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節
書迷正在閱讀:[綜漫]百鬼寵物店、執筆裁音GL、皇后難為(H)、王女攻略紀實GL、今晚月色真美、配角也要刷愛意值 完結+番外、少爺,快上我【簡】、他只是想睡我(H)、再世仙妻 完結+番外、[綜]黑魔王日常
春歸蹙了蹙眉,深覺沈皇后直到此時還不能看清形勢實在是太……愚蠢無知了! 堅持定罪,易夫人母女卻寧死不屈,有王太后干預,沈皇后賜死的懿旨根本不能頒發,更不說有五、六兩位皇子為董姑娘佐證,這件事已經上升到奪儲謀逆的嚴重程度,有何可能不經天子裁決只憑皇后處斷?皇后尚且執迷不悟,這是要把她自己也綁在宋國公府的螞蚱繩上么? 六皇子同樣在畫屏那端蹙眉,覺得皇后的腦子恐怕是被宋國公府的門給擠了。 他控制了一下情緒,再問露嫻:“你是怎么知道紆佩園和蕓香臺今日除了北門之外,沒有宮人、宦官盯守?” “是聽……奴婢是聽董姑娘提起?!?/br> “這話一聽就是謊言,早前聽董姑娘供述,甚至不知此處名為芙蓉榭,而以水榭代稱,根本就是不熟地形,況怕連紆佩園、蕓香臺二處名稱都是聽你提起,董姑娘是怎么知道的這里無人盯守適合私會?” “奴婢,奴婢記錯了,奴婢是聽昭儀提起?!?/br> “謝昭儀并沒有輔佐母后cao辦壽誕,根本不熟宴廳人事布置?!绷首訑嘌?。 露嫻更加慌張了,卻只能一口咬定:“奴婢確然是聽昭儀提起?!?/br> 皇后張口欲言,春歸終于忍不住了,打斷道:“娘娘,妾身聽了宮人露嫻的證供,亦覺大有可疑之處,望娘娘允準妾身提出疑問?!?/br> 六皇子飛速抬眸往屏風上一掃。 他僅憑聲音,已經能夠確判阻撓沈皇后一錯再錯的究竟是誰,這一眼原本沒有任何必要,可這時六皇子心中卻升起一股說不清道不明的意味,硬要為這意味找個注腳的話……震驚!不知來由的震驚,卻又似曾相識,仿佛此情此境是他經歷過。 而屏擋之內,一直緘默的陶芳林也飛速掃了一眼春歸。 是這樣么?原來竟是這樣!兩人就是因為這樣才有所交集?又難怪那一世顧氏無論多么占盡寵愛,董明珠待她都無一絲忌怨妒恨,兩人硬是譜寫了一段妻妾相諧的佳話,不過這一世顧氏已經嫁作了他人婦,無論她有沒有替董明珠洗清污名兒,她都不會再與殿下發生任何交集了。 至多就是,董明珠仍然與她交好而已。 陶芳林說不清楚自己此時是懷著怎樣的心情,她既希望董明珠被賜死罪,這樣一來或許對她而言就有更好的機遇,但她又清楚的明白這一切都是妄想,她望著屏風之上男子隱約的身影,她知道如果他想要一步步登上權位巔峰,晉國公府是他必須爭取的助力。 陶家,太勢微了。 眼前的路,只有一條暫時屈居人下,她沒有一步登天的基礎。 什么都不能做,不能造成任何變故,不能有損殿下的計劃,但是不是應當未雨綢繆也學顧氏為董明珠開脫辯護呢? 陶芳林又看了一眼張太后,緊緊抿起嘴唇。 不能,王太后的路子是走不通的,皇后娘娘也不能完全決斷殿下的婚事,只有張太后,只能通過張太后助力才能達成愿望,但現在張太后對董明珠可是滿懷厭惡,如果為董明珠辯護必定會引生張太后的不滿厭棄,不能堵死這條唯一的途徑。 