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且聽一曲將軍令 完結+番外_第310章
秦老既是嫉妒又是羨慕的瞪了這個賣乖的老家伙一眼。 為什么他家就沒有這么給力的兩個表侄子! 張旭年紀大了,三年多前就致仕,從禮部尚書的位置上退了下來,他的兒子張常寧正式升任為禮部侍郎。張旭可是有著從龍之功的老臣子,皇上也很是看重他的嫡子,命張常寧負責主持客清吏司和儀制清吏司。 這可就不得了! 禮部可不是那種一點權力都沒有的清水部門,能夠與戶部、吏部、兵部、刑部、工部一起并駕齊驅,禮部自然有禮部的重要之處。 禮部之下設有四司,分別為:儀制清吏司、祠祭清吏司、主客清吏司和精膳清吏司,而當中權力最重的就是儀制清吏司。 儀制清吏司掌管嘉禮、軍禮及管理學務、科舉考試事務。 科舉! 科舉,是國家選拔賢能之士的根本,只有在科舉中成功突破千軍萬馬的讀書人,才可以在朝堂上占一席位。從鄉試、會試、殿試突圍而出的同科及第進士,會互稱同年,稱主考官為座師或恩門,自稱門生。這樣,新進士就和主考官之間建立起了一種非常特殊的師生關系,而新進士經常把自己的及第看作是主考官對自己的一種恩情而感恩戴德。于是,科舉就成了主考官結黨營私,建立和培植自己勢力的一種渠道。 而主管儀制清吏司,負責科舉考試的禮部侍郎縱然不會擔任主考官,但也會是重要的副手。只要舉辦兩三屆會試后,門下的門生自然桃李滿天下。 文官之中的兩大黨派──保和殿大學士康禾泰一派和武英殿大學士高拱一派,都對張常寧屁股下禮部侍郎的位置虎視眈眈,誰叫張常寧不是他們任何一派的人???而且兩位大佬私下向他示好的時候,這個不識趣的家伙跟他老子一樣,表面笑呵呵,一副你說什么我都贊同的樣子,等到大佬走了后,又變回秉公辦理、一心忠于皇上的模樣,恨得兩位大佬牙癢癢的。 張常寧就是有三頭六臂和老謀深算的老子在背后支持,也頂不住來自文官中最大兩派系的明槍暗箭! 康禾泰和高拱知道皇上性情仁厚,念舊情,而且張旭才退下來沒幾年,人脈關系大部份仍在,因此,上書張常寧的奏折全都是表示張常寧熟諳河渠、織造之事,建議皇上把他平調任工部侍郎一職。 工部侍郎這職位雖然有著不錯的油水可撈,可權力并不大,相比起禮部侍郎這個拓展人脈關系的好位置,更是相形見絀。 康禾泰和高拱已經手下留情,就連張旭都不能說什么。 就在張常寧無奈地接受了自己即將被調往工部這個事實后,李斂出手了! 難得上朝一趟的天策府統領只是在群臣你一言,我一語表示張常寧不適合禮部侍郎一職的種種原因的時候,稍稍提了一句他認為張常寧在任期間工作很是稱職。 康禾泰和高拱等人登時變了臉色。 他們這才記起張常寧可是有后臺的人!他表弟可是太上皇的心尖子──李斂李靜涯! 雖然李斂只說了一句話,之后就站在原地閉目養神,好像只是隨口說了一句而已,但滿朝文武百官沒有一人敢忽視他的意見。李斂這個平日不上朝的人,今日突然上朝,明顯就是為了替他表兄撐場。聽說李斂自小在祖母張氏身邊長大,看來他和張氏的娘家關系很是不錯。 此言一出,朝堂上的形勢頓變。 不少太上皇黨的老臣子和中立派的文官紛紛出列,言禮部侍郎張常寧克己奉公、秉公任直、博覽群書……總之,他們親眼看到張常寧侍郎是多么出色、盡責的官員,簡直堪稱史上禮部最佳侍郎,不升任做禮部尚書是禮部的屈材,是大學士打壓后進,是皇上……總括而言,張常寧任職禮部侍郎綽綽有余。 康禾泰和高拱等人還可以怎樣?要怪就怪他們忘記了張家和賈家的關系,要怪就怪張常寧平日太低調,都沒有怎聽過他和李斂有來往。 有李斂出面護住張常寧,張旭這幾年是徹底放開了手,每日只與老友們品品茶,談談文學,或者交流古玩心得,甚至只是悠閑地曬曬書,日子都不知道過得多瀟灑。 可把秦老這些七老八十還要為兒孫計的老頭子羨慕不已。 養心殿 稟皇上,冠軍侯李斂與呼韓邪決戰后,重傷未愈,拖著病體強行率軍追殺匈奴聯軍七天七夜,途中喝了被瘟毒感染的水,現在昏迷不醒,有高熱、休克、嘔吐等癥狀,經大夫診斷,冠軍侯是染上了傷寒。一個身穿內侍總管服飾的身影恭敬地雙手呈上一條小紙條。 皇上在北邊也有屬于自己人手,他們早在得知消息后,第一時間靠飛鴿傳書把整場戰事的經過傳訊給皇上,效率自然較鴻翎急使快得多。 皇上接過一看,臉色陰晴不定。 皇上不發言,內侍總管也不敢說話,只是維持半躬身的姿勢,站在原地。 一時間,整座養心殿都靜悄悄的。 良久。 安福海,你說朕,該怎樣辦? 安福海身子微微一顫,聲音越發的謙卑,皇上圣明,心中自有打算。圓滑的打起太極上來。 朕…圣明?好像不明白這個詞的意思似的,皇上喃喃的重復道。 圣明無過于皇上。安福海的頭越發的低下。 呵呵!皇上苦笑,自嘲道:除了你,還有誰會認為朕乃圣明無過之君? 安福海大驚失色,連忙跪了下來,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