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 古鎮奇人
一大早醒來小白已不在枕邊,我摸到手機,發了個短信給她。 她說和幾個朋友喝早茶了。 白鎮的生活像一段松松垮垮的鏈條,不緊不慢,要停不停完全隨自己高興。這樣冷清無激情的生活,一般的年輕人是呆不下去的,要想呆下去只有學著消磨時光。 近期小白學跳廣場舞了,她們十幾個婦女圍著一臺音箱手舞足蹈,看起來更像是在行舉手禮,模樣笨拙可愛。小白自從跳了舞,嘴里平時不閑著,總是哼著“你是我的小呀小蘋果”。 我說:“有你這么大的人在跳舞嗎?你是不是覺得自己長得快,硬要往大媽的行列里擠???” 她有些不屑地,一邊比劃著舞蹈動作一邊說:“跟你說也不懂,跳舞只是個形式,真正的目的是減肥。再說,你把我陷在白鎮,我能做什么?” 說不到幾句話就回到焦點問題,我不想和她繼續討論下去。其結果是爭吵無疑,沒意思。 陽光從窗外射進來,照到桌上的油條和米餅,我坐下來胡亂地吃著。心想趁今天星期天的時間找姜長順談談,了解一下他申報名鎮材料的進度。 電話打過去,他不在家,他老婆一大早就到徐馬荒釣魚去了。 徐馬荒離白鎮七八里的樣子,周末會有好多人到那兒去釣魚,有時還有城里人開車子過來。這里的魚全是野生的鯽魚、鯉魚、鰱魚,無論紅燒還是煨湯,味道總是那么純正。尤其做湯,白、濃、鮮,味道就是與別的地方不同。這些魚吃不到人工飲料,它們吃的全是野食,從沒有人為它們用藥,該死的死了,在水里游著的全是經過反復優選的精壯品。 徐馬荒的路我熟悉,反正沒什么事,便調轉車頭朝徐馬荒而去。 遠遠地就看見荒野里散布著握著魚竿的釣夫們,他們好像空曠荒野里一動不動的稻草人,走近了才會看到他們,或叼著香煙,或塞著耳機。一人一竿,一人多竿,漁具齊備,多竿者大多是骨灰級的老釣夫,淡定得很,好像釣的不是魚,而是心情,這是一種境界。他們和魚對話,當然是無聲的,對話以后,魚們會爭先恐后來咬他的鉤。夕陽西下,滿載而歸一定是老釣夫。 我沒有姜長順的手機號碼,也不知道他是不是老釣夫,更不知道他是哪個稻草人。方圓這么大的地方,每個稻草人去找是絕對不能夠的。我撥通胡立人的電話,對方短信呼服務,這家伙周末不睡覺看電影,早上正常睡懶覺。 我把車停到路邊,放下靠椅躺了下來,百無聊賴,從手邊摸出一本《周易》,漫不經心地翻著??粗粗?,在秋日和暖的陽光下竟然打起瞌睡來。眼前的徐馬荒,模模糊糊。一棵棵巨樹,挺著烏黑的軀干直刺云天。池塘里的水鳥,左顧右盼,從容自在。所有的景象生生不息,像一幅動中有靜的水墨畫。我默念著剛剛讀過的那一爻,眼前便浮現了一爻卦象,幸福、美好、羞澀、無邪,這片荒野給人一種原始的夢境一般的感覺。 我讀《周易》是受白鎮供銷社付劍鋒的影響。付劍鋒是小白的表哥,高中畢業后自修了z文和數學兩個大專,是鎮上有名的書呆子。一次出差在火車上結識了氣功大師張天明,拜在他的門下,從此潛心研練氣功,一練就是十年。 他說氣功和八卦有關,能打開人體與宇宙聯結的通道,從而獲得宇宙的巨大能量。練到一定的火候,可以切割人體磁力線,產生強大的生物電,不僅可以增強自身內功,而且可以御敵治病,甚至可以治療癌癥。他的話我不敢相信,當今醫療科技無法解決的事,到他那兒變得輕描淡寫,他是不是有點走火入魔了?他確實走火入魔了,每天晚上八點鐘,都會在家里沐手焚香,打坐閉目,虔誠等待來自北京張大師遠隔千里發過來的功力。 我不能當面反駁他,他朋友很多,都是敬仰他的人,我和他沒有深交,他經常到中學晨練,碰到我就勸我學氣功,還說要送我一本《周易》,我一直以為是玩話,沒想到幾天后他真的把書交到我手上。說實話,我也有點佩服他的那種精神,老婆為氣功和他離了婚,他沒有退縮,一心要成為大師的理想讓他拋棄了俗世的平凡生活,他活得像個圣徒。 有一天我頭痛,百藥莫治,痛得心煩氣躁。老譚說,吃藥沒有用,不如讓付劍鋒給你治一治。老譚不由分說拉著我到他家。 