羨那些冒著風險滿載而歸的人,“早知道”三個字就是最大的悔恨。 五十幾兩白銀一箱一箱地往國庫中運,戶部花了五天清點完畢,登記入庫,國庫一下子就充盈了。 平郡王回京后,述職完畢后,立即給沈陵送了一份厚禮以表歉意,先前船隊未歸時,平郡王府的家眷對沈陵破頗有意見,如今他平安歸來,自是沒了意見,平郡王除了賠禮道歉,亦是想同沈陵打好關系。 平郡王的賞賜也下來了,從郡王升為親王,賜安字,安親王一躍成為京中新規,還有一道前去的劉將軍,賜了侯爵,其他的大人都升了官職。 出海并非沒有風險,死傷肯定是有的,但高層的官員基本上都平安歸來了。 跟隨出海的商隊至少賺了五倍的利潤,之前不愿意跟著出海的悔得腸子都青了,紛紛打探有沒有第二次出海。 商人會走官員的門路,沈陵就收到不少商人的拜帖,江南一帶尤為多,沈陵倒是希望他們多走走其他官員的門路,越多人愿意,第二次出海怕是也快的。 壓在制造業頭上的大山再也沒有了,此次最賺錢的就是織造,而且布匹輕薄,絲織品的價格非常高??椩煲彩亲钊菀鬃鐾赓Q的,其次便是瓷器與茶葉、香料。 今年沈全和方氏就出孝期了,沈陵讓沈世沐去接他們,他有些遺憾地想,如果開通海上航線就好了,海船快不說,走海路肯定比河流順暢,到最近的海岸然后再換水路或是陸路。 朝廷忙著接待外使,這回語言不通真是令鴻臚寺很是為難,船隊當時是找了臨近國家懂這些國家語言的人做兩邊翻譯。 湯鳴則忙得暈頭轉向,他聽不懂人家的話,人家聽不懂他的話,怎么辦,總得有一方學??! 這個時候就沒工部多少事情,沈陵也能做一些整理,他讓安親王關注的一些事情,安親王大部分都做到了,臺灣島基本上已經被占領了,他們在海上也遇到了海盜,主要是倭寇,但他們人多船大,不敢來犯。 沈陵還是覺得要加強一下武器,日后在海上遇到的情況只會更多,這一回是安全的,難保以后都是如此。 文啟盛和胡文非都中了進士,文啟盛運氣好,碰上這道策論題,沈陵經常會和文平昌討論,他也聽了不少,他的名次靠前,二甲第十,胡文非差一點就跌到同進士。 胡文非對他的崇敬有眼睛的人都看得出來,相處中,沈陵覺得胡文非算是個實干派,倒也有幾分欣賞,他本就比較欣賞少說話多做事的人,胡文非從考上秀才到中進士,也就在十一二年里頭,開竅之后,如有神助,也是有運氣加成的。 文啟盛還年輕,自然是要考中樞院。胡文非準備先外放,他是個通透的,他根基不穩,家中資財也不多,來了京城反倒過得艱難,不如先外放積攢人脈,做出點政績。 六月份,沈全和方氏被接回了京城,沈陵總覺得他們又蒼老了幾分,沈全和方氏惦念兒子,他們就這一個兒子,雖然建康府是老家,可兒孫不在身邊,終歸是差了什么。 沈陵在改造新宅子的時候為他們預留了一大片土地,隨他們想種什么,他們這個年紀了,沈陵就擔心他們在京城無趣。 京城中的外邦人多了,出海帶回來的舶來品圣上收入國庫之外,賞賜了不少大臣,出海的幾位大人私下里也沒少斂財,但圣上也不在意,畢竟五十多萬兩銀子入庫了,他們私下里拿個幾百兩算什么。 沈世沐倒是很喜歡研究這些舶來品,他跟著湯鳴則見了不少外邦人,他倒是有語言天賦,竟是被他學會了兩門外語。 