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雙 完結+番外_分節閱讀_222
書迷正在閱讀:炮灰替身重生后、霸總他美色撩人[穿書]、與小怪物一起逃生、我綁定了學習興邦系統、種田日常[星際]、將軍的毛真好摸[星際] 完結+番外、夫君可能是個反派、聽說你是我愛人[娛樂圈]、我腦中有本生死簿、燃我(我暗戀的大佬也重生了)
崔不去笑道:“不錯,他后悔了?!?/br> 崔不去的存在,需要動用崔家的力量去壓制那些流言蜚語,需要為他費心捏造一個崔氏旁支的身份,還要安撫盧氏,以免她去娘家告狀,引起崔、盧兩家不和,更何況這孩子天生病弱,費心勞力去做這些事情,到頭來還不一定有結果。 可要是,他死了,那一切就都迎刃而解,崔氏的恥辱,也就不復存在。 崔詠起了殺心。 解決一個孩子很簡單,甚至根本不需要他出手,他所需要面對的障礙只有余氏一人。 余氏雖在病中,卻也能察覺孩子處境不妙,她將其帶在身邊,日夜不離,但凡給孩子吃的東西,她都要先嘗一口,眼看自己身邊的人被逐漸換掉,余氏心知自己可能保不住孩子了,便拖著病體去找一個人。 她不找崔詠,也不找崔家大郎,找的是崔家庶出的四郎,崔珮。 余氏向崔珮托孤,言道自己時日無多,求他照料崔不去。 崔珮心有不忍,便答應下來。 沒過多久,余氏便隨先夫而去,崔珮當時還未婚,又怕自己經常出門游學,無法護住孩子周全,便抱著崔不去找上崔詠,以余氏臨終所托,求父親饒過這孩子一命,哪怕將他送得遠遠,隱姓埋名。 四個兒子之中,崔詠最喜歡的就是這庶出的幼子,雖也覺得他婦人之仁,但在對方苦苦哀求之下,終于答應留下這孩子的性命,條件是將他記在崔氏家仆名下,以崔家下人的身份長大,決不可告知其身份。 幾年過去,當初的風波逐漸平息,崔家的小輩們慢慢長大,他們雖然不知道當年的恩怨,卻知道崔家有個孩子,養在崔家仆人家中,長輩閑談間卻偶有提及,可提起他時,神色古怪,言辭閃爍,仿佛有許多未盡之言,有好奇者向長輩問起,還會招來一頓訓斥。 久而久之,他們便知道,那個連名字都沒有的孩子,身上有很多秘密,崔家長輩也并不喜歡他。 孩子們是懵懂的,卻也是敏銳的,他們察覺揣測長輩的心思,便可盡情在那幼童身上惡作劇,給他起各種各樣的外號,阿草阿花,阿貓阿狗,用以頑皮取樂,將各種稀奇古怪的蟲子往他身上扔,在他飯里摻香灰泥土,甚至施以拳腳。 那孩子明明身體不好,卻非是掙扎著活下來,三天兩頭病倒,拖著殘軀與崔家下人一道做事,偏偏就是死不了,他知道受了欺負告狀也無用,唯一能保護他的崔珮時常出門,不可能每時每刻都護著他,漸漸地也學會避開還擊,但免不了,一個月下來,總會被欺負上幾次。 風寒發燒是常有的事,小命雖總被閻羅王丟回來,身體還是越發孱弱。 他連崔家的族學都上不了,只能借著掃地的時候躲在屋外墻角聽個只言片語,誰也看不見他用茅草蘆葦在地上的一筆一劃,在沙地上用手指默寫出來的《春秋》與《左傳》。 偶爾崔珮回家時,便是他的好日子,崔珮會帶他去孫大夫那里調理,會帶他去別莊祭拜他早逝的生母,告訴他從前的事情,崔珮不是沒想過帶他一起出門,但崔詠絕不同意,崔珮沒法為了出身隱秘的侄兒反抗父親,而他的身體也經不起長途跋涉的折騰。 更多的崔家人,不像小孩兒那般心性幼稚地欺負他,卻更會以或奇異、或輕蔑的目光在他身上掃視,當著他的面說這孩子命真硬,居然活到九歲,一直都死不了。 他的吃穿用度與崔家下人并無不同,崔詠沒有刻意折磨他,卻在刻意冷落他,他知道崔詠也很疑惑,疑惑為何他身體不好,又經歷三番幾次磋磨,居然還平安活下來。 因為他并不是世人眼中的愚鈍癡兒,他也懂得保護自己,用計避禍,努力生存下來。 只是他還太小,頭頂這片天空限制了他,兜兜轉轉,摸索蹣跚,只為尋找一條活路。 崔珮告訴他,其實他有名字,祖父為他起名崔階,希望他如腳下階石,一步一步,腳踏實地往前走。 他知道,崔階二字的含義,肯定不是如此。 不管如何,這個名字,不要也罷。 他寧可叫阿貓阿狗,也不叫崔階。 九歲那年,他病得很重,比以前都重,卻孤零零躺在床上無人管,幸好崔珮及時回來,背著他去找孫大夫。 那年還是周朝當政,崔珮因才學出眾,得天子青眼,入京陛見,所以將他暫托孫大夫那里照看。 他知道自己的機會終于來了,他求孫大夫放他走,對外就當他病死埋了,左右崔家早就盼著他死。 只要他不在,壓在崔家眾人心上的巨石就沒了,他們會為之長長松一口氣。 他知道,崔三的妻子盧氏一直想要自己死,崔三明明知情,卻選擇袖手,他避開了一次兩次,未必避得開三次四次,祖父崔詠也許還有一絲心軟,盧氏跟崔三,卻絕不會。 他必須走,哪怕死在外面,也是海闊天空。 孫大夫對他的身世略知一二,經不起他的哀求,終于答應為他瞞天過海,又為他趕制藥丸以便隨身攜帶,送他盤纏衣物,將他送上南下的商隊馬車。 崔不去淡淡地說,鳳霄默默地聽。 平鋪直敘的話語里沒有任何夸張,卻又藏著無數驚心動魄。 鳳霄見過比崔不去更慘的人,可他們都沒有活到成年,他也見過心志堅韌不遜崔不去的人,可那些人,包括他自己,都沒有崔不去所經歷那些磨難的十之一二。 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行拂亂其所為,增益其所不能。 圣賢之書人人會背,可又多少人能堅持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