他家獨門獨院,一間屋,屋里墻壁上釘著幾道木板,上面陳列著幾排灰白的書籍,還有就是一張床,一張飯桌。 他放下飯碗,在面盆里把手洗了又洗,點了一柱香。 他說,人體太極五行八卦磁場在身外,不同角度切割不同的卦位,會產生不同的生物電,產生各種不同的作用,這個法門積累能量治療疾病是絕對沒問題的。然后要我閉目,他繼續說,“你心里一定要念著,不痛不痛,好了好了?!闭f著開始在我腦后比劃著,我知道他在用意念術,想笑不敢笑,竭力配合著他。這樣想著果然覺得腦后有些發熱,痛點也擴散了,痛感也漸漸減弱了。 從他家出來沒多長時間,頭又痛了。后來我的父親肖揚東送來兩瓶印度神藥,吃了兩頓就不疼了,直到今天再沒發過。 在家里生活不下去了,人總不能一直依靠別人的崇拜生活。付劍鋒他把兒子安頓好上北京去了,說中央老干部療養所聘請了他做理療師,年薪十幾萬。 其實,他只是在北京一個貨運公司打工,每月寄錢回來給兒子做生活費。 姜長順的兒子姜鋒和是他同學,從北京回來以后把這一切透露給我們,我們答應絕不傳出去。 姜鋒和他父親不一樣,開始癡迷于書法篆刻,后來只身闖蕩江湖,在蘇州開了一家化妝品店,生意紅火。用他的話說,理想不能當飯吃。 姜長順是個雜家,能寫會畫,缺糧斷頓的時候畫過糧票,全國糧票也畫過,畫得很逼真。但假的總歸是假的,熟食店主用潮手一捏,顏色立即就化開了,立即扭住了他。 他昭陽縣城關了三年,出來的時候頭發都白了,他發誓從此不再動畫筆。 可是二十年以后,他又動起了畫筆。 白鎮的東岳廟香火旺盛。每逢香季,善男信女俱來此廟燒香磕頭,祭拜時每人總在一張拜香凳上禮拜磕首,這叫“叩拜香”。一時間,大殿上下小凳紛陳,擺在地上的小凳子,彎彎曲曲,很象一條條龍的形狀。這是一種舞龍舞蹈,相傳源于漢代,由“舞龍求雨”的宗教活動演變而來。相傳,在很久以前,遇上了大旱,東海的一條水龍不顧一切躍出水面,下了一場大雨。由于違反了天條,被剁成一段一段,撒向人間。人們把龍體放在板凳上,并把它連接起來,不分晝夜地奔走跳躍,希望它能活下來,舞“板凳龍”的習俗也由此產生。 龍舞有“干龍”、“濕龍”之分,“干龍”多為娛樂,“濕龍” 則為求雨?!褒垺标犓街?,百姓必潑水助威,舞者一身透濕。白鎮的板凳龍屬于“干龍”,把龍扎在板凳上,龍用竹子編成,蒙上彩色的布料(后為香煙錫紙折成)。一般三人合舞一條板凳龍,前面兩位是女子,后面一位女子。表演時,女子的陰柔之美和龍的剛陽之氣合二為一,盡顯板凳龍的獨特魅力。據當地人講,舞板凳龍主要是表現一種祝福,示意來年吉祥如意,風調雨順。陣容大小皆可,二三條板凳龍可以表演,幾十甚至上百條板凳龍的表現,更具恢弘磅礴氣勢。 板凳龍是一種古老的民俗活動,也是鄉村文化底蘊的結晶,具有濃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和獨特的水鄉風情。這種板凳構造獨特,兩只腳中間加了一道橫木,便于握舉。表演形式多樣化,或獨龍騰空,或二龍戲珠,或群龍騰空。這就是“板凳龍”的雛形,寓含著白鎮百姓祈求神的造化和龍的顯靈。 龍都由龍珠、龍頭、龍身、龍尾組成。除龍身外,其余部位一般由鄉鎮牽頭制作并統一保管。龍身則由各戶人家自己制作。這項可以追溯到唐朝的傳統技藝已逾千年,其制作之精巧,集繪畫、書法、雕刻等藝術與扎、制、編、糊等工藝于一體。繪畫、書法、雕刻恰恰是姜長順的長項,時過境遷,姜長順已經不在意當年為畫畫身陷囹圄,凡是民俗方面的事情,他總表現出極大的熱情。 白鎮板凳龍的美工全由他負責,他把龍的簡陋向精細演變,使龍的形象更加真實細膩。在傳承前人技術的基礎之上不斷創造,給每個凳面上蒙上白紙,并綴以紅、黃、青、藍等色彩的鱗形紙片,設計出一條條色彩斑斕的“板凳龍”。 他畫什么是什么,在歷年的板凳龍燈會中他都能賺得上萬塊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