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總的農村生活[種田]_分節閱讀_130
書迷正在閱讀:亡靈酒館經營日志、九世蓮、[綜漫]團扇家族的兄弟們 完結+番外、假戲[娛樂圈]、一覺醒來我有娃了[娛樂圈]、我和帝國元帥被黏住了!、重生之不良悍夫、月迷疏桐 [出書版]、最多充六元[全息]、私人墓地,非請勿入
年輕人見有人走過來了,連忙迎上去問道:“您好,我們是希望工程的記者,請問高村長家在哪里呀?” 村里的老人一聽他們是記者,登時愣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的,不知道該怎么招呼人家,畢竟記者這種職業他們只在電視上看到過,突然站在面前,還有些局促。 “你們是記者啊,找我們高村長有什么事嗎?”有人試探性地問道。 女記者就回答說:“是這樣的,我們接到求助函,說你們村里想得到我們希望工程的贊助,辦一所學校,所以我們就被派來了解情況了?!?/br> 村里老人一聽他們是來贊助村里建學校的,一個個都激動起來,爭先恐后地打聽消息。 “希望工程是建學校的公司嗎?” 男記者解釋道:“不是啦,我們只是一個公益機構,負責建學校的事宜而已,實際上建學校的錢是由社會上的成功人士來贊助的?!?/br> “哦哦,那就是說有大老板想贊助我們村建學校,讓你們過來看看情況嗎?” 男記者點點頭:“算是吧?!?/br> “呀,那太好了啊,我們村終于要有學校了,以后孩子們就不用在那個大糧倉上課啦?!?/br> 女記者說道:“是啊是啊,可以麻煩大娘大爺你們幫我們帶一下路嗎,我們想先去高村長家了解一下村里的情況?!?/br> 腿腳還麻利的老人家連忙站起來跟他們說:“走,讓我這個老婆子帶你們去,我家就在村長家旁邊,對他家熟得很?!?/br> 女記者感激道:“那就謝謝您了?!?/br> 老婆子雖然上了年紀,但常年在地里干活,身子骨利索得很,大步大步走在前面都不帶喘氣的,反而是城里來的那個年輕記者,因為走不慣村里的泥土路,身上背的東西也多,跟得很吃力。 有幾次老婆子在前面光顧著跟他們介紹村里的事情,沒有回頭看他們有沒有跟上,見好久沒人搭話,她才回過頭看,結果看到兩個年輕人氣喘吁吁地落在了后面。 按理說希望工程的人每年都天南地北地走遍貧困山區,不應該吃不了這點苦才是,老婆子等他們的時候不贊成地說了句:“哎,你們城里的年輕人哦,要加強鍛煉啊?!?/br> 兩個年輕人不好意思地笑著應道:“是啊,是得加強一下身體素質?!?/br> 不過這種事情也不是一下子就能習慣的,畢竟在現代都市里嬌生慣養了二十幾年,怎么可能跟村里土生土長的年輕人那樣吃苦耐勞。 好在村長家很快就到了,老婆子指著村長家的大院子跟他們說:“喏,那就是我們的村長家,要我陪你們過去敲門嗎?” 年輕人連忙說:“不用了不用了,我們自己去拜訪高村長就好,阿婆謝謝你陪我們走了一趟啊?!?/br> 阿婆笑著說:“哎,不用客氣,我們還要仰仗你們給我們辦學校呢?!?/br> 告別了好心的阿婆,兩位記者走到村長家大門前,用力地敲了敲門。 國慶節,鎮政府放假,修路的工程隊也沒上班,村長才得幾天在家休息,聽到敲門聲他就出去開門了。 看到家門前兩個一看就是高級知識分子的年輕人,村長連忙問道:“請問你們是……” 女記者拿出他們希望工程的志愿者工作牌,跟村長說:“我們是希望工程的志愿者,來您這里想了解一下村里的情況,準備給你們這里辦所小學?!?/br> 村長一聽這個好消息,急忙把門打開讓他們進去:“原來是希望工程的記者,你們請進?!?/br> 說著他扭頭往屋里喊道:“阿芬,燒水泡茶,家里來貴客了!” 屋里一道嘹亮的女聲應道:“哎,就來了!” 村長從屋里拿了兩張凳子出來,讓他們在明亮的院子里坐下歇一歇,沒一會村長的媳婦就拿著一套茶具出來,給他們倒了熱茶。 他們接過茶,跟村長媳婦道謝,端著茶打量起村長家來。 村長家就占地面積大一些,實際上挺簡陋的,老式的小平房,一排是人住的屋子,一面是廚房和雜物房,一面是廁所和豬圈。院子用泥磚圍起來,里面用木條竹支圈了塊菜地,沒什么值錢的東西。 村長家都這么簡陋,想必這個村的整體經濟水平也不怎么樣,符合他們機構的贊助條件,于是喝過茶,他們就跟村長問起村里的生活情況和教學條件來。 村長回答說:“我們村這幾年逐漸解決溫飽問題啦,村民們都很努力營生,糧食產量也算高,幾乎沒有游手好閑的,而且村民們團結啊,治安也不錯。唯一不好的就是我們村太偏僻了,基本沒有車子愿意來我們村,就導致我們村的經濟發展不起來,比隔壁村窮了很多,外面的老師都不愿意來我們村辦學。不過我們村現在計劃著修路了,修路的錢還是大企業無償給我們投資的,陸材集團你們聽說過吧?” 兩位記者點頭:“聽說過的,陸材集團的董事長夫人還參與過我們機構的慈善事業?!?/br> 村長沒想到還有這茬,拍著大腿說:“陸材集團的老板果然是大好人啊?!?/br> 女記者笑著附和道:“是啊?!?/br> 男記者問道:“那您可以具體跟我們說說村里目前的教學條件嗎?” 村長嘆氣道:“因為我們村交通不便,幾十年如一日都沒有知識分子愿意來我們村辦學,唯一一個知識分子,還是幾十年前逃難來到我們村的一個年輕人。他一個人不分嚴寒酷暑地給我們村里的孩子上課,教孩子們讀書寫字,還要兼顧農活,無怨無悔地教了幾十年書,我們村那么多人,基本都受過他的教育,包括我都是他教過的學生??上Ю咸鞝敳婚L眼,這樣的好人不能長命百歲,去年冬天就永遠地離開了我們?!?/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