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節
幾人一起推著犁車犁地,已經幾個月沒有下雨了,土地又干又硬,即使幾人使出了吃奶的力氣,犁車也只是艱難前行。 “再用力拉!” “你們也用力推??!” 瘦骨嶙峋的農夫們滿頭是汗,哼哧哼哧地使勁。 忽然只聽“咵”的一聲,他們前幾天剛搭起來的新犁車竟然散架了。 農夫們面面相覷。 年紀最長的老者彎下腰看了看散架的木塊,確定這東西是沒法修繕了,只能重新制作。然而他們家里已經沒有能夠用來做釘子的銅鐵了,只能用木頭和繩索制作新的農具,總是容易散架。更糟糕的是,再延誤幾天,今年春耕就來不及了。 老者唉聲嘆氣。 一名年輕人狠狠踹了腳散架的木頭,罵罵咧咧道:“還種什么地,反正等秋天一到,盜匪就來搶糧食了,咱們辛辛苦苦都是替強盜種的,老子不干了!” 他又狠狠踹了幾腳壞掉的農具,把農具徹底踹得四分五裂。隨后他的情緒忽然崩潰,先是捶胸頓足地“啊啊”狂叫了一番,最后蹲在地上抱頭痛哭起來。 剩余的幾人有的安慰他,有的則暗暗抹起眼淚來。 北方已亂了數年了,自打叛軍攻入京城,朝廷被侵占,中原徹底陷入水深火熱之中。官府的能力越來越弱,各府能守住自己的城池就不錯了,鄉間的秩序近乎徹底崩壞。盜匪流寇橫行霸道,百姓流離失所。 他們這些人剛剛熬完一個饑腸轆轆的冬天,原本的農具都被盜匪搶走或毀壞了,剛剛重拾心情打造了新的農具,轉眼又壞了。他們已經徹底鼓不起勁來了。 反正,他們能不能活到今年秋收也未必。沒準再過幾天,他們就要被餓死了吧…… 幾人正頹喪間,忽聽遠方隱隱有聲音傳來。有人眼尖,率先看到遠處黑壓壓靠近的大軍,頓時嚇了一跳:“你們快看那里!” 眾人忙扭過頭去,瞧見大軍,也都嚇了一跳。 “匪軍來了,快跑??!”有人率先叫了一聲,眾人趕緊撒腿向樹叢茂密的地方跑去,在樹林間躲了起來。 沒過多久,大軍開近,黑壓壓的隊伍從田埂上緩緩走過。 農夫們咋舌,小聲議論道:“這軍隊怎么有這么多人,好長啊,根本看不到尾巴?!?/br> “他們是哪兒來的軍隊?那旗上寫得什么字?” “不知道……” 這幾個農夫大都不認得字,只曉得那幾面旗子和士卒們的軍裝看著陌生,是他們從前沒見過的。但不管是哪路軍隊,反正都不是好人,千萬別出去才是。 過了很久,穿軍服的人終于走得差不多了,但隊伍仍然很長很長,黑壓壓的,有男有女,有老人有孩子,人們背著包袱,推著板車,怎么看也不像是軍隊,倒像是逃難的百姓。 那幾名農夫被這情形弄得愣住了,你看我,我看你,都不明白是怎么回事。 “怎么有這么多百姓跟在軍隊后面?他們這是去哪兒???” “你問我,我問誰去?” “該不是哪個地方又讓叛軍占了,所以官軍帶著百姓出來逃難了吧?” “可方才走過去的軍隊瞧著好威風,不像是打了敗仗的樣子???” “這……” “要不咱們出去問問?” 面對一群老老少少手無寸鐵的百姓,農夫們的戒心顯然小了很多。 終于,有一個人鼓起勇氣跑了出去,接近那些逃難的百姓。余下的幾人繼續在樹叢里等著。 又過了好一會兒,出去的那人終于回來了,竟然帶著滿臉的興奮。 “怎么回事?”眾人忙圍著他詢問。 “剛才走過去是蜀軍和延州軍!”那農夫道,“后面跟的是京城的百姓,蜀軍和延州軍把京城里的叛軍打敗了,這些百姓是要跟著他們回蜀去的!” 