第一次出海的成功,讓原本反駁的那些人都無話可說了,朝中甚至開始提議第二次出海了,沈陵能夠感覺圣上的意動,誰能抵擋真金白銀的誘惑,還是別的國家的。 很快,圣上便宣布明年準備第二次出海,并且增加商隊,一時間全國的商人都向京城涌來。 左尚書向他透露:“孝原,圣上極有可能新設商貿部,放在六部名下亦或是單獨分立還未知,你可有意愿?” 第145章 145 商貿部?沈陵猜可能就是像清朝廣州十三行這種, 專門搭理進出口,他雖然很希望扶持商業,但他不善打理這些??! 他思索了工部的活,他手里還有幾個“研究項目”, 而且他已經做得很順暢的,新設立的部門定是需要搭建部門的體系, 如今海外貿易是熱點, 這一回出海帶的貨還算少,如果備足了貨, 再走遠一點,幾百萬兩的利潤應該是能有的。 商貿部自然會是一個肥水部門, 難保會成為各派爭奪之地。 沈陵是個求安穩的人, 他不喜歡淌混水, 牽扯到太多利益,沈陵還是想留在工部, 他同左尚書說了,左尚書自然也高興他留在工部, 有沈陵在,他也能省心不少,其次就是沈陵同他一條心。 左尚書同他說,也是讓他有心理準備, 圣上極有可能會讓他去管理, 畢竟出海的事情, 沈陵做的很好, 同那些商人商談也都是他在做的。 圣上要專門成立商貿部的消息傳出去,朝中暗中風起云涌,各方都都在暗自較勁,和左尚書想的一樣,不少人都覺得圣上會讓他來掌管,沈陵真是苦笑不已,圣上半點消息都沒和他透露,如何讓他掌管。 幾個皇子手里逐漸也都有了政權,皇家的權威斗爭從來不會停歇。 明爭暗斗了一個月,圣上終于宣布設立商貿部,掌管海外貿易一事,而接管人令人大吃一驚,圣上竟然交給了齊王! 大家思來想去怎么都不會想到齊王身上,虧他們斗了這么久,最后來了個誰都討不著好的齊王。 沈陵亦是大吃一驚,沒想到齊王這家伙瞞得這么好,一點風聲都不透露的。圣上可真是促狹,看著下面斗了這么久,最后拉出個齊王來,倒也有種解氣的感覺,他被煩了這么久。 不過,他可得向齊王聲討聲討,連他都瞞得這么緊,好幾回他在齊王面前訴苦,說朝中都以為他會被派去管商貿,這家伙都不透露一嘴。 齊王在他面前還頗為得意:“天知道我忍得有多難受,哎,幸虧我忍住了,就得要讓你們大吃一驚?!?/br> 豈止是一驚,三驚都有的。 “圣上怎么忽然請你出山了?” 出山一字令齊王非常滿意,道:“哎,還不是皇兄非要給我整點事兒,說我在打交道方面會來事?!?/br> 可不嘛,外國使臣在京城混了兩三個月,齊王倒是哄得人家送了不少珍寶給他,圣上恐怕是看中了他這種會往“家里”搬東西的工蟻品質。 沈陵笑著說道:“先恭喜王爺了,那你以后也要上早朝了?!?/br> 齊王搖了搖頭,腰桿子挺起了幾分,道:“我同皇兄說好了,我不上早朝。我也只是暫代的,皇兄還未找到合適的人之前,便由我暫時管著?!?/br> 圣上的意思也很明顯,這個位置他得留給他信得過的人,齊王先占著坑再說。目前齊王是最合適的人選,齊王不容易被黨派拉攏,他也不是貪戀權勢之人,商貿部需要一個能壓得住的人。 齊王雖沒做過什么正事,也沒有實權,但他的地位擺在那里,又有圣上的恩寵,就算是幾位皇子,也不敢明目張膽地拉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