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節
此時別說讓海聞娶李宛環,就算入贅到李家,怕是都興高采烈。 主要是如何讓爹娘同意。 這點李宛瑤也不擔心,跟李宛環說過之后。 自然有李宛環跟李宛孟去找母親商議,自己到時候多說兩句,這婚事就能成。 至于李宛環嫁給海聞之后會如何,那就不管她的事了。 惡人自有惡人磨,海聞那人薄情寡義不是個良善的。 李宛環有李家撐腰,也能在海家作威作福。 到底是東風壓到西風,還是西風壓到東風。 那就是他們兩個人的事了 一時半會也不會跟李家扯上關系。 至于是不是良配,那就跟她沒有關系了。 李宛瑤沒想到的是,這邊給李宛環定下親事,更多的人幾乎認定了她跟穆燁北的婚事能成。 長幼有序,先給jiejie定親,才好再給李宛瑤說親。 這種說法盛極一時,李宛瑤聽著眾人追捧倒也沒什么真實感。 那天穆燁北的安慰她是聽到心上。 可就這樣嫁給穆燁北,她拿不定主意。 雖說歸根到底怪不了父親,可她還是不敢嫁。 那天匆匆見面,到底沒說什么。 朝廷那邊最近變化極大。 六皇子以極快的速度將朝堂整肅一清,上行下達通暢無比。 誰也沒預料到,一直沒什么名聲的六皇子竟然有這樣的手段。 朝中的反對聲漸漸變小。 云妃的父親,也從太師的位置上下來。 至于云妃被人則因病養在后宮。 至于怎么樣的,就無人得知了。 一時間樹倒猢猻散,四皇子一脈瞬間不成氣候。 所有的目光都放在病了許久的皇上那。 皇上久病不起,文武百官去看了許多遍,還是無盡于事。 偶爾清醒也說不出完整的話。 百官不用多說,就知道皇上怕是命不久矣。 但細算起來,皇上生病已經快兩年,時好時壞,一直都是吊著命。 這段時間接連死了兩個兒子,而且是以前最受重用的兒子。 打擊不可謂不大。 所有人似乎都在等,等一個時間。 什么時間都心知肚明。 也許六皇子的太子冊封大殿都不必做,梁朝就會迎來一位新皇上。 當然話是不能直接說明的。 但文武百官對李尚書的態度可見一斑。 明明前段時間還在軟禁在家的戶部尚書,如今就要成為國丈爺。 人生際遇,不可謂不讓人感嘆。 此時的李家卻沒有想那么多,李宛環的婚事在即,即使李尚書跟海氏厭惡柳姨娘的做法,可給李宛環的婚事半點不含糊。 只是海聞到底家底薄,這婚事也稱不上大場面。 眼看婚事就要禮畢,眾人皆是松口氣。 等婚宴一結束,這婚事也算體面。 就連李宛環跟李宛孟都是嘴角帶笑,顯然是滿意婚事的。 至少面子上是風風光光。 李尚書跟海氏在家中聽說海家婚事一切順利,剛要讓眾人回去歇息。 只聽門外腳步慌張,進門的是禮部的人。 “皇上,駕崩了!” 作者:愛你們,感謝支持。 第67章 半個月前,誰能想到穩坐皇位的是六皇子。 誰又能想到, 六皇子連冊封太子的大典都免了, 直接當了皇上。 沒人能想到,朝中的風向變得會這樣快。 駕崩的先皇葬禮辦的極其隆重, 但不見眾人有多悲傷。 就連麗妃也只是多掉了幾滴眼淚,被六皇子妃安撫幾句便回去了皇宮。 麗妃自然是難過的, 但也不是那么難過?;噬嫌谒?,是夫君, 是皇上, 是主子。 唯獨不是愛人。 至于皇后跟云妃, 只恨皇上死的太慢。 若不是皇上的疑心病,她們兩人的兒子又怎么會英年早逝。 朝中數來數去, 真正為皇上傷心的,竟然沒有一人。 朝中自六皇子登基以來, 少見的平和許多。 李宛環在先皇逝世當日成親, 還未拜過天地就傳來皇上駕崩的消息。 后面的禮節自然不能進行。 李宛環嫁的憋屈, 海家娶的也不高興。 但也只能這樣了。 眾人一閑下來, 便有更多的談資。 目光都放在李家四小姐李宛瑤身上。 每次出門,就差有人直接問出來, 李宛瑤跟穆將軍何時成親。 李宛瑤只能避而不談,她又有什么好說的。 李宛瑤這個態度讓眾人心中打鼓,難道說這門親事還是不能成? 至于穆將軍那里,則忙著另一件事。 穆將軍如今又搬進大將軍府里,這是新皇的賞賜。 自從穆家人被趕出大將軍, 已經有兩年的時間。 期間也未曾住過人。 跟穆燁北記憶力一樣。 只是許久沒人搭理,荒草叢生,必須收拾好才能住人。 金氏帶著她的兒子想舔著臉住進來,但大將軍府被人層層把守,閑雜人等誰也不能進。 而金氏也算閑雜人等。 這件事倒是惹出不少風波,但礙于穆燁北現在的威勢,沒什么人敢提。 看這樣子,李家不著急,穆家也不著急。 讓京城眾人有些疑惑,之前一些似是而非的謠言又開始慢慢散播。 李宛瑤縱然嘴上說不在意,但心里還是有點不舒服。 轉眼已經到八月,天氣漸漸轉涼,京城中的局勢也逐漸平穩。 新皇仁愛,跟先皇大不相同,也讓不少人心里安定許多。 而大將軍府經過一個月的修繕,也終于大功告成。 李宛瑤倒是沒注意過,但這些消息就是往她耳朵里鉆。 就連海氏都有些憂慮。 當初穆燁北跟瑤兒的事情鬧的那般大。 現在也沒個結論。 眼看瑤兒也到婚配的年齡。 如今又是皇后的親meimei,嫁誰都嫁得,也拘他一個穆將軍。 當然海氏也只是私下跟李尚書說說,并未在李宛瑤耳邊念叨。 只是他們昨晚還在討論此時,第二天一早就被樂器聲給驚到了。 那一天直到許多年以后還被人津津樂道。 穆將軍騎著高頭大馬,帶著令人瞠目結舌的聘禮,吹吹打打,一直到李府門口。 聽聞聘禮之多,能擺滿李府整個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