眾人都聽傻了。這什么亂七八糟的?蜀軍和延州軍把叛軍打敗了?那不是很好么?可京城的百姓怎么又要背井離鄉地去蜀地呢? 面對眾人困惑的臉,那農夫又把剛才聽來的這段時日京城發生的事全部轉述給了眾人聽。 眾人花了好一段時間才消化這些內容,頓時七嘴八舌地議論起來。 “這么說,那朱府尹和謝將軍可是大好人??!” “是啊,其他軍隊也太過分了吧?” “那不才是正常的么?反倒是蜀軍和延州軍,天下竟有這么好的軍隊么……” 眾人忽然沉默了一會兒,忽然有人道:“要不,咱們也跟著他們走吧。聽說蜀中乃天府之國,土地肥沃不說,最要緊的是太平。咱們也跟著朱府尹他們走,不必提心吊膽地留在這里好么?” 眾人愣住。有人立刻搖頭反對,有人遲疑,有人若有所思。 “咱們生在這兒,長在這兒,這是咱們的家鄉。那成都府山高水遠,咱們也只是聽說那兒好,怎就能決定跟他們走?太草率,太草率了!” “可留在這兒,咱還能有活路嗎?咱還能活幾天?” “是啊。京城那么多百姓都愿意離家跟著他們走,就說明走了比留著好?!?/br> “不行,不行。反正我是不會跟他們走的?!?/br> 幾人說了半天的話,因京城百姓的隊伍實在太長,竟走到這會兒還沒走完。不過也快了,他們已經能望見隊伍的尾巴了。 有人咬了咬牙,率先站起來道:“不管了,我現在就回去收拾東西,帶上家人,我跟他們走!”說完就往村莊的方向跑。 其余幾人又遲疑了一會兒,陸陸續續拿定主意,不斷有人從樹叢出來,回去收拾行囊。也有人觀望再三,最后還是放棄了沖動,選擇繼續留在家鄉…… …… 天快黑時,大軍在一條河邊駐扎下來。 士卒們先去幫助跟隨他們的百姓安頓,并將更加干燥溫暖的地方讓給百姓,隨后才開始自己的扎營。 衛玥來到朱瑙身邊,道:“今天這一路上又多了幾個村子的人跟咱們一起走。照這樣下去,沒準回到成都的時候,咱們能多出七八萬人來?!?/br> “哦?”朱瑙并不驚訝,歪著頭思索,像是在盤算回去以后要怎么安頓這么多人。 衛玥道:“這么多人,咱們回去以后安頓的了么?” 朱瑙笑了笑,道:“可以。只是這一路上難免艱難些?!?/br> 不管是蜀軍還是延州軍帶的糧食,都不可能喂飽這么多百姓的肚子。不過百姓跟隨他們離開,都是攜帶了自己全部身家的,身上多多少少有些干糧。因此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也不用他們接濟。加上這沿路采采野果挖挖草根打打野獸,且能撐一段時日。 朱瑙大致算了算,吩咐道:“派一支小隊先回蜀去……這一來一去,咱們或許能在渭南一帶接上頭……讓他們運十萬石糧食出來?!?/br> “是?!毙l玥領了命令,正要去安排,忽又想起什么,停下腳步,“……過幾日咱們路過江陵府附近的時候,要不要派人去江陵走一趟?” 先前黃東玄帶人連夜攻入京城中,朱瑙便顯露出幾分對此人的興趣,只是當時顧著與謝無疾一起勤王,黃東玄又早早帶人走了,便沒來得及做什么。衛玥說去江陵走一趟,自是詢問朱瑙要不要趁機去與黃東玄接洽的意思。 朱瑙卻笑道:“這會兒騰不出錢給他送禮了。且先不急,過段時日再說吧?!?/br> 衛玥心道那黃東玄確實有些本事,勤王大會上各路諸侯雖然表面上都與他不對付,實際上不知有多少人會暗中拉攏他。朱瑙不著急,就不怕被別人捷足先登么?送禮急什么,先去派人去談談不行么? 