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何必馬革裹尸還
當他們趕到山口,正好看到輜重連正漫山遍野的追殺清軍后勤隊,二話不說就加入了追擊行列,這下清軍后勤兵就更沒活路了,一個個跪伏在鐵蹄下乞降求饒。 林嘯看到又繳獲這么多戰馬自然喜不自勝,不過當他看到各部隊抓的俘虜數目之后,就再也高興不起來了。 各營連戰后清點,共繳獲戰馬三千多匹,挽馬和拉車黃牛各有二千多,輜重大車二千多輛,糧食軍械不計其數,可惜軍餉銀兩繳獲不多;另俘虜清軍二萬五千余人,其中令林嘯頭疼的傷兵即達二千余人,盤點下來各支部隊中居然是李元胤的步軍繳獲的最多,他們事先埋伏在山口各條小道后面,待喪魂失魄的清軍逃進來就被包了餃子,各條小道上一共抓了一萬三千多人。 若論斃敵人數,還數段正宏的機炮連最多,迫擊炮轟死的清軍不算,光峽谷口的機槍陣地前,就密密麻麻躺滿了尸體,某些位置甚至一摞摞堆成了尸山,當然,丁帥制造的大爆炸不算,因為那片被完全摧毀的小樹林里,幾乎找不出完整的尸首,幾乎全是暗紅色碎土和黏糊糊的碎rou塊。 林嘯自己的兵也有傷亡,其中被紅衣大炮擊中的七名士兵陣亡,另有被流彈擊中要害的三名士兵陣亡,其余因各種原因受傷的士兵也達三十多人。 加上李元胤的誘敵騎兵也有二十三人陣亡,三十多人受傷,此戰總共傷亡九十多人。 林嘯派人把傷員送往甘棠鎮交給俞濟凡他們醫治,組織俘虜清理清軍尸體殘骸并加以安葬。 一萬多民夫每人發了百十斤糧食就地遣散,一部分清軍搶來的大車也歸還給主人帶走,民夫們喜出望外,大部分千恩萬謝磕頭離去,最后剩下二千余名無家可歸的卻不肯走,嚷嚷著要加入明軍。 林嘯瞅著這些人大多是年輕人,便答應他們留下,暫時繼續幫忙押運糧草,并承諾他們一律給予報酬,不過想當兵的以后須得參加新兵試訓,試訓合格的才能正式入伍。 …… 對于犧牲的烈士,李元胤主張他的士兵在哪里戰死便安葬在哪里。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必馬革裹尸還!” 而林嘯則堅持要把他的子弟兵帶回防城鎮,他要在那里修建一座烈士陵園,讓兄弟們盡量安息在同一個地方。 “我的兄弟們,生前熱熱鬧鬧在一起,死后也不能孤孤單單的?!?/br> 林嘯幫李元胤組織了一個隆重的儀式,把二十三名烈士的遺體安葬在山谷中一片向陽的山坡上,并立碑記念。 當列隊舉槍的儀仗兵一輪輪對天齊射,送戰友上路的時候,林嘯默默地矗立一旁,平時常帶笑意的眼中,此刻射出兩道森冷寒光,寒氣逼人,令人發怵。 …… 安葬儀式剛結束,司徒正便匆匆找來,說是何守信電臺呼叫,有急事匯報。 何守信在電臺中簡單匯報了南寧朝廷目前的境況,并把瞿式耜的想法一并交待清楚。 林嘯從何守信焦急的語氣中感知到目前瞿式耜面臨的局面確實已經十分危急。 “你轉告瞿大人,讓他稍安勿躁,我們剛剛殲滅了孔有德主力,孔賊已經伏誅,我們會立即回師南寧,讓他盡量穩住局面,等我們趕到,那些跳梁小丑就掀不起風浪?!绷謬[冷冷地說道。 “明白!團長!” “外敵剛除,內賊又起!真是可惡!”收線后,林嘯咬牙恨恨的道。 …… 廣西,南寧,南明永歷皇帝朱由榔的臨時行在。 此時,剛剛逃至此地不久的小朝廷處于一片慌亂吵鬧之中。 自十月初清軍東路尚可喜、耿繼茂擊潰李成棟余部再次攻陷廣州,北路孔有德攻陷桂林后,永歷帝由肇慶、梧州、象州,一路遷都,逃至南寧。 眼看各路明軍一路喪師失地,毫無戰斗力可言,局勢一發不可收拾,有人就提議打農民軍的主意,改鎮壓為招撫,暫時依靠農民軍的力量牽制清軍。 此前,原活躍在川鄂邊區的李自成大順軍余部,在李赤心(原名李過,李自成養子)、高必正(原名高一功,李自成妻弟)與黨守素和李來亨等人的領導下,堅持抗清,可惜屢經惡戰,兵力已大為衰弱,因而由川東退入貴州一帶,受南明招撫后,倒是忠心耿耿,堅持聯明抗清作戰。 李自成的另一支由郝搖旗、劉體純等統率的農民軍余部,在桂林潰敗后,由于軍紀敗壞,受朝廷呵叱,又受友軍排擠,于是心生不滿,已帶兵出走,回川鄂邊一帶,獨力抗清,不再受朝廷節制。 而云南副使楊畏知率軍民奮力平定當地土司沙定洲的反叛后,適逢原張獻忠大西軍舊部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等人率數萬人由川西一帶退入云貴,楊畏知起初領兵抵抗,兵敗落水,被孫可望救起,表達了聯明抗清的意愿,楊畏知乃受命招撫孫可望部,相約聯明抗清,并折箭為誓,約法三章:“不用獻忠年號,仍尊明朝;不殺百姓;不擄婦女?!?. 可惜楊畏知不知道孫可望卻是個居心叵測之人,自恃兵多日益驕橫,剛入云南安定不久,寸功未見便要求封其為秦王。 由于朝廷堅持異姓不封王的祖制,未能滿足其要求,孫可望心生不滿,九月親自率兵至貴州邊境,并派部將率騎兵六百人至南寧,名為保護朝廷,實際是窺視朝廷動靜,以兵威相逼。 適逢李過病逝,鄖國公高必正也受群臣排擠,入朝提請回四川作戰,說了一句公道話:“本朝無異姓封王例,我破京師,逼死先帝,滔天大罪,蒙恩宥赦,亦止公爵爾。張氏竊據一隅,罪固減等,封上公足矣,安敢冀王爵?自今當與我同心報國,洗去賊名,毋欺朝廷孱弱,我兩家士馬足相當也?!庇种聲鴮O可望相勸,詞義嚴正。 孫可望惱羞成怒,竟于高必正回川途中悍然圍攻,擊殺了高必正等主要將領,只余李來亨一人逃至四川,召集舊部數萬人,重新打出“夔東十三家”旗幟,繼續抗清。 十月,清軍連破廣州、桂林,來勢洶洶,永歷帝情急之下,允諾封孫可望為冀王,孫可望卻仍不受,堅持請封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