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且聽一曲將軍令 完結+番外_第322章
大大小小經歷數百戰陣,無有不勝,又不貪污受賄,不妄自尊大,不橫行霸道,不喝酒誤事,不欺男霸女,極得百姓愛戴。 這樣的一個臣子,他作為皇帝除了加許、賞賜之外,還可以怎樣去對待? 每晚夜深人靜,一個人睡不著的時候,皇上就會想:如果李斂沒有那么好,稍微打個敗仗,小小貪污一下,或者愛與人夸耀自己的功勞,作威作福,那有多好?他絕對會視作不見,甚至包庇赦免他的一切罪責。 皇上也不想對李斂下手的,他也想譜寫一曲君臣相得的青史佳話。 千古一帝,君圣臣賢,君臣相得,齊桓公與管仲,秦孝公與商鞅。 只可惜,君臣相疑,可遠比君臣相得簡單得多。 君臣之間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信任,這往往是許多明君賢臣也無法做到的。 圭奴。太上皇嘆氣了口氣,叫出皇上的小名。 朕壓了你這么多年,你為什么就是不明白? 你這個孩子,不比老大勇猛果敢,老二聰明能干,老四實事求是,老五博學多才,老六自信不疑,老八靈活圓滑,老九重情重義,老十百折不撓。朕之所以會選你為儲君,不是因為只余你適合坐這個位置。以太上皇的壽數看起來,他還有大把時間可以培養膝下的那些小皇子。 朕選你,是因為你忠厚仁恕,品行端正,宜繼大統。 這讓一直以為自己是靠其他兄弟死的死,敗的敗,才以孝心成功上位的皇上一愕。 你繼位以來一直也做得很好,知人善任,從諫如流,勵精圖治,事必躬親,恭儉愛民,就算是朕也不能比你做得更好的了。然而……說回重點。 你不夠自信,不夠大氣,不夠決絕。 因為靜涯是朕的人,他是聽從朕的命令才會在潛邸之時追隨于你,你就一直覺得他忠誠的對象是朕。你從來都沒有想過如何去拉攏、施恩,甚至是打壓于他。因為你覺得你能給他的,朕也早已經給了他,你害怕自己駕馭不了他,你對你自己的魅力和手段沒有信心。 父皇……皇上喃喃地道。 見皇上似有所悟,太上皇將語氣放緩和下來,感觸良多地道:朕這些年來一直壓著你,就是想你主動去爭,去搶,朕自然便會放權于你。偏生你這孩子簡直愚孝得可以,朝堂上不爭不搶也罷了,每遇大事必攜奏章來寧壽宮,待朕點頭認可才把批覆發回去。而靜涯那里你除卻逢年過節、打勝仗后的賞賜外,竟是沒有半點收買人心的舉動!連私下君臣奏對也沒有!就當作你看靜涯不順眼,但又不曾找他半點麻煩。你這孩子真的是…讓朕不知道該如何說好。 經太上皇一提撥,皇上也醒悟過來,微慚地低下頭。 他想要李斂歸心,卻沒有主動出擊,反而一味認定自己沒有成功的可能;想要打壓李斂,卻又不曾以任何方式找他麻煩。這樣算起來,父皇批評自己是對的,自己的確不夠自信,不夠大氣,不夠決絕。 太上皇的目光變得深邃起來,撫摸著御案,正色道:這次大軍得勝歸來后,一切加獎、責罰皆由你一人而決,朕絕不橫加插手。他決定由現在開始放權。 皇上目光一凝,帶點訝異的看著太上皇,不知道太上皇話中的意思是不是自己所想的那個意思。 太上皇點頭,肯定的道:沒錯,不管你要把冠軍侯升官進爵,更上一層樓,還是革去官爵,全家抄斬,朕統統都不管。這話意思就是表明朕把李斂的生殺大權都交給你,你愛怎決定就怎決定了。 只要皇帝你有本事,堵得著悠悠眾口,任你把李斂千刀萬剮了,他也不管。 其實要辦李斂一點也不困難,只要命御史上書幾道奏折,輕的說他放縱士兵禍害百姓,在邊境燒殺搶掠,重的說他勾結夷人,養寇自重,擁兵圖謀不軌。必要時還可以偽造幾封書信,證明他有謀逆意圖。 最令皇上覺得不可思異的是太上皇一向最是寵愛李斂,他甚至覺得李斂簡直是父皇的私生子,父皇待他可比對他們這些正經兒子好得多,父皇又怎會舍得讓李斂去死。 該不會是說反話,或者想試探自己吧!皇上狐疑地想。 太上皇自然一眼就看穿他的想法,沒好氣的瞪他一眼。 朕金口玉言,定不會出爾反爾。 要說太上皇冷血,這話連太上皇自己都承認,不冷血怎么能夠冷靜而毫不手軟地把自己差不多所有兒子都坑入那場宮變?不是太上皇想要冷血,但必要的冷血是每一個帝王必要的特質之一。 太上皇對李斂的好,也許動機不純,是因為王翊所說李斂乃破軍星下凡,只能以情、義駕馭,但這么多年下來就算是養條狗也養出感情了,何況是個人。 然而,如果犧牲一個李斂,能夠換來一個自信圣明的君主,太上皇哪怕再心如刀割,再舍不得也會做的。 更何況,太上皇有四成把握他這個待人寬厚仁慈的兒子不會對李斂真的做些什么。 還有,老八和老十那兒你也看緊一些,對他們一味寬恕大度可是沒用的。太上皇單用后腦也能想到那流言絕對跟李天瑾和李天瑛兩兄弟脫不開關系。 …是?;噬仙裆月哆t疑,他也猜得出這流言中定有自家兩個不親近弟弟的手筆,但終究是他老娘造的孽,他也不能全怪八弟和十弟。 哼!你就一味放縱他們吧!太上皇冷哼一聲,但實際上心里卻很是滿意。 榮恩伯府 同一時間,史氏也冷哼一聲,道:不過是些市井間的荒誕之言,你們居然都相信??? 她雙眼緊緊盯著賈政,先聲奪人的道:老二!你是不是就是看不得你弟弟好???一心想他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