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78
《山海經》有云, 東海之內, 北海之隅,有國名朝鮮、天毒。 在周朝末期, 周人遷居朝鮮, 史稱箕子朝鮮。 漢初時候,燕人衛滿率領千余人來到朝鮮,受到朝鮮王箕準的看重,被拜為博士。 衛滿利用被封賞的土地, 不斷招收從漢室遷移過來的流民,養兵守土。在時機成熟后, 大肆散布漢朝要大舉進攻朝鮮的流言。 衛滿因此上疏朝鮮王,表達自己想要勤王的衷心。朝鮮王信以為真, 就準許了衛滿的請求。衛滿借此直接攻占王都王儉城, 自立為王。 朝鮮王箕準率領殘部,逃亡到了朝鮮南部的馬韓地區。 衛滿成為朝鮮王之后, 一再派遣使節到漢室覲見,承諾為漢室的藩屬國,為漢室鎮守邊疆,開拓守衛商道。言辭之懇切, 禮物之豐厚,衷心之誠懇,實乃漢室當時藩屬國之最。 直到現在, 衛滿的孫子右渠繼位, 漢室內憂外患, 更有匈奴虎視眈眈。朝鮮則依仗漢室的軍事跟財務支持,不斷侵略周邊小國,領地不斷擴大。朝鮮不再愿意向漢室俯首稱臣,而是欺凌其他小國,也不再向漢室通商朝貢。 朝鮮很大一部分大臣都認為,漢室打不過匈奴,每年向匈奴稱臣和親,那么朝鮮憑什么要向漢室這樣一個弱者卑躬屈膝。就算是藩屬國,朝鮮也要做匈奴的藩屬國。 一則匈奴離朝鮮,比漢室離朝鮮要遠得多,即便朝鮮屈服于匈奴,匈奴也對朝鮮做不了什么。 二則漢室積弱,近百年的國祚了,還要時常跟匈奴送公主和親,送絲綢瓷器。即便朝鮮背棄了漢室,漢室也不敢如何。 如果漢室此時向朝鮮發作,正是匈奴跟朝鮮合擊漢室的好時候。而漢室要是反擊匈奴,就更拿朝鮮無可奈何了。 可是已經閉鎖了跟漢室通商,不再向漢室朝貢的朝鮮,并不知曉這么些年以來,漢室究竟發生了什么。 于是在這個風和日麗的晴日,朝鮮王衛右渠在王宮接見以張次公為正使,辛元為副使的漢室使團時,雖然臉上言笑晏晏,言辭謙恭,心里卻實在拿不定主意,漢室使團究竟是為何而來。 朝鮮雖然不再對漢室通商朝貢,可是朝鮮在漢室是有暗人跟探子的。 漢室這些年的紅薯土豆玉米,乃至于棉花瓷器,新出來的紙,衛右渠皆是知曉,并且盡可能地把方子跟種子帶回朝鮮。 漢室跟朝鮮并沒有明確的邊境,更沒有那么多的邊境守衛。朝鮮人跟漢室人長相毫無二致,衛右渠自己就是漢人,在漢室做暗探實在是再方便不過。 超出衛右渠想象的是,漢室手里有這么要緊的東西,種子跟方子,如何耕種,如何播種,竟然沒有絲毫藏著掖著的樣子,他們輕而易舉地就拿到了想要的東西,帶回了朝鮮。 他們在嘲諷漢室人愚蠢的同時,心里還暗自感嘆,幸好漢室愚蠢。 想到這里,衛右渠朗聲對著張次公笑道,“張大人遠道而來,朝鮮與漢室一向和睦相處,實乃兄弟之邦。來,朕敬兩位大人一杯,謹祝朝鮮與漢室此情永固?!?/br> 朝鮮如今不僅官話是漢話,用的文字也是漢字,諸人出使到朝鮮,竟是沒有一點感覺到來到了另一個國家,仿佛還是在漢室一般。 張次公是此次出行的正使,見此便站起舉杯,“謝大王,大王客氣?!?/br> 旁邊的辛元瞧著儀表堂堂,流著美髯的衛右渠,心里暗自譏諷不已。 朝鮮本是王侯,衛右渠不過是朝鮮王,哪里來的這么大臉面自稱朕,還敢說跟漢室是兄弟之邦。 明明是朝鮮背棄藩屬國職責,如今反倒說跟漢室和睦,這個朝鮮王的一張嘴,可是有本事把黑的說成白的,把死的說成是活的啊。 衛右渠的太子衛端生得一副文質彬彬的模樣,瞧上去與其說是一個太子,不如更像是一個書生。 此時他也附和自己父王,舉起酒杯,嘴角扯出一抹得體的笑來,“漢室立國七十余年,始終未能迎擊匈奴。