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83
就在王船動亂不堪的時候, 在岸上蘆棚里顧自坐著喝茶的光祿勛董金恒瞧著就要沉下水的王船, 嘴邊終于露出了一絲笑容。按照他對衛右渠這么多年的了解,怕死惜命到了極致的衛右渠, 遇見這種絕境, 絕對是第一個跳水逃命的人。 即便是王船上布置了后手防備,哪里比得上經營了這么多年,掌管王儉城宿衛,又處心積慮準備了這么久的他們呢? 他聽著不斷傳來的“護駕”“有刺客”的聲音, 轉首問身邊的屬下,“王船那邊此刻如何?” 他們自是有人時刻盯著王船, 不斷把動靜傳到這里,以便他們做出應對。 持劍侍立在董金恒身后的下屬剛剛收到最新的消息, 低頭恭聲道, “回稟大人,衛右渠已經跳水, 胸前中了一箭,太子衛端已死?!?/br> 侍立在董金恒一旁的一名青年郎君大驚,“衛端也死了?” 此次舉事是箕準一系,箕子王朝的大事?;实膶O子, 如今馬韓的嫡子宜淳君,以董金恒夫人的遠房侄子身份親自來到了王儉城,跟董金恒一同謀劃此事。 誰家沒有幾個窮親戚, 這點事情在王儉城算不上什么出奇的。 宜淳君身邊又有幾個擅長移形換影的大師, 將面容稍微改變, 衣裳打扮一換。便是宜淳君的親生父親來見了,也未必認得出來。 畢竟此事若是成了,箕子王朝便可復國。 可是在他們之前的計劃里,傷了甚至是殺了衛右渠本就有些勉強,還是在漢室使團的配合下,才能造成這么大的動靜??蓚诵l右渠,又能殺了衛端,絕不是他們能做到的。 他們要是能做到,早就做了,何至于等到今天? “可確定衛端也死了?你們親眼看見衛右渠中箭,衛端喪命?” 董金恒顯然了解自己的能耐,眼里的震驚比宜淳君更甚,直接就站了起來,逼近下屬急忙詢問。 這是直接關系到他們復國大事能否成功的關鍵。 下屬是董金恒的心腹,自然知曉輕重,確定極了地回答,“屬下再三確認過,盯著的人親眼瞧見衛右渠中箭,衛端身亡?!?/br> 宜淳君不敢置信地看向一旁臉色煞白,眼中卻驚懼交加的董金恒,驚疑不定地問,“董大人,莫非是燕王?” 要說這世上誰有能力,又有動機去殺太子的,就只有太子的親弟弟燕王衛琦跟一群庶出的王子了。王太子一旦沒了,接下去理所當然的儲君人選便成了衛端嫡親的弟弟衛琦。最大的受益人,自然是最大的嫌疑人。 燕王從軍多年,在軍中頗有根基,著實有實力,也有可能做下這樁事。 “如果是燕王,為何也選在了這一天發作?” 董金恒想得更深一些,越是想越是心驚。 世界上沒有這樣的巧合。只要是巧合,必定都有人為的緣故。 要知道,當初提出建造王船的建議,就是他安排人迎合衛右渠的心思,在恰當的時機提出,就是為了等著這一天。 衛右渠這一輩子太順遂了,平日里只要想著新奇的玩意就好,蠢到去跟漢室作對,想著結交萬里之遙的匈奴。 只要漢室一旦緩過勁來,朝鮮第一個就要遭殃。朝鮮這個彈丸小國,對于漢室來說,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從天下間抹掉。董金恒根本不明白,衛右渠是哪里來的這么猖狂,做出這樣不知天高地厚的事情。 這份猖狂,他罵衛右渠一聲愚蠢,都嫌累得慌。 只是衛琦也同時,在同一個地方發作,莫非是衛琦的手已經伸到了他們這邊,在他們身邊安排了探子,探聽到了這個消息。 他們極要緊的身邊有衛琦的探子,這件事只要一想起來,就讓人不寒而栗。 董金恒跟宜淳君對視一眼,本就膽子極小的宜淳君臉色煞白,“董大人,燕王也在這一天…….” 他可不像董金恒,有一身好功夫。 若是有什么硬仗,第一個死的就是他。若是連命都沒了,拿個屁去復國,復了國又有何用! 世事往往是,你越怕什么,什么就會來。 就在這一刻,周邊突地響起了破空之聲,蒙著面的刺客向著岸上蘆棚一面沖了過來。 董金恒雖然在身邊布置了后手,可是在洶涌而來的歹人面前,竟然顯得毫無用武之地一般。 這些刺客的招數,布局,就像是戰場上的戰陣一樣向前推進。所有人都是訓練有素,能夠隨時隨著周圍局勢的變化變換陣型。 沒有一個人有一絲畏戰之心。 這些哪里是刺客,分明是士兵! 朝鮮何曾有這么得力,數量又極多的士兵!這些足夠以一敵十的精銳,要是朝鮮任何一方勢力的人有,哪里還需要用這些陰私手段,直接硬碰硬,打一場就足夠了。 這不是朝鮮的軍隊,這是漢室的軍隊。 漢室此次跟著使團來的,是萬戶侯張次公將軍。而張次公,是已經初露鋒芒的將軍衛青麾下。 衛青是近百年以來,第一個戰勝匈奴的人! 他以為漢室要扶持箕子朝鮮復國,卻沒想到在衛右渠跟衛端都可能身故的時候,漢室連箕子朝鮮也要一并鏟除了。 