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頁
書迷正在閱讀:總有人跟我告白、為什么我穿了一本醫書、身為主角他們怎么比我還窮、與豪門二世祖的婚后日常[重生]、嫁給渣攻的殺馬特爹后、兇神醫生[快穿]、全世界都以為我死了、每天都在作死邊緣試探、重生成O后嫁給帝國元帥、反派他美顏盛世[快穿]
第一環是令寶鈔其貶值,使官府信用破產,失去民眾信任,同時物價飛漲,百姓生活無以為繼,底層小吏與百姓損失慘重。待民怨沸騰,動蕩不安之時便可執行第二環,傳播明教教義,廣收門徒,積蓄力量,伺機揭竿而起。環環緊扣,步步為營。 大明朝這艘航行了百年的巨艦,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只要找對地方,便能令它船毀人亡。 就寶鈔一事,最初十分順利,如謝玄預料的那樣,寶鈔在其謀算下飛快貶值,人們見之棄之。 可漸漸地,竟呈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極端的態度:底層小吏和普通百姓拼命想要脫手,江湖人卻暗中大肆收購,甚至惡意競價,局勢相當混亂。謝玄見狀意識到不妙,立刻派人追查,待查清時為時已晚,南京的地下錢莊被錦衣衛查封,首犯之一收監,另一在逃。 因為百姓見到寶鈔仍然有價值,慢慢地停止拋售,或者本來想全部換成銅錢的變成只換一半。富豪之家高門大戶的態度也隨之轉變,態度模糊,甚至由賣轉買。 在一開始的恐慌和瘋狂過去之后,寶鈔價值居然穩定下來,雖明顯低于原來,但好歹是穩定下來了。 這時,官府發邸報通告各路,皇帝駁斥了請廢寶鈔的奏疏,命百官朝議錢鈔方略。 謝家密室,師正陽、謝玄及明教各首領齊聚,也在商議此事。 有不少人認為當及時收手,皇帝已經下旨,沒必要再死磕。而且前期投入太多,應該適時止損。這時衡量貨幣價值,主要看糧價,他們為了使貨幣貶值,暗中cao作,收購囤積了大量糧草,使市面上流通的糧食大量減少。雖說起義造反要廣積糧,但囤積的基數太大,幾乎耗盡了明教和謝家全部的流動資金。 謝玄卻認為應堅持到底:“紙幣只發不收,既不分界,也不回收舊鈔,致使市上流通的寶鈔日多,泛濫成災,每況愈下,貶值是必然,我們不過是避坑落井,順水推舟?!?/br> 雙方爭論激烈,師正陽仍未表態,示意眾人安靜,由謝玄繼續。 謝玄早就控制住了朝中幾位官員,言之鑿鑿:“國庫空虛,皇帝圣旨不過一紙虛言,朝廷已無力回天?!?/br> 師正陽最后決定繼續原計劃,謝玄暗暗松了口氣,若是此事能成,立下大功,他便能在教中樹立一定權威,前途無量。 朝廷中大部分官員與謝玄是一樣的看法,雖然寶鈔暫時停止了貶值,但他們沒錢沒糧也沒想法,束手無策。 貨幣貶值有很多原因,其中涉及范圍和領域甚廣,錯綜復雜,簡單解釋便是國家財政入不敷出,錢的價值多過了市場商品的總價值。其實寶鈔貶值,朝廷本身要背最大的一口鍋,正如謝玄所說,錢不夠花就拼命印,財政策略有等同于無,這才導致情況愈演愈烈,日暮途窮。 其實姚晨很早之前就警告過皇帝,可惜朝廷沒有把一佞幸玩物的話當真——都怪那些小作坊出的精彩小黃文,好在皇帝十分信任他,暗中做了許多布置。 國庫確實空虛,朝廷也的確沒錢,去年連百官的俸祿都發不出亦是真的。 謝玄的所有情報都沒有絲毫錯誤。 只是漏了重要的部分。 既然去年朝廷無力承擔官員的俸祿,那么他們的薪水究竟是誰發的? 答案是:皇帝本人。 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皇帝有錢,這是眾所周知的,但若去掉國庫呢?一般皇帝就很窮了,僅有些皇莊和內庫,真相就是這么殘酷。 國庫和內庫是不同的,國庫不完全屬于皇帝,應該說屬于朝廷,相當于家族企業的財產,而內庫才是皇帝的私有財產。去年官員的工資,就是皇帝自己掏的腰包,文淵閣寫了張欠條,要不是老臣掩面而泣直稱愧對先帝,皇帝差點要把那欠條裝裱起來掛在書房。 事關朝廷顏面,知情人諱莫如深,本來朝堂四處漏得跟篩子一樣,這消息卻一絲都沒透出去。 尋?;实凼诸^的錢并不多,寶物產業有,現錢僅有少量。內庫收入渠道有限,主要來源于皇莊出息、異國各地貢品、國庫撥款、皇家煤礦之類,本來每年都有定數,雖有起伏也不會波動太多。 當今萬歲卻是個例外,因為剛登基時有重臣把持朝廷,他閑著沒事做,就親自打理內庫,由東廠等心腹協助。為了堵住天下悠悠眾口,他并沒有破壞祖宗規矩朝廷法度,私自增加渠道,也沒有用過多激烈嚴酷的手段,而是不斷拓寬原本的渠道,手段靈活溫和,行事低調,連最清正嚴苛的諫官也挑不出什么毛病。 比如在皇莊種奇異的作物,其中有一果農,有個本事能種出娃娃或葫蘆模樣的瓜果,并讓蘋果的表面長出天然的“?!薄暗摗薄皦邸钡茸?,這等充滿福氣的果子,極大地迎合了中上層階級,皇莊獲利百倍千倍不止。甚至有官員還特地將其獻上,稱天降祥瑞,皇帝私底下笑了一年。 又比如每次水師接送外番使臣朝貢,總有許多滿載貨物的商船尾隨,其中自然有皇家的船,但大部分還是其他商家的,只要交高額的贊助費,便可獲得與各國使臣同行的機會,共襄盛舉,同賀太平。 還有皇帝前后數次招辟人才,勘探礦脈,發現了不少中大型可開采的煤礦,朝廷看得格外眼紅,皇帝卻是不管,全進了自己的私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