此番聽聞漢室近來大勝匈奴,本宮僅以薄酒一杯,恭賀漢室大勝之喜?!?/br> 這句話聽上去沒有半分問題,甚至是真心誠意地祝賀漢室,可是想想衛端的身份,跟前面那句意味不明的話,就很是耐人尋味了。 你們漢室地大物博,幾十倍幾百倍朝鮮不止,卻連區區匈奴都打不過,俯首稱臣了近百年,屢屢送宗室公主和親。如今好不容易反擊匈奴,不過殺了不到萬人,就敢大肆慶賀,還封了張次公為萬戶侯,豈不是貽笑大方? 衛端說出這句話,張次公但凡臉皮薄一點,就該羞愧得連話都說不出來,無地自容才是。 誰知張次公眼睛亮得閃出了光來,一張嘴笑得根本見不到牙齒了,哈哈哈地應著衛端,“太子果然是個好人??!俺…….本候打仗打了那么久,幾個月不能敞開肚子喝酒,大口吃rou。剛打完仗沒多久就又來了朝鮮,就盼著多吃多喝了。有太子這句話在,本候就等在驛館,候著太子的好酒好rou了!” 衛端的臉都要被張次公這句話氣青了,好歹記著現下是國宴,極力壓下心中的怒氣,悶聲悶氣地開口,“自是少不了君侯的好酒好rou?!?/br> 他瞧著張次公一副濃眉大眼,一身正氣的打扮,萬萬沒想到竟是這么一個混不吝的油子。偏偏張次公又是漢室使團的正使,莫說兩國交兵不斬來使,朝鮮也沒想跟漢室就此撕破臉皮,也不敢正面跟漢室作對。 畢竟一旦漢室真得要除了朝鮮,后果如何是個傻子都知道。 上首的衛右渠眼睛也睜大了,雖然不虞,但是面上卻沒有表現出來。 辛元則心里樂開了花,強忍著笑意,面色如此地欠身拱手向衛右渠跟衛端致歉,“大王跟太子見諒。君侯此次出征匈奴,殲滅了數千之眾。冬日匈奴苦寒,將士缺衣少食,也是可嘆?!?/br> 辛元話都說成這樣了,衛端莫非還能指責邊疆將士吃不起苦,只得捏著鼻子認了,“辛大人所言甚是,將士辛苦,辛苦之極?!?/br> 誰想張次公更是高興了,徑自來到了衛端的案幾之前,“太子果然不虧為朝鮮儲君,不像那些沒受過罪的公子哥兒,本候就是覺得太子是個好的!本候手下現在好歹有個幾千號兄弟,日日吃不飽飯喝不上酒,跟著本候跑了那么多地方,腿都快跑斷了,太子可萬不能讓他們空著手走了啊?!?/br> 衛端跟衛右渠聽見這話,不著痕跡地對視了一眼,便以為得知了此番漢室來使的目的。 漢室反擊匈奴,需要無數的馬匹跟糧草。漢室經歷七國之亂,又有黃河決口這樣亙古以來沒 有過幾次的大災,根本供不上反擊匈奴所需,合著這是來朝鮮打饑荒來了。 今時不同往日,既然是漢室有求于他們,他們憑什么就要答應了漢室的要求。 此次漢室使團不過五百余人,能把朝鮮的天翻了嗎? “君侯這話說的…….漢室跟朝鮮本為兄弟” 衛端像是沒領會到張次公話里面的意思似的,笑得一臉端方,“君侯且在驛館好生休憩。正是夏日時節,冰雪化開,百花開放,且領略我朝鮮的大好風光?!?/br> 辛元面上則愁苦了起來,“太子,我們自長安而來,已然走了不短的時日…….” 如若不是馳道修好了,再加上他們走了水路跟海路,他們還不能這么快來到朝鮮王儉城。 匈奴每逢冬日必會洗劫漢室邊境,此番又跟漢室有前仇舊恨,今年指不定會提前出兵也未可知,糧草馬匹定是要早早地運回去才是正事。 “辛大人哪里的話,使團遠道而來,朕哪里有不好好招待的道理?” 衛右渠像是根本沒聽懂辛元的話中之意,“傳揚出去,豈不是說朝鮮慢待漢室使臣?君侯跟大人且先安心在驛館住下,好好休憩,在王儉城疏散疏散?!?/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