陶芳林稍稍松開指掌,決定繼續袖手旁觀。 沈皇后非常窩火! 她有些惱怒的瞪視著春歸,卻見這孤女竟然落落大方由她瞪視,很是堅決的姿態! 二妹靠不住,小妹眼睛也瞎了!真不知小妹是從哪里找來這么個狂妄無知愛出風頭的女子?!居然還特地遣人從汾州把書信遞送宮廷,對顧氏大加贊揚,說這孤女極其聰慧明理且對她言聽計從?還指望著顧氏能替太孫分憂,看今日這情形,但指望她不添亂罷了。 “皇后?”王太后往左邊看來一眼。 沈皇后只能深吸一口氣,冷冷看著露嫻:“你如實回答?!?/br> 春歸站著問話:“董姑娘讓你傳話給何人,又是什么內容?” 露嫻不敢遲疑,只好按照授意應答:“董姑娘讓奴婢傳話給高公子,說是……說是請高公子到芙蓉榭一敘?!?/br> 沈皇后的臉色徹底變了樣。 在場眾人早前都親耳聽聞,無論太孫抑或高鵬的供述都一口咬定董明珠約見的人是太孫殿下,因為董明珠一心想攀龍附鳳,趁著今日王太后壽誕的時機想要對太孫表白情意,達到日后母儀天下的意圖,但關鍵人證,負責傳話的露嫻卻說董明珠約見的是高公子,和其余人的 證供根本就對應不上,謊話這回算是徹底拆穿了。 春歸不再逼問露嫻,對皇后說道:“娘娘,結合各人證供尤其是六殿下的質詢,據妾身推斷,今日紆佩園內這起事故宋國公以及太子妃方為始作俑者,意圖乃是陷害董姑娘逼迫晉國公府妥協,無奈之下答應聯姻,這樣宋國公便有望自保?!?/br> “哪里來的賤婦,竟敢污篾母妃!”太孫殿下大怒:“皇祖母,露嫻證供不實說不定就是謝昭儀及易氏母女的授意,這些亂臣賊子意圖就在置母妃及外祖父于死地,以便他們串通五皇叔六皇叔行奪儲謀逆之罪,皇祖母可千萬不要相信這起亂臣賊子的誣篾!” “娘娘,涼亭背后的花籬,泥里架上應當都留有踩踏足跡,請娘娘立即遣人察看,倘若能夠證實足印與太孫殿下及高公子相符,便能佐證妾身的推斷,娘娘細想,倘若不是殿下及高公子意圖偷襲毀辱董姑娘清白,而是應邀來見,緣何不走直徑,偏取僻道?正是因為殿下及高公子擔心驚動董姑娘不利于行事,方才意圖趁其不備先將董姑娘控制?!?/br> 王太后聽了這話,不待沈皇后示意,立即下令:“錦華去看!小顧你接著說?!?/br> “因著宋國公府的意圖是促成自家與晉國公府聯姻,而并非讓董姑娘為太孫妃,所以打算造成的確鑿當然是董姑娘與高公子私定終身,而娘娘身邊的宮人檢貞就是他們安排的‘見證’,宮人露嫻也自然是重要人證,所以露嫻得到的授意是被董姑娘逼脅,傳話給高公子邀約私下相見,但紆佩園的北門有內臣盯守,高公子不能闖禁,所以只好請太孫殿下相助。 如果一切順利,當檢貞目睹高公子正和董姑娘行不德之事,稟報與娘娘,太孫殿下的供辭應當乃是僅只助高公子闖禁,他并未接近私會之處,因為董姑娘與高公子本是情投意合,奈何晉國公與易夫人卻貪圖權貴而棒打鴛鴦,太孫殿下十分同情高公子不能與董姑娘終成眷屬,所以愿意相助。 