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98
“太后…….”蘇碧曦看了劉徹一眼, 有些遲疑地問道, “生死危難之時…….” 王太后再向著自己母族,再如何為了田蚡鬧到何種地步, 再如何讓劉徹心寒, 卻畢竟是劉徹的生身母親。劉徹方才這句話,分明是不打算讓蘇碧曦來護著王太后。 但無論蘇碧曦如何跟王太后不睦,王太后是劉徹的母親,也就是她的母親。在這樣的關頭, 她是不能丟下王太后不管的。 倫理,孝道, 還是國法,家法, 都注定她必須要護著王太后。她若棄王太后于不顧, 劉徹只怕第一個就會心寒。 這是為人子者的本分。 “阿母那里,我已經有了安排?!眲刂捞K碧曦未盡之語, 也明白她的擔憂。 太后跟君兒不睦已久,讓君兒護著太后,只怕太后不僅不肯,還會壞事。君兒現下自己身子重, 連護著自己都是極為艱難。 如果劉徹是劉安跟劉寄,一定會想盡一切辦法,除去自己跟君兒。 除去自己, 漢室天子駕崩, 他們身為劉氏皇族, 都能夠繼承皇位。成王敗寇,到了那個時候,不會有人再有那個膽子來替他們曾經謀逆。 除去君兒,就是除了劉徹在世上唯一的親生皇子,漢室皇位最正統的繼承人,他們就能名正言順地共議皇位。 至于太后,一介年邁的婦人,他們將她榮養了也就罷了,反倒更能體現他們的孝道跟仁義。 他將蘇碧曦攏在自己心口,手覆在她孕育兩人血脈的小腹上,“我此行必不太平,你懷著孩子,從來就是眾矢之的,又即將要臨盆,只怕更加兇險。我又不能帶著你同去…….” 在劉徹心里,只有把蘇碧曦放在他身邊,時刻放在他視線所及之處,才是他唯一能夠安心的地方。 只要他看不見她,心里就會有難以言喻的恐慌,揮之不去。 可如今,蘇碧曦腹中胎兒已經這么大的月份,隨時可能臨盆,是絕對不能跟著他一路急行軍,到處奔波的。 他此行前去調遣咸陽駐軍還罷了,公孫弘是否會接旨,他心中雖然有把握,卻并非有萬全的信心。 “你害怕丞相…….會一同謀逆嗎?”蘇碧曦出聲有些不穩,眉間有深切的自責,眼眸不自覺地流出了淚水,“都是我的錯,我一力反對’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根子上得罪了儒生們,董仲舒跟丞相,只怕恨不得將我千刀萬剮?!?/br> 蘇碧曦知道,她一直是一個天真的人。 在原本的歷史軌跡里,自劉徹開始,華夏民族開始尊崇儒學,罷黜百家。且不說儒家并非完美無缺的學說,就說后世對于儒家的種種曲解,對于儒家為肱骨的封建禮教的諸多滅絕人倫的暴行,整個華夏民族思想幾千年的廢弛導致的百年屈辱,她就一直天真地想要能夠以一己之力,力所能及地從根源上改變。 思想被禁錮之民族,勢必會走向衰落跟滅亡。 盡管這代表著跟鬼谷子的諸多妥協,代表跟諸多大儒猶如生死之仇的立場。 世上總有那么些人,是以自己心中的理念為最重,以圣人之說為人生至理,以孔孟為萬世圣賢。 在他們心里,只要與儒家相對的,阻礙儒家發揚光大的,就是不共戴天之仇。 已經垂垂老矣的董仲舒如此,花甲之年的公孫弘,只怕也是如此。 要是平常,公孫弘的這份不平,還未必能夠造成翻天覆地的變化。到了現下這個生死攸關之際,公孫弘若是倒戈相向,其危害不僅僅是他親率的兵士跟著叛變,可能危及劉徹的安危,還有他身為漢室丞相,被蘇碧曦劉徹一手提拔,卻臨陣叛逃的極其惡劣的影響。 漢室天子跟皇后親手提拔的漢室丞相,平津侯公孫弘都謀逆了,是個人都會想一想,是不是劉徹這個天子真得做得天怒人怨,人神共憤呢? 公孫弘乃是當世公羊大家,在儒生里有著極高的聲望。屆時,他振臂一呼,本就對劉徹建立涇渭學宮,意圖重現百家爭鳴不滿的大儒儒生,會不會爭相投入劉安跟劉寄的旗下。 要知道,劉安著述極多,才思敏捷,《鴻烈》一書被世人稱頌,連劉徹都對其極為尊重欽佩,流譽天下,愿意依附劉安的人何其多也。 劉徹此番頒布了推恩令,對他不滿的諸侯王,又有幾多? 可是漢室天下,不推行推恩令,只會讓諸侯王越發坐大;選擇一個合適的時機推行推恩令,能夠讓主動權掌握在劉徹手里。 “公孫次卿不會反”劉徹肯定地開口,他根本看不得蘇碧曦這副模樣,“涇渭學宮一事,是我點頭答應了的,如何就是你的錯呢?夏之妺喜,商之妲己,周之褒姒,當真能亡得了國?不過是這些亡國的君臣,根本不敢擔當,讓女子承擔罪名罷了?!?/br> 儒家于劉徹,不過是他手中的一顆棋子。 董仲舒所宣揚的“大一統”,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于他有用,他就采納了而已。 他又極不喜董仲舒說,天降大災是君王失德,君王有德則國泰明安。 同樣的,開設涇渭學宮,跟鬼谷子合作,可以讓他得到鬼谷的扶持,可以給他一個兼容并包的名聲,能夠讓諸子百家都心歸漢室,也是不無益處。 他已經是而立之年了,余下的壽數恐怕如同他的祖父跟阿翁一般,不會再超過二十載。 這么短的辰光里,他不僅要一直迎擊匈奴,削弱諸侯王,還要給他跟君兒的孩子鋪下足夠的后路。 漢室天下是他的,涇渭學宮是君兒的,也就是他們孩子的。 “不要去聽那些人胡說,如今的災禍跟你毫無干系。你再哭,孩子都要笑話你了?!眲匾贿厯Q著不起眼的衣裳,一邊哄蘇碧曦開心。 蘇碧曦上前,拿著自己久不用的脂粉眉黛,在劉徹臉上涂涂抹抹,再親手給劉徹穿上了金絲軟甲,“我知道你此行定不會帶許多護衛,所以早早飛鴿傳書給了張次公,讓他跟辛元趕到公孫弘處接應你?!?/br> 她將給劉徹備下的袖箭遞給他,抬頭看著他,唇邊綻開出一絲笑容,一點淚珠卻從眼角滑落到臉頰上,“阿徹,答應我,你定要安然無恙地回來?!?/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