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混在三國當神棍_分節閱讀_144
書迷正在閱讀:嬌嬌(H)、姐(abo)、一覺醒來孩子都有了、愛后課余(1V1H)、九日皇帝、高枝(H)、[綜]世界不打馬賽克、寵婚、就醬、鎖妖
一想到這,孫堅就深感不寒而栗。 “累主公見笑了?!睂O堅好半晌,才深吸口氣,一邊緊張而小心地打量著淡笑的燕清,一邊懇切道:“關乎小女終身大事,還斗膽請您容堅回府一趟,同家人商議一番,再來回報?!?/br> 孫堅清楚自己的短板在哪:念的書不多,干的活也都是武職,性子還急躁如火,這還是兒女的婚事,必須尋他那知書達理的賢惠夫人說說。 “好?!毖嗲妩c了點頭,笑著給他吃了一枚定心丸:“你也記得,今日的談話,是私下里進行的?!?/br> 他要是不肯給孫堅選擇的余地,就會當著其他臣下的面問。 這么一來,孫堅迫于得罪上司的壓力,又沒考慮斟酌的時間,八成就得應下了。 孫堅一愣,略有所悟。 燕清笑道:“去罷?!?/br> 孫堅呆呆地去了。 等他心事重重地回了府,頭個找的就是夫人吳氏。 也是他運氣不錯,不單是吳夫人在小廳,除了早早就自請去軍營歷練的長子策,四子一女都到齊了,其樂融融地品著新茶點。 見他忽然被主公召見,又這么快回來,臉色還這般不好,吳氏不由一怔。 她頭個想到的便是夫君或辦錯了差事,被主公給訓斥了,才這般心情不虞。 結果孫堅張了張嘴,還沒真正說出句話來,見到闖下大禍,還美滋滋地品著米糕的女兒孫尚香,倏然火起,低吼道:“孫、尚、香!你昨夜擅自出府,跑哪兒去了!” 孫尚香剛強行從說話有些結巴,最好欺負的二哥孫權那搶來了糕點,正得意洋洋地享用著,就被這驚天一吼嚇得一抖,糕點也險些噎在喉頭。 她狂咳一通,吳氏蹙著秀眉,一邊替她拍撫著背,一邊詢道:“夫君,香兒又闖什么禍了?” 對這寶貝閨女惹是生非的本領,他們已是司空見慣,可能把孫堅氣到這個程度,還是頭一回。 孫堅虎著臉,一屁股坐下,才將來龍去脈說得清清楚楚,然后怒瞪滿臉通紅的孫尚香。 誰知孫尚香卻也瞪大眼睛,雙手叉腰,激動地大聲喊冤:“胡扯八道!娘親可為我作證,昨晚我一直跟三哥、四哥一塊兒在后院看婢女耍劍,并未出府半步!” 她的確經常出府偷溜,為自己放風透氣,但昨晚還真是沒有! 孫堅不信,冷臉道:“照你意思,還是堂堂一王爺冤枉了你?若不是你瞞著家人出去拋頭露面,還剛巧被他看到了,能知道你個小丫頭的姓氏嗎?” 孫尚香恨死被冤枉了,怒道:“我怎么曉得!那瞎小子頭上長了幾根毛我都不曉得!屁!總之沒見過就是沒見過!一宿我壓根兒沒出過門,哪個喪良心的混賬東西怎么還能栽贓到我頭上!” 看她指天指地就差賭咒發誓,還憤怒得跳腳,連哪兒偷學來的市井臟話都在情急之下罵出口了,孫堅縱不認為劉協為金枝玉葉,還可能為跟他家聯姻就連這種低劣的謊都撒,也還是有些動搖。 難道真弄錯了?是劉協弄錯了? “姑娘家家的,像什么樣子?”吳氏先是忍無可忍地低斥了義憤填膺的孫尚香一句,旋即輕咳一聲:“雖說翊兒、匡兒與她要好,有會替她瞞下之嫌,妾身卻亦能作證。昨夜香兒的確不曾出府?!?/br> 孫堅:“……” 夫人向來靠譜,她的話,孫堅是不可能不信的。 而且夫人既知道事情有多嚴重,也不會干出盲護子女,不惜撒下一戳即破的大謊的蠢事來。 孫堅不明白了:“那究竟是怎么回事?!” 一家子人登時將門一關,屏退下人,開始一頭霧水地討論著這樁蹊蹺滿滿的事,最后同氣連枝地將劉協狠狠地陰謀論了一通。 誰也沒注意到的是,自始至終都緊握著拳,低頭暗抵住膝頭,仿佛在掩飾憤怒的次子孫權,那汪碧色的眸底,掠過了幾縷心虛的暗芒。 ——他也是迫不得已下,才出此下策的。 他與meimei相差不過三歲,而meimei活潑好動,總活蹦亂跳的,生得健實,他則喜靜不喜動,長得遲些,若非瞳色有異處,平日在弟兄里都不甚起眼。 總歸是,兩人身形相仿,又因是一母同胞,容貌上也十分相似。 而他對meimei的言行舉止又十分了解,要裝,也能裝得惟妙惟肖。 為杜絕后患,不被那早晚惦記上他們家的陳留王拖累,必須得行一記險招。 半日后等來孫堅委婉的回絕,燕清也只感意料之中,安撫了略有忐忑的孫堅幾句后,他親自去了一趟劉協那,認認真真地保證會護對方平安,再將這起得莫名其妙的風波給平復了。 得了燕清明確的口頭承諾后,劉協頓時毫不掩飾地松了口氣。 他本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達成目的了,當然就不在乎能不能娶到孫家那乳臭未干的丫頭。 他清楚,要是燕清真懷有歹心、假意應承后其實伺機害他的話,那哪怕有一百個孫家,也當不了他的堅實后盾。 與其疑神疑鬼,不如坦然相信。 燕清自然看得出來,見劉協如此,他心境也平復了不少。 歪得還不厲害,應該還是有救的。 哪怕不做皇帝了,只做閑散王爺,能精明圓滑、識時務一些,總比做個固執己見的笨蛋要好。 等處理完了諸如此類的瑣碎小事后,春天一眨眼就過了一半。 春忙漸漸進入尾聲,學舍的修建也快好了,瞧著順順利利。 可就像是老天都見不得燕清閑上一會兒似的,大事接踵而來。 ——光熹二年三月二日,帝崩。 ——同日,何太后崩。 按理說大漢身份最貴重的二人同天逝世,尤其后者死得看似輕描淡寫,其實充滿撲朔迷離,是肯定要掀起軒然大波的。 可別說是底下過得稀里糊涂,朝不保夕的黎民百姓,就連文武百官,除了十來個死忠于漢室的老臣哭得死去活來,其他都沒幾個真為上位不長、好事沒干幾樁、還跟底下臣子斗得熱火朝天的兩位上位者的離去感到悲傷。 再多的波瀾壯闊,也跟兩位死者沒什么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