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陸璧晨心里很清楚。 陳傅良這個案子不過是適逢其會, 恰巧碰上了華國廢除死刑提案醞釀已久, 即將提出的關鍵時刻。 再加上之前兩個冤案被媒體吵得沸沸揚揚,最高人民法院大法官都出來道歉, 外國媒體更是將這兩件事翻了個底朝天。 如今的華國, 一舉一動都會受到全世界的高度關注,諸多風向都被各國奉為圭臬。同樣的,一丁點丑聞,也會為世界所廣為周知。 陳傅良在一審和二審被判無期徒刑的時候, 美國白宮的許愿簽名池,已經有幾十萬人贊同判處陳傅良死刑。 華國國會選舉就在幾個月后, 這一屆的首相任期即將結束,正在力求連任。按照法律制度, 每一個死刑犯的判決, 都需要司法部長及大法官親自簽名。事實上,這么多年來的執行上, 這兩個職位上的政客,幾乎很少愿意去簽署這樣一份文件。 因為在這個死刑犯的檔案上,標注的不會是處刑者的名字,而必然是最后簽名人的名字。政客們為了手上干凈, 能拖則拖,能不管就不管,幾乎不愿意在自己任內有死刑的發生。 一個最粗淺的認知, 大部分與法律相關政客的任期內, 死刑判決絕對是最核心的指標之一。而這個政客任期內罪犯減少, 沒有死刑,和死刑犯一個又一個,盡在殺人,對于政客來說,是截然不同的。 假如沒有一個死刑犯,聽上去也是太平盛世。 這已經不是一個全民對于政治毫不關心,根本不在乎自己是否有選舉權的時代了。 每個人都可以很輕松地在網絡上投票選舉自己的社區,行政單位,市縣,省乃至國家首相的選舉。而這些政客的履歷,早已經被打聽地清清楚楚。連他們在大學本科的畢業論文選題,都被放在公眾面前。 當今的首相政績普通,十分希望在自己的任期內推動廢除死刑,至少可以作為法律和文明的進步舉措,跟隨世界的潮流。于是在全國范圍內,對于冤案進行大肆平反。僅僅這兩年,平反的冤案就多大30多件,被國外媒體譽為華國民主法制的進步年。 陸家雖然是華國的大家族,不懼于首相所在的派系,但也并不打算做這個出頭鳥。 陸璧晨一意孤行,從一審開始就堅持申請判處死刑的做法,事實上是一場賭博。 包括崔顥在內,很多人都曾經打算放棄。 崔顥甚至也提過,等到陳傅良出獄后,他們好好招待他余生,保證讓他后悔沒有被執行死刑,一定會過得有滋有味。 但這不是陸璧晨要的,也不是蘇碧曦要的。 盡管正義和公理在很多人來看,僅僅是上層人愚弄下層人的把戲,但這個世界上,仍然有人,一生都在堅持某些東西。 即便那愚不可及。 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雖千萬人,吾往矣。 陸璧晨作為一個法律的執行者,一直堅守著這個信念。 而在這個案子里,他碰上了蘇碧曦,是他人生中的一個意外之喜。 她堅強得讓他心疼,又脆弱地讓他憐惜。 她一步步走來,每一個腳步,都帶著血淚。 這一路充滿荊棘,痛徹心扉。 但是她走到了今天。 她真心對待每一個對她釋放過善意的人,回報以所有的真誠。 這樣的真誠,有時候甚至有些愚蠢。 因為很多人只是舉手之勞,她卻固執地記在心里,等待有一天能夠報答。 她就像是泥濘里開出的一朵純白的花朵,雖然歷盡艱辛,卻仍然努力綻放。 只有她才懂得,他為何一定堅持要訴求死刑。 私刑固然可以讓人得到復仇的快感,但快感過后呢? 多少人可以逃脫法律的懲罰,多少人走上了這條不歸路。 只有他們今天走通了這條看似絕路的路,才能讓自己往后的余生能夠無愧,才能對得起逝去的英靈,才能讓更多的后來者有更多生路。 陸璧晨猶如冬日里屹立的松柏,氣質冷冽,站在檢方席位上,一字一頓,“被告在信中寫道,‘這個世界終究是由惡人獲勝的,殺人又怎么呢?為什么不能殺人?好人有什么用?警察有什么用?法律有什么用?’’這個世界早就沒指望了,我們來摧毀整個世界,迎接人類新的未來!‘七八年后,我出來的時候,你們要記得舉辦盛大的party,來歡迎一個英雄的回歸!’” “如果法庭今天判處被告無期徒刑,就代表著被告噩夢一樣邪惡的預言即將成真。這個世界,終究是惡人主宰,并且獲得最后的勝利嗎?七八年后,在座的諸位,已經準備好了去參加被告出獄慶祝聚會的禮服了嗎?” “貝卡利亞在《論犯罪與刑罰》中說過,刑罰的目的既不是要摧殘折磨一個感知者,也不是要消除業已犯下的罪行……刑罰的目的僅僅在于:阻止罪犯再重新侵害公民,并規誡其他人不要重蹈覆轍。這個世界上,總有那么一些人,只有在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脅的時候,才會懂得尊重別人的生命。死刑的目的,不在于懲罰有罪者,不在于復仇,不在于泄憤,而在于保護所有的生者。死刑作為一種刑罰,最終必然有消亡的一天,但絕不是現在。揠苗助長的典故,我們都清楚地知道結局。任何一種刑罰的建立和廢除,都是整個民族,社會,乃至整個人類共同承受隨之而來的代價?!?/br> “最后,檢方再次懇求法庭,判處被告死刑?!?/br> …… 在經過一整天,長達十幾個小時的審判之后,法庭暫時休庭,審判長及法官團商討最后判罰。 這起案子已經到了最后的關頭,檢方和辯方都已經完成了所有的程序。 最高法院記者室里面的幾百名記者,從清晨一直等到現在。 在法院廣場上聚集的人不見減少,反而越來越多。龍城警方出動了幾百名警力維持秩序,一步都不敢離開。 旁聽的華國皇室,各界政要,也都神情緊張地坐在位子上,不停與周圍的人猜測案件最后的判罰結果。 此次最高法院的審判團,每個人都有幾十年的出庭經驗,從事法律工作時間極長,并且在業界都極有威望。 審判團名單公布的時候,即便是一向苛刻的網民,都幾乎沒有太多的不滿。 到了現在,所有的壓力,都聚焦到了審判團那里。 長達兩年的等待,終于到了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