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頁
李縣令笑了應了,傳旨公公和林侍衛才在李縣令安排的人的帶領下離開了。 啟明帝的旨意除了傳旨公公和林侍衛,以及李縣令,鳳慶縣再無第三個人知道。 而也因著李縣令對傳旨公公的說辭,宋大夫和楊大夫依舊再為得了瘟疫的人診治,而陸府采購的藥材依舊再源源不斷向著鳳慶縣輸送。 雖然來監察的公公和侍衛暫時安撫了,李縣令卻依舊愁眉不展。 如今只是拖延時間,可啟明帝的圣旨還擺在衙門中,負責監察的公公和侍衛還住在鳳慶縣,如何才能挽救鳳慶縣幾千百姓的性命? 繼續上奏指望啟明帝收回圣旨? 李縣令不是個天真的人,知道這不可能! 難不成帶著鳳慶縣這幾千百姓反了啟明帝? 這更不可能!就鳳慶縣這些老弱婦孺,還不夠天璇國將士塞牙縫的。 但反了啟明帝這個念頭雖是隨意起的,卻讓李縣令想起宋大夫來的時候,帶的是首輔陸曜的文書。 為何帶的是首輔陸曜的文書?為何啟明帝知道這事就下旨要火焚瘟疫之人? 李縣令如今才二十五歲不到,身后也沒有什么背景,能憑一己之力坐上鳳慶縣縣令這個位子就表明他并不是愚蠢之人。 他隱約猜到啟明帝和陸曜之間可能產生了隔閡,而陸曜甚至還有了其他心思,否則也不會以他陸曜的名義來救治鳳慶縣的瘟疫。 但無論陸曜起沒起什么別的心思,鳳慶縣的瘟疫能得到救治都是陸曜的功勞。 據宋大夫說,救治瘟疫的藥方是陸曜的夫人給的,藥材是陸府的管家采購的,就連護送宋大夫到鳳慶縣都是陸曜的人。 所以鳳慶縣百姓真正應該感恩的人,也是陸曜,只是先前他和宋大夫都理所當然覺得這一切都是啟明帝的安排。 這么一想,李縣令對啟明帝的孺慕之情就少了幾分。 無論啟明帝和陸曜有了什么隔閡,此刻也不該拿鳳慶縣的百姓做筏子,來給陸曜威懾。 而啟明帝若是英明一些,也可將陸曜的功勞攬在自己身上,但他卻選擇了最昏庸的一種做法。 李縣令斟酌又斟酌,思慮再思慮,最終下定決心給陸曜寫了一封信,并安排人快馬加鞭送了過去。 李縣令不是一個迂腐之人,在自小就銘記在心的忠君愛國和鳳慶縣幾千百姓的性命之間,他選擇了鳳慶縣幾千百姓。 但若陸曜真有一日反了,他也不一定就會站在陸曜這邊。 給陸曜寫信之后,李縣令主要做的事情便是穩住啟明帝派來的公公和侍衛。 本以為等到陸曜的回信要在四五天之后,沒想到信送出去當天晚上他就收到了陸曜的信。 按理說,李縣令的信這時候還沒能送到陸曜手上,因而對于陸曜“回信”如此之快李縣令很是驚訝,拆開之后才知道陸曜這封信應該是在啟明帝的圣旨下達不久之后送來的。 李縣令不知道林毓容和009的存在,因此很是感慨陸曜的手段通天,竟是能夠輕易知曉啟明帝的圣旨。 更是敢讓他攔下啟明帝的圣旨,穩住啟明帝派來的公公和侍衛,必要時還可以用強制手段將督查的公公和侍衛控制起來,送信之人可供他差遣,而他等陸曜的消息即可。 李縣令松了一口氣。 但他不解的事,陸曜明明可以借此機會拉攏他,然陸曜在信中沒有只言片語拉攏他的意思,也沒有等他的求援信,仿佛陸曜只是為了救鳳慶縣百姓。 然李縣令并不相信陸曜只是單純的想救人,他更愿意相信陸曜是為了在百姓中的名聲以及拉攏部分朝廷命官。 但即使這樣,李縣令對陸曜的行為依舊感激。 李縣令的信是在第三天送到陸曜手上的,原本陸曜還擔心他的信去的不夠及時,李縣令會迫于啟明帝的威懾力執行火焚瘟疫之人的旨意。 卻沒想李縣令倒是主動向他求救了。 林毓容來為陸曜修復身體時,陸曜將李縣令那封信給林毓容看了。 “這李縣令倒是不卑不亢,是真正為民考慮的好官?!绷重谷菘戳诵欧Q贊了句。 陸曜有些詫異,林毓容代替原主這些日子,他可不曾聽她稱贊過別人。 “只是這次違旨事件后,肯定再得不到啟明帝的重用,可惜當時沒能追上傳旨的公公?!?/br> 林毓容看法卻是與陸曜不同:“無論有沒有這次違旨事件,鳳慶縣瘟疫之事也會成為啟明帝心里的一根刺,他照樣不會重用李縣令,若是時間一長,發現李縣令也并非投靠與你,說不定還會招致殺身之禍?!?/br> 陸曜愣了愣,想到往日同他交好的白大人,眼神暗了暗,“我還沒習慣以啟明帝現在的性格去分析他的做法?!?/br> 林毓容沒有接話,她只牽引著靈氣修復著陸曜的身體,待修復完畢才問他:“啟明帝同意打消火焚鳳慶縣瘟疫之人的想法了嗎?” 陸曜點了點頭,神色有些微妙:“這大半個月里,但凡我送進宮的奏折,他就沒有不批準的?!?/br> 林毓容輕輕笑了笑:“那不是很好嗎?提前感受一把太上皇的滋味?!?/br> 陸曜愣了愣,他沒想到一向有些淡漠的林毓容竟是和他開起了玩笑,而他一時之間還不知道怎么接。 …… 鳳慶縣得了瘟疫的人在宋大夫和楊亮師徒聯手醫治下,漸漸全部好轉。而啟明帝雖是準了陸曜的奏折,卻沒有另給李縣令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