沒想到事情從一開始便節外生枝,非但董姑娘察覺了陰謀,且五殿下與六殿下也隨后而至,親眼目睹了太孫殿下也在現場且聽聞了董姑娘的呼救,于是太孫殿下臨時改變了口供,因為原本設計的說無法解釋為何太孫殿下會在現場,且董姑娘也不可能當太孫殿下面前,對高公子表白情意。 因太孫殿下供訴時,高公子及檢貞均在現場,所以根據太孫殿下的供訴能夠臨時更改口供,不過露嫻卻因被兩位殿下阻止,不能及時趕來芙蓉榭,她根本不知后來究竟發生了什么,太孫殿下以及高公子因為諸多人證在場,也沒有機會再與露嫻串供,所以露嫻的供辭才與太孫殿下之言不符?!?/br> 說完這番推斷,春歸又道:“太孫殿下污毀董姑娘清白,雖犯過錯,但應是不敢違逆母命,情有可原。然名節于閨閣女子而言性命攸關,董姑娘無辜受辱,也只有娘娘能夠還其清白,主持公允安撫寬慰?!?/br> 這就是提醒皇后,雖然無法擇清太孫,但并不是沒有辦法請求寬恕,反而一錯再錯把事情鬧得不可收拾的地步,造成此事引發朝野爭議……必定兩敗俱傷。 第270章 恩賜禮服 趙逕勿的這位娘子最擅長的看來不是詩詞歌賦??! 覺得已經沒有自己什么事兒的六皇子轉身落座,手指有一下沒一下的往膝蓋上磕,一邊心生感慨。 頭腦可真夠機智的,竟然能憑借眾人供訴推斷出整個事發經過,且十分準確的抓住了關鍵破綻,展開雄辯滔滔,雖說和她一比顯得自己早前對露嫻的質問簡直就像廢話,根本不能確證董姑娘的清白,對比之下有損自己的英明神武,不過顧娘子的確使人心悅誠服。 六皇子承認自己根本沒有想到露嫻的證供會與太孫之言出現誤差,更沒把握說服沈皇后“回頭是岸”,他幾乎作好準備把官司鬧去父皇面前了。 但這樣做有個不利之處,那就是徹底與沈皇后成為敵對了,六皇子非常清楚皇后的地位難以動搖,不會因為太孫的被廢便受影響,畢竟沈皇后是陪著父皇從風雨飄搖的險境一步步煎熬過來,為這份患難夫妻同生共死的情義,他那心性仁厚的父皇絕對不會辜負結發妻子。 為沈皇后所忌恨,極不利于他的宏圖大計。 還真多虧得顧娘子能夠鋌身而出,手段能力不提,更難得的是她這份膽略,要知今日這樣的場合,當著兩宮太后及皇后娘娘面前公然與儲君作對,承擔的風險無異于身入虎xue揪捋虎須,若無利害攸關沒幾個愿意卷涉其中的。 好比易夫人,倘若不是為了維護親生女兒,面對這樣的危局必定也是避之唯恐不及。 六皇子雖不能肯定蘭庭將朝堂人事向內眷透露多少,但從春歸的言辭里,他能肯定的是這女子十分清楚不管這一事故結果如何,太孫的儲位都不會因此便受動搖,也就是說無論蘭庭有無告訴春歸志在廢儲的機密,春歸其實都沒有必要涉險出頭。 鋌身而出的目的很單純,就是為了證明董明珠是被陷害。 這和五哥的目的一模一樣,六皇子心想這兩人仗義執言的品格的確很是可愛。 當然相比五哥的沖動莽撞,顧娘子更加的有勇有謀,趙逕勿真是得了個賢內助,夫妻兩若能齊心協力,還真是所向披靡。 她甚至還能想到縱使今日炎熱,花籬那片的土壤依然相對濕/軟,太孫及高鵬肯定無法做到踏泥無痕,泥土會留下腳印,鞋底沾了泥踩在花籬上也會留下痕跡,人證實據俱全,太孫再也無法狡辯了。 而更讓眾人沒想到的是,現場還留下一件物證——對于個子沒長齊的太孫殿下來說翻越花籬難度太大,不慎被籬架勾留下隨身攜帶的玉佩,他竟然毫無察覺,被蕭宮令拾摘下來呈上給兩宮太后及皇后娘娘過目,這下子徹底沒法抵賴了。 “皇后身邊的宮人看來也不是個個可信的?!蓖跆髧@一口氣:“這件事必須報稟皇上,把這兩個宮人,交給高得宜審問吧?!?/br> 司禮監太監高得宜兼任廠監,雖說他的行事比起歷任廠監而言要低調許多,但東廠的赫赫威名對于內廷宮人而言實在足夠心驚膽顫,別說露嫻,就連看上去一直鎮定自若的檢貞都慌了手腳,情知一入東廠性命難保不提,死前還有受不 盡的皮rou之苦,她們并沒長著鐵齒銅牙,可挨不住酷刑審問,當露嫻匍匐在地承認受到了太孫的指使,檢貞也膝跪下來默認了罪行。 真相大白水落石出。 壽陽郡主兩眼一翻暈厥在了張太后的身上,但誰都知道她沒有當真不省人事,并沒有引起慌亂,皇后冷著臉示意兩個宮人將她抬走。 壽誕并未結束,王太后還需要去廣寒殿接受女眷們的禮辭,在此之前她還有不得不說的話和皇后私下交流。 訓斥的話王太后已經懶得再說,她看著畫屏移開后,芙蓉榭中那些空蕩蕩的座椅,還有退得遠遠的宮人,實在忍不住一聲嘆息:“皇宮大內里,就沒有真正太平的時候?!?/br> “臣妾慚愧,擾了母后的壽誕大喜?!鄙蚧屎笳f著就要膝跪,這回王太后沒有阻攔。 “我知道你接下來的話,必定是為太孫求情,他是儲君,當不當罪罰我可作不得主,那些求情的話,你還是好好酙酌著留在皇上面前說吧。不過我多嘴提醒你一句,董姑娘現下穿著的可還是宮人女使的衣裙,讓她這樣往廣寒殿去,必定引起閑言碎語眾多揣測。她今日在西苑宮宴上險些受辱,若還因此遭受誹議,你打算怎么向晉國公府交待,打算怎么瞞過天下人,太孫竟然如此胡作非為!” 沈皇后幾乎直淌冷汗:“還望母后指點如何挽救?!?/br> 王太后沉吟一陣,又是一聲長嘆:“這殘局也只能我來收拾了,她和玉蕊的身量相差無幾,又正好玉蕊下月及笄,針工局已經替她裁制好禮服,立即令人送來賜與董姑娘?!?/br> “可……玉蕊的禮服是按公主服制……” “將來的親王妃也有資格受賞公主服制了?!?/br> 沈皇后怔住了:“親王妃,母后是想……” “不是我想,是皇上必定只能如此安撫晉國公府!”王太后掃了一眼沈皇后:“我知道你在擔心什么,認為晉國公府一旦與其余皇子聯姻,對于太孫而言就是潛在威脅,我不妨跟你直言,我過去的確認為董家姑娘是太孫妃的不二人選,可誰讓太孫竟然、竟然!” 王太后穩了穩怒火,才能繼續說:“事情成了這般局面,晉國公府必然是不肯讓明珠嫁入東宮了,我們中途離席已經顯明突生變故,論是如何遮掩,都避不開猜疑議論,在座那些女眷可不少的人精,但凡留意見明珠穿戴的改變,閑言碎語都會指向她。又縱然是皇上下了封口令,宮人們不敢將今日之事傳揚出去,可你能夠擔保宋國公府那些人就能心服口服不懷忌恨?他們若是散布謠言中傷明珠,恐怕明珠仍會因為這回事件毀了終生!還有壽康宮那位娘娘,她的尋常行事,可不會考慮皇上御令,一定不會拘束曹國公府的女眷,她又自來偏心高氏和太孫,指不定怎么授意張家人無中生有編排埋怨明珠?!?/br> 沈皇后一聲不敢吭。 “皇上仁厚公允,不會眼看著晉國公府平白受辱,只有賜婚明珠嫁入皇室才能震懾流言,如今適婚的皇子,也只有小五、小六了?!?/br> 沈皇后再怎么不甘心,此時也只能妥協于現實:“母后是 想在今日壽誕之上,就公開顯示對董姑娘的看重,讓眾人明白母后之意是擇她為孫媳?!?/br> “這么多皇孫之中,我也只會cao心小五、小六的姻緣,故而這樣做還算符合情理?!?/br> “長幼有序,五郎較六郎年長……”沈皇后無奈妥協之余,仍然不忘盤算。 相比六皇子完全是王太后教撫長大,五皇子倒不如這樣的親近,他的生母和嬪是王太后閨中好友的女兒,所以王太后對待五皇子相較其余孫兒有所不同,但和嬪的性情十分倔強,急眼時連天子都敢頂撞,比如秦王的生母,就是因她一再堅持才罰作罪役即便生子也未得赦免,和嬪這樣的性情并不為皇上長久所喜,她也無心爭寵,把兒子教養得和她一樣的魯直,沈皇后倒是相信和嬪母子從來沒有謀儲的野心。 五皇子既然鐵定不是太孫的威脅,和晉國公府聯姻是相對安全的。 沈皇后這般七彎八扭但“矢志不改”的心腸當然瞞不過王太后的眼睛,她再也懶得和沈皇后計較:“你既然明白了利害,這話不如主動向皇上建議,這才是彌補挽救應有的態度,罷了,咱們也別在這里耽擱下去?!?/br> 見王太后起身,沈皇后立即起身摻扶,王太后擺擺手:“你應當有許多疑問想要聽小顧的說法,你不能出宮,她進宮一趟也不容易,趁著回廣寒殿的一路你們正好交流,我讓阿舒陪著,你自去尋她說話就是?!?/br> 沈皇后:…… 她現在哪有閑心聽那孤女的說法?多看一眼都覺窩火! 但也意識到這是王太后的提點,讓她不能遷怒顧氏。 沈皇后又只好主動去找春歸交流,誰讓她還指望著王太后收拾殘局呢? 此時不僅春歸與舒娘子沒有先行,就連易夫人母女二人也沒有離開紆佩園,不過是到了另一處樓閣等候指令,眼看著太后已經起駕,皇后卻往這邊走來,易夫人偏是等到皇后近前笑著寒喧且傳達了王太后的意思后,才對春歸道:“顧娘子,大恩不言謝,娘子今日救命之恩我與小女銘心刻骨?!?/br> 禮辭時卻連一個字都不肯對皇后多說。 沈皇后心中懊惱,更不肯給春歸一絲笑臉,“交流”時滿嘴的譏諷一臉的冷笑:“經此一遭,不僅僅易夫人母女,怕是整個晉國公府都會對你感恩戴德了,我家小妹說你乖巧機智果然不假,還真有籠絡人心的本事?!?/br> 春歸長長的嘆出一口氣:“今日這起變故,太孫殿下必會受責,娘娘怪罪妾身自作主張妾身不敢喊冤,但……早前那樣的情勢,易夫人必定不肯忍辱妥協,娘娘卻被宋國公府的的陰謀蒙蔽,妾身擔心,事情鬧僵更不利于太孫殿下,娘娘試想,就連妾身都能看出破綻,若皇上下令東廠嚴究此案,那兩個宮人能否經得住盤問?” 見沈皇后依然怒火難消,春歸補充一句:“畢竟,有五、六兩位殿下見證,一樁關系德品禮規的事故,已經演變成為是否陷害中傷儲君的大案,妾身一聽太后娘娘的話,情知難免驚動圣聽?!?/br> 沈皇后這才前行幾步,看上去至少沒有興師問罪的態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