漢室這頭猛虎,終于不再容忍朝鮮這個彈丸之地,要徹底收服朝鮮了。如果是這樣,他們還有什么活路! ……. 就在這一切發生的時候,燕王衛琦正在漢室使團的蘆棚里。 就算發生了天大的事,作為王上嫡次子的衛琦正在拜訪漢室使臣,暢談漢室風光,有什么比這更光明正大的理由呢? 衛琦本身就不是一個愛湊熱鬧的人,這時候出去躲清靜,又是跟他合得來的張次公跟辛元,就是衛右渠也說不出什么來。 張次公是個閑不住的,早前便出去散散了,此時此地,只有衛琦跟辛元留在這里。 “君侯一人在外,辛大人就不擔憂嗎?”衛琦看著遠處冒起了黑煙的王船,渾不在意地跟辛元說這話。 現下王船上不僅有強弓,有人鑿船,還有人放火。 如此千鈞一發,九死一生的境況,父王跟王兄只怕只有跳水一條活路了。 一旦跳了水,不說他們的水性都不是那么好。一旦有人在船上放箭,水里的人幾乎就是必死。 不知道那兩個從未把他放在心上的父親跟長兄,此時是不是已經去見了天神。 辛元并不怎么擔心張次公,一個正在帶著兵打仗的將軍,保護不了自己,他擔心也沒什么用。 衛青跟張次公練了這么久的兵,連朝鮮人都打不了,日后還如何跟匈奴打? “君侯不過是出去隨意走走,不去王船,沒什么可著緊的”辛元隨意地答著,“想必此刻王船上定然是煉獄,殿下的至親皆在上面…….” 衛琦有這份心思擔心張次公,不如想想自己的親生父母,嫡親兄長都在險境,他跟沒事人一般待在這里,有何立場來問旁人。 衛琦顯然懂得辛元話里的意思,眼睛瞇起,眸子里閃過陰霾,“母后一生都盼著長兄登位,所有心血都在長兄身上,想必會很樂意去陪著長兄?!?/br> 汪王后是一個十分合格的大家族女子。 她一輩子并不十分看重丈夫衛右渠,也對于爭寵沒有絲毫心思,唯有在乎自己最重要的嫡長子。 她懷衛琦的時候,衛端正在學走路說話。汪王后即便身子很重了,也每日都抱著衛端,教他說話走路。衛琦一出生,汪王后根本沒照顧過衛琦幾日,便繼續去照料衛端了。 衛琦從小,既沒有多少機會看見父王衛右渠,也沒被汪王后多疼愛過。 他少時發水痘,半夜叫著阿母醒來,整個房子里一個人也沒有。他被王上王后冷待,便連晚上守夜的人都慢待他。 就連他日后去沙場,也是因為長兄需要武將的人脈。他娶王妃,也是為了拉攏王兄需要的勢力。 就是這樣,他的父親長兄都不放心他。 他們不給他活路,他就自己掙一條活路。 “我該去王船救駕了。辛大人,告辭?!毙l琦眼中劃過一絲戾氣,扶了一把腰上的佩劍,大踏步地朝著王船而去。 穿著玄色窄袖的郎君,面容俊朗疏闊,才二十出頭的年紀,有著從戰場上走下來的凌厲,有多年來被打壓的怨氣,有不甘于坐以待斃的氣性,終于要在這一日做出一個了斷。 可惜了。 “吩咐下去,殺了衛琦”辛元微微嘆息一聲,旁邊的校尉郭昌遲疑地答應了一聲,有些猶豫地問了一句,“大人,朝鮮王跟太子皆死,若是再殺了燕王,而且之前小番君南宮等率近三十萬人表示有歸降漢室之意,朝鮮恐怕就要大亂?!?/br> 他們都是武將,對于同是武將出身,又身手不錯,頗有軍功的衛琦難免有一絲惺惺相惜。 辛元很明白郭昌的遲疑,他看著遠處燃起了熊熊烈火的王船,跟燒殺聲不斷的王城江岸邊,語聲低低地道,“這是陛下的吩咐,衛琦必死?!?/br> 郭昌一聽見陛下,立時便不再言語,立時轉身出去傳話了。 辛元拿起自己放在案幾上的折扇,徑自朝著使團的馬車方向走去,腦子里回想著臨出使朝鮮前,皇后跟陛下,吩咐他跟張次公的話。 “衛氏朝鮮,衛右渠自大猖狂,眼界極小,膽小怕死;王太子衛端雖然能干,但是不能容人,心胸狹隘,猜忌心極重;燕郡王衛琦,是衛右渠那么多兒子里,唯一立得起來,且有勇有謀的一個。衛右渠其他的兒子,都是一群懦弱無能,沉迷酒色的東西。若我是衛右渠,必然會將太子慢慢廢了,扶立衛琦。只是可惜……..” 衛右渠可不是一個聰明人。 “箕子朝鮮早已不足為慮,根本無力攻入王儉城,只能龜縮在馬韓一地。子讓,朝鮮不同于匈奴。我們跟匈奴,只能打得他們服氣了,他們才會遷徙到遠離漢室的地界。而朝鮮,自古以來就是漢室的藩屬,朝鮮有那么多的漢人,日后會是漢室的郡縣。只有除了所有能夠掌控朝鮮局面,讓朝鮮強盛的人,讓朝鮮就此天下大亂,再無寧日,尸橫遍野。等到我們收拾完匈奴之后,漢室就能不費吹灰之力,收服朝鮮,朝鮮人還會感恩戴德,視漢室為恩人一般,迫不及待得歸降?!?/br> ※※※※※※※※※※※※※※※※※※※※ 感謝讀者“山風眷野”,灌溉營養液*20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