揀盡寒枝[古風]_分節閱讀_202
但甄賢卻是一臉泰然。他并不回答胡敬誠追問,而是微微淺笑,反問:“這畫卷中所載,可是事實?” 他問得直白,胡敬誠一時沒有回答。 冗長沉默使得氣氛頗有些尷尬凝重。 張思遠冷汗都順著額角淌下來了。 他雖然不知道那畫卷上究竟畫了什么,但也看得出甄賢便是用這畫卷拿住了胡敬誠的要害。 未免也太大膽了。 倘若激怒了胡敬誠又當如何? 張思遠從前只道靖王殿下常劍走偏鋒,沒曾想,這位甄公子也如此“不落俗套”。 可眼下正是用人的時候,實在犯不著把人往外推。 張思遠已兀自捏了一把汗。 甄賢卻是不退反進,見胡敬誠不肯應聲,便又道: “我少時曾聽祖父提起過胡大人,言胡大人沉穩剛健,有所不為,有謀國之能,更是實干之才。而今的胡都堂,可還是先祖父口中那個‘棟梁’。畢竟如這畫卷所述,可不是棟梁所為?!?/br> 胡敬誠默然不語,唯有眼中光華明滅閃爍,復雜難言。 他已是個半百之人了,眼前這個年輕人卻才廿余,論資歷,他是前輩,論年紀,他更足以做甄賢的叔伯。 但甄賢卻毫不避諱地質問他,且如斯尖銳地一擊便抓住了他的痛處,縱然言辭委婉,卻半點情面也沒有留。 這“后起之秀”可真是半點官場“規矩”也不講。 然而,他卻無可反駁。 不知何時起,當年寒窗苦讀科舉入仕時的銳氣便悄無聲息地離他遠去了,所剩下的,只有如履薄冰的衰頹暮氣。多少豪情壯志,也全在博弈間磨平了棱角,當真是老朽。 倘若他也年輕個二三十歲,大約也會想要如此,不,或許還要更激憤地痛斥如今的自己罷。 可他若從未變過,今時今日又是否還有浙直總督胡敬誠的存在? 而眼前這嶄露鋒芒的可畏后生,又是否當真能夠一成不變,一塵不染? 待三十年后回首今日,又當如何? 良久語塞,胡敬誠唯有苦笑。 “甄閣老過譽,胡某慚愧。那么公子送來這卷畫,又意欲何為呢?總不會只是想要胡某羞愧自慚?!?/br> 他悵然看住甄賢,風霜著色的雙眼中已有太多太多難以言明和不言而喻。 但甄賢卻仍是不回答他。 他只靜靜看定胡敬誠,繼續問: “胡都堂當年曾給靖王殿下送去六個字,殿下是如何作答的,胡都堂可還記得?” 胡敬誠不由略一怔,似沒想到對方會忽然提起這個。 他當然不可能忘記。 當日眼看大戰在即,他給靖王嘉斐送去六個字“定山河,負蒼生”,想借靖王之手斬脫禁錮了他八年之久的枷鎖。 而靖王殿下還給了他一顆人頭和八個字。 “克定山河,不負蒼生?!?/br> 山河必要克定,蒼生亦不可負。 這是靖王殿下的豪言壯語。 胡敬誠其實至今懷疑。 他覺得這是做不到的,是王爺一廂情愿的執念,抑或不得不做出的姿態。 所謂蒼生究竟是什么? 所謂“不負”,最終也不過是盡可能少的割舍。他選擇的是“穩”,而靖王殿下選擇的是“快”,不過如此而已。 雖然從結果看來,姑且是靖王殿下贏了。 可這一次如是,下一次呢?將來的每一次呢? 未必次次如愿。 甄賢大約是在向他施壓,想要他自己主動低頭認罪。 胡敬誠覺得,他已漸漸猜到了,甄賢獨將他和張思遠引來這僻靜書齋究竟是在做什么。 皇帝陛下想要他成為靖王殿下的助力,卻又要鉗制他的舉動。張思遠正是約束他的人,而這畫卷中所載,卻是拴住他的“罪”。 皇帝多半要讓張思遠出任南京守備,以分散削弱他這個浙直總督手中的兵權。 這局棋的謀局之人,到底還是圣上。 既是圣意如此,除了順服,他也沒有第二條路可走。 胡敬誠思忖既定,當即低頭拜俯,“胡某有負圣恩,有負靖王殿下?!?/br> 這著實是識時務者為俊杰的姿態。 甄賢靜靜看了片刻,不置可否。 他先長身而起,轉而看向張思遠,嗓音清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