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謝相 完結+番外_分節閱讀_200
李聞怒道“武帝之前,大漢與匈奴之戰,從無獲勝,依靠和親,方得片刻安寧。然化外之人無信義,撕毀盟約是常有的事,一面娶了公主,一面還來劫掠我邊民,我漢室君臣因懼匈奴之兇悍,皆忍了。武帝在那般情形下,尚敢傾舉國之力,與匈奴一戰。而今匈奴主力早已覆滅于五十年前,今番再來,也不過些殘兵敗將,何以諸君卻要俯首示弱,毫無血性!” 話語一出,立即便有大臣反駁“武帝時取勝,是因朝中有衛青之輩,天生將才,戰無不克。而今朝中可有人能與衛大將軍媲美?何況武帝縱使勝了,也是傾了一國之力,使得國中民不聊生,到了晚年不得不下詔罪己?!?/br> 謝漪道“臣贊同廷尉所言,懇請一戰?!?/br> 李聞看了她一眼,趁勢跪下,口道“懇請一戰!” 劉藻也想打這一場仗,她登基至今,文治尚過得去,沒惹出什么亂子,且因數度輕徭役,薄賦稅,百姓的日子過得要比武帝、昭帝時都好上許多。她還缺一場大勝,來彪炳武功。與匈奴之戰,一旦得勝,她的威嚴勢必更進一層。 劉藻見謝漪與李聞皆主戰,他二人占了朝中大半勢力,可穩定朝局,便拍案道“戰!” 定下了要戰,余下的便是派兵遣將,調撥糧草,還得詔示諸侯王,一方面讓他們也出力,另一方面也是要朝他們在朝廷用兵之際,安分些。 邊城危急,自然耽擱不得。 劉藻留著大臣們議事,一道道詔令不間斷地頒布下去,許多細務上,大臣們爭論不休,劉藻對戰事并不熟悉,一面聽他們爭論,一面還要從他們的話語中尋得蛛絲馬跡,當場學習。 這一議,直到初步做了決斷,決定調哪一處的兵,何人為主將,何人為先鋒,派幾路軍,都大致定下,接下去便是作戰方略了。 時辰早已過了子時。大臣們起身告退。 劉藻看了眼黑漆漆地夜,這時出宮,回府歇不了兩個時辰,又得起身,太過奔波了。她脫口道“謝相……” 謝漪止住,抬袖做聆聽狀“陛下?!?/br> 劉藻忙了一夜,方才脫口留人,這時謝漪出聲,她方想起她們不好太古親近的。劉藻便改口道“諸君留步?!?/br> 大臣們便都停了下來,回過身,面朝皇帝,劉藻道“時候不早,為免諸卿奔波勞碌,不妨在宮中留一宿?!?/br> 眾臣自然感沐圣恩,齊聲道“多謝陛下?!?/br> 劉藻便笑了一下,令胡敖領著眾臣下去安置。 直到眾臣都轉過身,背對著她的時候,劉藻方將目光全部注視在謝漪身上,靜靜地目送謝漪出殿。 她也未曾回溫室殿,就在宣室,回憶方才所議之事,又細細地在腦海中搜羅,有沒有可用之才,能往邊境立功勞的。 想了約莫半個時辰,胡敖回來了。 劉藻目光還在竹簡上,口中問道“謝相安置于何處?” 胡敖回道“就在景明殿?!?/br> 劉藻唔了一聲,沒再出聲。 她在燈下看了一卷又一卷的竹簡,將至寅時,方往后殿歇下。胡敖告退之時,劉藻終是道了一句“再有下回,安置謝相于東明殿?!?/br> 胡敖一怔,道了聲諾。 東明殿是一處閣,原作皇帝臨時休憩之用。雖小卻甚精致,更要緊的是,它在諸殿之中,距宣室殿最近。 與匈奴一戰還算順利,除起初吃了些虧,之后便是屢屢得勝,奪回失地,將匈奴拒于關外。 捷報入京,已是深秋。 劉藻大悅,封賞將士不說,還大赦天下,賜民爵。這是皇帝即位,或是立皇太子方有的,故而普天之下,無人不知皇帝之喜。 大漢民風質樸,甚為剽悍,與匈奴一戰告捷,百姓無不欣悅,連投軍之人都比往年多。 可惜的是,塞外地形復雜險惡,漢軍陌生,匈奴卻熟悉得很,故而雖勝,匈奴大軍卻多半逃走,隱沒于荒漠。 劉藻便想,干脆趁機再狠狠地打上一仗。五十年過去,匈奴既然卷土重來,說明他們休養生息,恢復元氣了。這回讓他們跑了,倘若今后又時常來犯,也煩人得很。 只是此事,她且放在心中,并未與人傾吐。 而這期間,劉藻召大臣議事數十回,卻再未私下見過謝漪一面,也未多看過她一眼,仿佛她真的只是一個尋常的大臣,與滿朝公卿并無差別。 她還是愛她,只要一見她整個人都不一樣,再累再困都能瞬間打起精神。她還是愛她,思念侵入骨髓時,也會想謝相能抱抱她想得整宿難眠。她還是愛她,即便要裝作君臣,也想為她做些事,故而覺得她渴,她便賜眾臣飲水,覺得她餓,便賜眾臣酒食,甚至冬日將近,她怕謝相忙于政務,顧不上添衣,還賜群臣綢緞錦帛,令內造新衣,謝漪的那幾身衣衫,是她親自挑選的樣式。 這樣一來,大臣們倒是越來越感激主上體貼仁愛,只是劉藻卻只在意謝漪是否安好。 謝相懂得她的用心,她賜新衣,她穿得最多,她賜酒食,她會格外多用一些,讓她放心。她會將政務盡量處理妥當,好讓她多些時候歇息,每逢太醫令入宣室請脈,她總會格外多問一句,陛下圣體安否? 劉藻想,她們大約會這般過下去,相互關懷,卻隔著距離,直至某一日,謝相年邁,離她而去。哪怕如今她們再無親近,她還是怕極了那一日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