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頁
穆旭東也隨著太子一同跪在地上,神情中滿是悲哀。 于情,當年錦陽城被蠻子攻下來的時候,若不是太子率軍前來相救,他穆旭東乃至他自己家人都有可能在這次戰爭中殞命,后來不管是幫助萬新帝登基,還是征戰四方,更多的是出于當年的情誼。 于理,萬新帝或許達不到千古一帝的成就,但真說起來,也能夠說得上是一位中興之主,力挽狂瀾延慶帝在世時大周山河日下的情況,反而更改稅法,鼓勵書院之間的學術交流,大周雖未能恢復到鼎盛時期的狀況,但也可以說是強大起來了。 荀軻從一開始的嚎啕大哭,到后來逐漸克制,再到后來隱忍不發擦干眼淚,“侯爺,您既然能夠知曉孤父皇和母后的事情,想來應該也知道京城的局勢吧?能與孤說一說嗎?” 荀軻知道,自己現在出了身邊那幾個隨自己從京城逃出來的人以外,只能信任武安侯,沒有別的原因,只因為這個人是父皇信任的。 穆旭東思索了一番之后,還是決定將京城的局勢一五一十講給荀軻聽。畢竟早晚有一天荀軻都要面對京城的局勢,早一點知道也能夠早做心理準備。 荀軻聽過穆旭東的話后,恨恨地錘了一下桌子,打得自己手都疼了,卻依然紅著眼睛咒罵道:“秦王!秦王!此仇不報,誓不為人!” 穆旭東站在荀軻身邊安撫荀軻的情緒道:“殿下早日振作起來,不管是京城還是大周,都還需要殿下?!?/br> 荀軻強行咽下自己心頭的怒火對穆旭東道:“孤知曉了,回京鏟除逆賊的事情還需要多多仰仗侯爺?!?/br> 穆旭東不敢居功忙客氣道:“臣定竭盡所能助殿下回京?!?/br> 兩人說完之后,穆旭東便要離開,只是離開前,卻被荀軻身邊的隨從攔住。 “殿下您忘了嗎?圣上讓您出京后遇見武安侯,要將詔書交給武安侯的?!?/br> 荀軻先是知曉了父母皆亡的事情,又是知道殺害自己父母、篡了自己皇位的人是秦王,當時父皇讓他將詔書一起拿出宮的事情早已經被他忘記了。 此時想起來,荀軻忙道:“對對,父皇還有旨意要給武安侯?!?/br> 太子身邊的隨從找到盛放詔書的錦盒,展開詔書后字正腔圓念道:“自朕即位以來,海內河清,天下太平。民有所安,萬邦咸服。吏治清明,君臣善睦。德可比先圣,功更盼后人?;侍榆鬏V,人品貴重,甚肖朕躬,堅剛不可奪其志,巨惑不能動其心。朕欲傳大位于皇太子荀軻。重臣工當悉心輔弼,同扶社稷。武安侯穆旭東,精忠報國,碧血丹心,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命武安侯為攝政王,輔佐太子及冠,平定天下,海宇寧謐。欽此?!?/br> 荀軻聽后雖略覺詫異,但也不難理解,想來父皇送自己離京的時候,已經知曉即將有可能發生的事情,而這道詔書一方面確定了自己未來皇帝的身份,另一方面則是為自己找到了一個助力。 穆旭東則是呆立在了一旁,不明白為什么自己就獲封成為攝政王了,公侯伯子男,他的爵位連公爵都沒有到,竟然一下就成為了王爺,這個王爺還是攝政王。 感念萬新帝與太子對自己信任的同時,穆旭東也更加堅定了自己幫助太子回到京城登上皇位的決心。 穆旭東道:“殿下,這封詔書您務必妥善保存起來?,F在除了咱們屋中這幾人知曉,其他人都不可言說?!?/br> 穆旭東見太子和周圍隨從都一一點頭后,穆旭東才道:“蠻子那里不能沒有將士看守,不然將士們辛辛苦苦打下來的城池,很有可能被其他國家的人占領。所以我將蒙家軍留在了草原上,他們常年與蠻子交戰,熟悉那里的地形地勢,人文風土。壩上大營人數更多一些,而且靠近京城,對于京城的了解遠比蒙家軍要充分?!?/br> 太子配合地點頭。 穆旭東又道:“秦王繼位名不正言不順,想來京城現在人心惶惶,我們需要盡快趕到京城,趁著秦王現在慌亂的時候,一舉奪回京城?!?/br> 太子自然無不應的,“只是,孤需要做些什么?” 穆旭東道:“殿下需要與臣一同到京城,所以這段時日,臣在錦陽城點齊兵馬,行軍打仗定然休息不好,殿下趁這幾日好好休整一下?!?/br> 荀軻應了一聲“好”后,穆旭東躬身離開。 穆旭東離開后,太子身邊的一個隨從問道:“殿下,圣上讓武安侯做攝政王,此時還好,看著武安侯不像是有小九九的模樣,但是若去了京城,還沒有能夠挾制武安侯的人,這......” 荀軻不曾說話,只是一雙眼睛冷眼看著隨從。 被太子這樣的眼神盯著,讓隨從的壓力倍增,最終跪在地上磕頭求饒道:“是奴才多言,求殿下寬恕?!?/br> 荀軻冷冷道:“父皇為何不讓孤去江浙也不讓孤去湖廣,反而讓孤來錦陽?若是武安侯不可信,那么孤現在連將軍府都住不進來,或許城中乞子的下場就是孤的下場?!?/br> 隨從依舊跪地磕頭,這些人陪著荀軻從京城來到錦陽城,一路上他沒有怎么受傷,因為所有的傷都是這些隨從替他受了,有了這份共患難的情分,荀軻也不想為難他們,故此道:“武安侯乃是忠臣良將,以后這樣的話,孤不想再聽見第二次。行了,你們下去吧?!?/br> 幾個隨從聽太子并沒有真的計較他們說的,送了一口氣的同時也知道了武安侯在太子殿下心中的地位。因此也知道了有些話能說,有些話還是憋在肚子里別說出來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