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頁
收割這天,東湖這一片人山人海,能站人的地方都站滿了人,實在沒地方站的索性爬上了旁邊一片山坡上的樹。 周邊凡是家離得不遠,沒有事情可做的人,都跑到這里等著黃家收割稻谷。 有的人看的興起,索性卷起袖子下去幫忙,只要是幫忙,黃家也不阻攔,免費的勞動力誰不喜歡,一時田地里都是人頭。 有襄陽府的府衙派的人和南山鎮的衙役在這里看著,也沒人敢搗亂。 幾個孩子也趁機溜了下去,在黃家稻田邊的溝渠里開始渾水摸魚。溝渠里栽種的稻子早早收割了,只留下露出水面的秸稈。不一會就有孩子摸了魚扔了上來,竟然還很肥美,一時更多的孩子卷起褲腿走了下去。 稻田里是忙碌的大人,稻田邊是嬉鬧玩耍的孩子,歡聲笑語響起,看的岸上的人也覺得喜氣洋洋。 在這大荒之年,沒有豐收更讓人產生希望了。 第一畝田地的稻谷收割上來,立刻運送到黃家門口的曬場上,手工捋出來,很快稱出了第一筆數字,416斤。 原本稻谷是要抱著敲打出來的,只是黃家這上百畝地不行,是要全部留種的,只能手工捋,這項浩大的工程比收割更讓人勞累。 因為天氣干燥,稻谷又是完全成熟,這個數字即使經過暴曬,基本上也是損耗不大了。也就是說人工栽插的稻苗畝產近400斤了,在原來的良田畝產的數字上直接多了一百五十斤左右。 150斤在現在畝產一兩千斤來說,不過是肥料沒跟上,移栽不夠勻稱,或者治蟲不及時,少個一兩百斤是很正常的事情。 而對于南山鎮周邊的村民來說,這是相當于奇跡的產生。畝產二百多斤的土地多出了一百五十斤左右的稻谷,不是奇跡是什么?何況還是這個干旱的幾乎顆粒無收的荒年。 黃豆知道這個數字并不是這片稻田的最終數字,今年干旱,如果遇到風調雨順的年成,產量會更高。 因為是灘地,土地肥沃,黃豆大伯家的十畝地和二伯家的二十畝地都收到了近280斤的高產。 要知道以前250斤已經是相當讓人滿意的數字了,就這樣大伯和二伯同樣是心痛不已,沒有聽黃豆的話,足足一畝地損失近一百多斤稻谷。 產量報到襄陽府,府衙直接下了公文,所有稻谷留著做良種。盡快收上來,送到襄陽府去存起來。 除了黃家留了1200斤稻谷做為種糧,其它稻谷不得買賣出售,由府衙直接以高于市場稻谷價格的一倍收購。 這個價格并不算高,去年洪水,今年大旱,糧價爆漲又緩跌再爆漲,黃家這批稻谷色澤金黃顆粒飽滿,完全就是可以做良種的優質稻谷。 種子也是一直高于稻谷本身的價格的,只是自古民不與官斗,府衙能以高于市場稻谷價格來收購已經是非常不錯的了。 至于為什么要這樣做,第一是高產,第二當然是沖著黃家自創的插秧種地法了。 黃老漢非??犊匕巡逖矸ㄒ晕淖值姆绞浇唤o了襄陽府,讓他們記錄下來,以便推廣。指定黃家派出四人,襄陽府需要留用五年,專門去襄陽府各地去幫助各地下種插秧。 這四個人,簡直就是現代的農業技術人員了。最后商議好,由黃老三黃老四,和黃德光黃德明去。黃老大和黃老二在家照顧家里的田地和山林。 這年冬天,黃家在河堤的空地處,留著做倉庫的地方建起了十座倉庫,對外的說法是,留著明年儲備稻谷。只有黃家人知道,這是為了黃家碼頭以后能夠順利停船而做的前期準備。 在稻谷收割前,黃家老少十幾個人都下了稻田,一排排搜索尋找,黃豆要求的稻種。 黃家趕在收割前,在田地里找出秸稈最粗壯,稻粒最飽滿的良種一百多斤,被黃老漢當成寶貝曬干晾好掉在房間的屋梁上,一日都要瞅三次。 這是黃豆提出的,每年在百畝良田里選稻種,留著第二年栽培,每年優選,這樣年年優選年年都是最好的種苗,產量自然就上去了。 這次全家沒有一個反對的聲音,一致通過了黃豆的提議,畢竟今年的收成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而且選優良稻種也是每家每戶每年必做的事情,只是這在地里挑選還是第一次。 第二年的端午,黃家雇傭的二十個婦人一個也沒有來黃家插秧。這些婦人,都被府衙聘請去各地準備試行育苗插秧的方法。府衙給她們的工錢是一個春種,一人三兩銀子,聘用三年。 端午過后也不過十幾二十日稻苗種植就可以結束,拖的再長久也不過月余。這些婦人,一部分是黃家灣的老鄰居,一部分是新搬來的,她們還從來沒有掙過這么多銀錢呢。 為了她們在陌生的田間地頭行走方便,她們可以帶家里的漢子或者兒孫,要求年輕力壯一起去幫忙春種,工錢是二十天二兩銀子。 得到這個消息,二十名插秧婦人沒有一個猶豫,立刻開始準備遠行的行囊。二十天的時間,五兩銀子,這是想也不敢想的好運,都是黃家帶給他們的。 這樣帶財運的鄰居,有黃家一個足矣。 因為年年優選稻種,黃家這邊一百多一點的灘地,變成了最肥沃的良田,產量年年攀升。每年產出的稻谷都被預訂留著做良種,價格比稻谷高一倍。 就這樣還是供不應求,黃家并沒有再去挑選灘地改成良田。而是遇見有合適的良田就收購下來,要求是連片的,水源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