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且聽一曲將軍令 完結+番外_第449章
找到了源頭, 皇上放松地笑起來, 朕的酒量不比你, 醉了口不擇言也是正常的, 你怎就當真的呢? 皇上,酒后吐真言??!李斂小心翼翼地試探著,雙眼看似注視著地下, 實際上一直在觀察皇上的每一個表情。 呸!皇上毫無帝皇姿態的呸了一口,朕三番四次不準你辭官,你這小子倒是一點臉面都不留給朕,一直堅持要走,朕生氣了,說幾句氣話還不成嗎?朕這區區氣話, 你還會分辨不出不成???算是側面認錯了。 說到這一步, 李斂雖然不是完全相信, 但臉上總算是和緩了幾分。 不管是醉話, 還是氣話, 臣自當謹言慎行,恪守人臣本分,方是君臣應有之意。 眼見李斂態度如此疏離,皇上不由得心中一痛,握著他的手,感觸良多的道:你我不止君臣,更是良師益友,情同手足,關系絕非他人可媲。若說開始的時候是虛情假意,但都過了這么多年了,這感情早已非當日可比。 朕知道自從朕登基以來,疑心日盛,對你多有猜忌。說到這里,皇上輕嘆了一口氣。 在感情上,他真的是視李斂為子侄的。從李斂還小的時候,皇上就已經一直跟在他后面,看著他作天作地,皮得活像孫猴子似的,每闖下什么大禍,自已就像老媽子似的去想方設法替這孫猴子收拾手尾,他容易嗎?只是,不記得從什么時候開始,自己卻是開始忌憚這孩子起來了。這孩子看似粗糙得跟牛繼宗能夠相比,但實際上素來心思敏感,恐怕這幾年都看得出他的意思,所以行事越發的沉穩了。 皇上輕嘆了一口氣,拍拍李斂的手,是朕委屈你了。 皇上!這些年來臣仗著皇上和太上皇的恩寵,不知進退,讓皇上難為了。李斂連忙出言把事情攬上身。 皇上見狀,心里極是妥貼。 他擺擺手,歸根究底都是朕蒙了心眼,委屈你了。 李斂的忠心程度即使放眼整個大周都是名列前茅的,他再不知進退也不過是上次糊弄皇上自己身受重傷,請求靜養和這次在皇上再三挽留下仍然堅持辭官而已。在皇上看來,這兩次都是李斂想要避免功高蓋主,為免皇上難為而主動尋借口退讓,這不單止不是不知進退,反而是忠心耿耿,體貼上意之舉。 聽到皇上如此窩心的說話,李斂眼里一熱,感動的道:皇上識拔臣,命臣組建天策府,又授臣天策大將軍之高位,有內秉國政,外則仗鉞專征之權,掌全國軍事,乃臣一生中最大的榮幸。與之相比,冠軍侯也不算是什么了,畢竟如果沒有實權和信任,冠軍侯這個爵位都不過是一個好聽的名頭罷了。 榮幸的是我李天玠。能得到你李靜涯的盡心扶助。 兩人雙視一笑。 此時此刻,什么隔閡、嫌隙都一掃而空,不復存在。 今后我倆同心同德,永不相疑,也好譜寫一段君臣相得的佳話。你也別再說要在家養傷或者辭官離京這種混話了! 皇上!感動歸感動,李斂卻是理智在線,表示有異議。 正所謂:水滿則溢,月滿則虧。說句犯上的話,臣現在已經是位極人臣,日后再立軍功當是賞無可賞了。 皇上沉默,李斂這話老實不客氣,并沒有半點夸大之嫌。 論爵位,冠軍侯雖然只是侯爵,于公、侯、伯、子、男中排行第二,但實際上較尋常的國公還要來得尊貴。而且,開國后大周歷代君主一直致力于削減爵位,以免尾大不掉,因此,按照某種大家不能明言的潛規則,爵位最高也只晉到侯爵就算是頂頭的了,可不會再有新的國公封賞。 論官職,李斂已經是正一品天策大將軍,有內秉國政,外則仗鉞專征之權,掌全國軍事,實至名歸的軍方第一人,已經是升無可升了。就算是文官之首保和殿大學士都沒有他來得位高權重,威風八面。 這兩樣已經是封無可封、升無可升了,哪怕想要不賞賜李斂,轉而像漢武帝封賞衛青三子一樣,恩及他兒子李璉也是難題一個。這次剿滅、反攻七國聯軍的戰役里,朝庭已經把李斂的賞賜恩及李璉了──下嫁長安公主。李璉暫時看上去雖然不如他父親李斂一樣驚才絕艷,但本身也是很有才干的,不是那種只靠父祖榮光出來耀武揚威的敗家子。如果把李斂的賞賜全都堆到李璉身上,日后李璉立下大功,如他父親一樣賞無可賞屆時又該如何?要知道李璉才不足雙十之年,還有大把的時間呢! 至于什么金銀珠寶、玉器古董、田莊府邸的只能算是添頭,錦上添花之用,不能用作主要賞賜的,否則可是會讓天下人都恥笑朝庭的。 位極人臣、賞無可賞,這種臣子皇帝不胡編亂造一個罪名,又或者干脆以莫須有砍了他和他全家,難道還要把自己的皇位都賞了下去嗎??? 皇上自然是明白這個道理,但他對自己和李斂都充滿信心,一定不會發生這種慘劇的。 但這種事情不是皇上不想,就能不發生的,至少文官集團普遍會在一旁虎視眈眈,時刻希望能夠拉李斂下馬。 與前朝的重文輕武不同,如今的儒門,早已經不是當年炫酷狂拽rou炸天的無敵存在了,可以隨意對武將、軍事指手畫腳,甚至動輒折辱、屈殺?,F在的情況,恰恰相反!不好說李斂、李明珠、牛繼宗揍了正二品以上的文官不會有事,就是冉封、林寒等人,只要不把人打死了,哪怕是往死里打都剩下一口氣,大概都是不會有事的。 眼下大周主流意見是好男兒自當馬上功名馬上取,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這可把文官集團恨得牙癢癢的,如果把李斂拉下馬,那就能重重打擊武將集團,少說也能間接提高文官的地位。。 在皇上想要表達他對李斂的信心前,李斂就先行阻止了他。 如今軍中諸將正是快速累積經驗的時間,臣的存在只會阻礙他們,有百害而無一利。 李斂若是逗留在京城任職,每有戰事他就算不親自領兵出征,但戰略、大局等一應事項自然會盡cao于他手。李明珠、牛繼宗等人沖鋒陷陣、陣前斬將是挺爽的,但一輩子都只能成一員身經百戰的猛將,永遠也成不到一個可以統領全局的帥才。李斂就好像一座大山似的,死死壓住他們不能露頭。長久之下,當李斂百年之后,大周軍中就會出現斷層,屆時又有何人可以支撐起來呢! 李斂欲要辭官離京,跟馮子芝去周游天下只是其中一個理由(主要的),他同時也是考慮到自己和李明珠、牛繼宗等人的未來,才會作出這個決定。 皇上顫抖的問:難道就真的沒有其他法子嗎? …有…… 其實還有一個法子皇上和李斂都知道,但就是不說。 如果李斂像之前養傷的日子一般,終日留于莊子里,不出門半步,不見外客,不理軍國朝政,非大周生死存亡之際不出。這樣的話,既可保存李斂,又可讓李明珠、牛繼宗等人得到充分的歷練,成為新的國之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