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田]醫刀在手_分節閱讀_265
書迷正在閱讀:理性討論,誰哥最傻[綜英美]、聽說全網在等我出道、寵夫科舉路 完結+番外、氣運之子[快穿]、許你十個愿望(骨科)、寵爹 完結+番外、重生后和渣攻的白月光HE了、影帝的對象毛絨絨[重生]、噩夢執行官、掌溫之獵心
楚文帝打開一看,眼神已經冷下,他說“功名在身的秀才,怎可出口妄言,污蔑他人,妄為讀書人,便革去功名,貶為庶民。另既已休妻,一應嫁妝責令退回?!?/br> 楚文帝此言一出,孫學士臉頓時白了。 宋衡看著他,眼神冷然,他尤不滿足,又掏出了一份奏折。出錯了,請刷新重試 第124章牌坊下悲哀 孫學士再不敢多言,待要歸列,卻聽到宋衡說“孫大人,別忙著走,我這兒還有些事跟你有關?!?/br> 孫學士抬頭看向宋衡,見他手里的奏折,心中有些不安,不過還是說“敢問賜教?!?/br> 宋衡道“你前些天送我一份御下不嚴、顛倒禮法、動搖國本的彈劾,我是不敢認的,這次,也回敬你一份?!闭f著,宋衡轉身面向楚文帝道,“皇上,臣要彈劾孫學士瀆職、收賄、謀殺之罪” 宋衡此言一出,朝堂上下再次嘩然一片。 孫學士瞪大眼睛,氣地全身發抖,顫悠著跪了下來,哭喊道“污蔑誣告英國公無中生有,誣陷老臣,請皇上明察” 就這幾日,楚文帝驚愕了不下三次。 翰林院的老學究可不像六部那樣有實權,瀆職,收賄從何而說,更何況是謀殺 楚文帝就算心里偏向宋衡,也不敢相信。 他說“英國公,話可不能亂說,得有真憑實據?!?/br> 宋衡不慌不亂道,“皇上,前面說了,臣可不像孫大人只憑捕風捉影便在這朝堂上大放其詞,臣既然彈劾他,自然做了充足準備?!?/br> 他將那份奏折呈于頭上道“此中記錄著這些年孫大人請封的貞節牌坊之地,有西江伍林村林張氏、陳州慈溪鎮房李氏、涼州莫家村莫陳氏、津武四檐村謝江氏共八位節婦?!?/br> 楚文帝接過應公公取來的奏折,打開查看,而宋衡繼續說“伍林村林張氏守節尚在,慈溪鎮房李氏殉節而亡,莫家村莫陳氏望門守寡,四檐村謝江氏殉節而亡總之八個婦人,不是守寡就是殉葬,統一的很?!?/br> 楚文帝一邊點頭,一邊往下看,看得功夫比說話快,很快他的臉色就不好看了。 所有的大臣都好奇地往上張望,楚文帝看到最后臉色簡直可以說是鐵青,就差摔折子。 這八位節婦究竟怎么了,讓皇上如此震怒。 太子殿下很想一觀,楚文帝猶豫了一下,還是讓應公公交給他。太子打開往下看去,驚怒之色立刻顯在臉上。 “這這簡直豈有此理,太過分” 他罵不出太難聽的話,可是瞧著孫學士的臉色簡直讓人心驚,那是想要殺人的神色。 孫學士不知究竟發生了什么,可身體比較誠實,看帝王太子齊齊怒目而視,心知自己要完了,跪在地上動都不敢動。 宋衡看也不看他一眼道“諸位皆知,貞節牌坊不只是一塊牌坊,一個榮譽,從前朝開始到現在,牌坊落下的背后更有同族男丁免除徭役田間賦稅等優待,只消犧牲一名死了丈夫的年輕女子,便能造福全族,可謂容易。只是天下寡婦何其之多,不愿改嫁的比比皆是,要想為這些婦人向朝廷申請牌坊,卻并不容易。帝王身在皇宮,怎能得知民間貞烈女子,自然需得有人將她的事跡告訴帝王,孫大人,你做的便是這個事?!?/br> 孫學士微微起身,思索片刻道“是,可這是微臣的職責所在啊” 宋衡道“沒錯,可是你又是如何篩選這些婦人呢今日就葉梅香之事寫信給你的這幾個節婦,伍林村林張氏之族本不過是一個男丁不過十,清貧之族,如今光林張氏名下田產便數以百計,依附此族者也已過百,皆為了免除徭役賦稅,可謂一大家族。伍林村其他村民不愿依附、不愿上交田產者皆被驅逐出村,如今伍林村已成為無稅無徭役之地,而林張氏出行有仆,起居有婢,如何稱之為節婦同樣莫家村的莫陳氏,雖無子無女望門守寡,可義子義女不計其數,嫁娶當地豪紳,儼然成為莫村一霸,莫陳氏一六十老婦,莫家村男女嫁娶皆需通過她的同意,女子有德無德由她定論,指手畫腳當如今日葉梅香之事,可她不過是一不識字的老婦罷了。光這兩位,定你一個瀆職之罪不為過吧” 孫學士呆若木雞,瑟瑟而抖,口稱“臣不知,臣不知啊她們遠離京城,臣實在不知會變成如此模樣啊” “是嗎”楊一行問,“既然遠離京城,可如何知道發生在京城的葉梅香之事,信件又如何通過層層驛站快馬加鞭到達京城,落在孫大人您手里,直達天聽呢” 孫學士張了張嘴,“是” 宋衡瞇起眼睛看他,可他卻垂下頭沉默了。 “瀆職有了,這收賄,殺人又是從何說起啊,國公大人?!?/br> 邊上有一位大臣問道,定睛一看,卻是曾經跟孫學士結了親又被退親的秦大人。 他這話問起來時,臉上帶笑,語氣是輕松的,可見對孫學士心里不痛快,樂得落井下石。 宋衡于是道“就如孫大人所說,節婦都遠在各省,符合條件的婦人又太多,牌坊有定額,再加上當今圣上并不推崇此等風氣,便更少了??v觀這些節婦所在,天南地北都有,看不出什么規律??墒?,孫大人的侄子,孫興任似乎就在那時一路從縣令到達巡撫,節節高升,而升遷之路都有節婦收到嘉獎。管轄之地有節婦立牌,便是此地風氣清正,官員考評即為優,姜大人,我說的可對” 姜大人乃吏部尚書,對官員特別是高官升遷心中清楚,聞言細算了一番,然后點頭,“宋大人,所言甚至?!?/br> “雖說有私心,但這并不能說明孫大人收賄啊?!?/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