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二章 像流星般飛馳
關陽口中不菲的稿費,其實只有三萬多塊錢,而且這還是出雜志社做主,給了最高的價格,千字三十元,與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價格一樣。 但不同的是,關曉軍不在乎這三萬塊錢,而路遙卻指著這些錢過日子。 在洽談稿費的時候,關云山不得不從云澤趕到燕京,在代替關曉軍與雜志社談了稿費的事情之后,又與出版社談了版稅的事情。 關云山脾氣暴躁,但人卻聰明,在談版權的時候,將版權抓的死死的,絕不給出版社可乘之機,寧愿不出版,也不會讓出版社占便宜。 關曉軍年紀輕輕就寫了這么一部大部頭書,老關家一家老小都高興的緊,對于這部作品看的比什么都重,甚至比自家的產業看的都要重要。 在關云山眼中,關曉軍這本書比自家的超市都要重要得多,這可是老關家的人寫的小說,意義重大,花錢都買不來! 他不缺錢,在談版權的時候自然不用低聲下氣,可是這個時候的出版社大都是無良商家,幾乎都沒有契約精神,即便是談好了版稅,實際上到手的也不會有多少,但好歹版權是抓在自己手里,這就算是不錯了。 這個時代的很多作家的小說版權都被人騙走,書寫的再好,賣的再多,也跟作者沒有關系。 將版權稿費的事情全都談妥之后,關云山匆匆離去,返回云澤市。 此時的云澤市里正在舉行一場招標活動,市區西面的幾百畝待開發的荒地正要進行拍賣,關云山與龐文山兩人都要參與此次活動,他們想看看這次到底是誰在背后陰他們,現在拍賣就要開始了,他不想耽誤時間。 就在關云山離京的時候,關曉軍對關云山道:“爸,這次競拍,為了保險起見,你只出一把就行,喊一次價,第二次千萬別喊?!?/br> 關云山好笑道:“就喊一次?” 關曉軍道:“幾百萬塊錢,喊一次就已經是冒很大的風險了,多舉牌的話,誰知道會出什么問題?!?/br> 關云山一想也是,“那我干脆不參加得了!” 關曉軍笑道:“其實這樣更好!” 關云山哈哈大笑,“好,我回去跟你大爺爺商量一下!” 關云山走后,關曉軍嘆了口氣,知道自己的父親這一次肯定會參與競拍,弄不清是誰來做局害他們,無論是龐文山還是關云山,兩人心中都極為難受,敵人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敵人是誰。 這次只要參加了土地競拍,背后的人自然就會露出水面,只要弄清是誰來針對他們,以后的事情就好說了。 在關云山離開后,關曉軍幾人在燕京城玩了幾天,準備回家,不過在此之前,關曉軍還要去當代雜志社走一趟,有些事情還未完結。 “小軍,你要不要起個筆名?” 在當代雜志社內,期刊即將定刊的時候,陳又廷把關曉軍叫了過去,“按照文學界的慣例,作家一般都會給自己起一個筆名,你想好為自己起什么筆名沒有?” 關曉軍在此之前,還真沒有想過這個起筆名的問題,聞言一愣,“還要起筆名?不起行不行?” 陳又廷笑道:“不起當然可以,可是小軍啊,你要是真的署自己的真名,這對你以后的工作和生活,都會產生很大的困擾的,我建議你還是起一個筆名吧,最起碼也算是多了一層面具?!?/br> 關曉軍想了想,“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我這本書寫到就是時光交錯,年代變幻的一些事情,那筆名就叫子川吧?!?/br> 陳又廷道:“子川好像已經有人叫了,你再想一個吧?!?/br> 關曉軍又想了想,道:“直接就叫子曰吧,這個不會再有重名的了吧?” “子曰?” 陳又廷訝異道:“小軍,你知道這是什么意思嗎?只有孔子說的話,才能叫做‘子曰’,你要是起這個名字,那可就狂妄的沒邊了!” 他笑道:“你起了這么一個筆名,那就是說,你的作品可都是圣人之言啊,這也太夸張了吧?” 關曉軍也很無奈,“趙伯伯,一時半會的,你讓我上哪想合適的筆名去?” 陳又廷想了想,道:“剛才的子川二字挺好的,要不這樣,我給你加一個姓,就叫關子川吧?!?/br> 關曉軍不可無不可,“那就叫這個名字吧,不過陳伯伯,您最好不要把我的具體信息透露出去,別到時候一幫記者上門堵我,我可就麻煩大了!” 陳又廷搖頭道:“瞞不住的,小軍。你還是提前做好面對媒體記者的準備吧?!?/br> 在九一年的夏天,《當代》雜志上連載的一部小說《關帝廟》,引發了中國文學界的關注,吸引大家目光的并不是這部小說的文筆故事,而是這部小說的作者,確切的說,應該是這位小說作者的年齡。 一位十三歲的孩子寫了一部一百多萬字的長篇小說,這放在任何時代任何國家,都是一件值得驚訝的事情,更何況是發生在此時文化相對薄弱的中國。 當這件事傳出之后,非但整個文學界為之震動,就是在整個中國都引起了海嘯一般的浪潮。 十三歲的孩子,百萬字的作品,業內著名編輯表示認可,這些元素組合在一起,就造成了在這個各種氣功大師橫行,特異功能被人信以為真的時代,又出現了一名文學界的神童。 之所以說“又”,那是因為在此之前,早在七八年,中國便成立了天才少年培訓班,當初的少年科技大收攏了全國二十一名天才兒童,并對他們進行專門的培養,這件事在整個中國都被吵得沸沸揚揚,到現在還被人津津樂道,“神童”二字被中國人念叨了很久。 不過與這些神童不同的是,關曉軍這位天才兒童是有作品的少年,而不只是單純的聰明,這這就更為了不起了! 神童培訓班里的神童,畢竟還只是一個個沒有學術成果的少年,最后能不能成為國家需要的人才,誰都拿不準,現在新聞報紙已經不再報道此事,可見培訓過程不容樂觀。 可是關曉軍卻不同,相比那些神童,他是唯一一個拿出自己作品的少年。 一個人再天才,再聰明,那只是停留在口頭上的事情,只有做出實實在在的成果來,才能配得上真正的“天才”二字。 得到這則消息后,整個中國的媒體都瘋狂了起來,滿大街的記者都在尋找一名叫做關子川的少年,想要看看到底是什么樣的天才少年,竟然寫出了這么一本長篇小說。 有些消息靈通的記者已經趕赴了云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