可見朱瑙一副篤定的樣子,估計沒錢送禮只是隨口一說,他心中另有想法。因此衛玥也就不再多說,轉身安排回蜀傳信的人去了。 第166章 各事其主 成都府。 徐瑜批完一摞公文,擱下筆,起身來到門口。 院子里姹紫嫣紅的花兒都開了,春意正濃,霎是好看。院子尚且如此,想必去外面踏青更是美景盈目。只可惜這樣美的時節也是官府里最忙的時節,無論如何也抽不出時間出去踏青。 春耕前,各州縣就要對轄地的人口和耕地進行了新的統計,隨后將統計結果上報給成都府,成都府的官員們將對各州縣上報的情況進行整理和匯總。若查出有任何疏漏或錯處,還要打回州縣重新核查。 另外春耕前貧困的農戶也會向官府申請借貸,借取種子、農具和錢糧,等今年豐收時再歸還。 還有農忙時節民間的官司也會變多,農戶們常常會為了一畝三分地而發生矛盾,最后鬧到官府…… 好在事情雖然多,但朱瑙走之前便已將大方向定好了。戶籍田畝的統計只需要在去年的記錄上進行增減,不必再重新造冊;其余案子也只需按照章程辦事便可妥善解決,雖有許多小事,卻無一樁大事,日子倒也過得太平。 徐瑜在院中休憩了一陣,眼瞅著與官員們議會的時間快要到了,他便起身趕了過去。 到了堂上,幾名官員依次向徐瑜匯報自己近些時日來的公務,正說著,忽然有信使來到堂外。徐瑜瞧見信使,忙指了話頭,道:“進來?!?/br> 那信使便走進堂內,向堂上所有官員見禮,又朝徐瑜道:“少尹,朱府尹與衛將軍已在回蜀的路上,還有一月左右便可抵達蜀中?!?/br> 徐瑜聽到朱瑙終于要回來的消息,頓時喜上眉梢。但聽清信使的話后又不由一怔:“怎么還要一個月?”便是從京城回到成都府,一個月的時間也足夠了。這信使是既然是先遣回來送信的,總得扣掉他自己趕路的時間,怎么還要一月之久? 卻聽信使道:“朱府尹此番帶領中原幾萬百姓回蜀,為照顧百姓,難免耽誤腳程。朱府尹命少尹盡快準備糧草支援?!闭f完掏出朱瑙的手令交給徐瑜。 滿堂的官員聽到這話頓時嘩然了! 帶領中原幾萬百姓回蜀??府尹這趟去中原到底是干什么去了???不是做生意嗎???他們還等著府尹如往常一樣賺得盆滿缽滿的回來呢,可是……中原幾萬百姓是怎么回事???!府尹明明只帶了兩千多人出去??! 徐瑜也不敢置信,連忙從信使手中接過朱瑙的手令看了起來。他看完以后先是目瞪口呆了半天,隨后才神色復雜地將手令收起,向手下吩咐道:“去通知官庫,今天務必將庫中儲糧上報于我?!?/br> 又朝信使道:“我已明白府尹的意思,會盡快安排?!?/br> 信使又向徐瑜行了一禮,便退出去了。 信使一走,堂上的官員們立刻七嘴八舌的議論起來。 “少尹,府尹的信上寫了什么?什么幾萬百姓?” “京城到底發生了什么事?府尹他們如何耽誤了這么久?” “勤王成功了么?朝廷眼下如何了?” 眾人你一句我一句,都有一大堆的問題要問。徐瑜抬了抬手,示意眾人肅靜,官員們這才一一閉嘴,只等著徐瑜發話。 徐瑜沉聲緩緩道:“天子已于冬日慘死于叛軍之手?!?/br> 堂上一片靜默。 小皇帝已經被叛軍控制了一年多,會有這樣的結局并不出乎意料。而這些地方官員與天子和朝廷也大都沒多少接觸,并不覺得傷感,只是難免唏噓。 少頃,徐瑜又道:“府尹與延州謝將軍率軍平定了叛軍之亂。如今京城被勤王會盟掌控,府尹已在帶兵回蜀的路上了?!?/br> 眾人略感吃驚。叛軍之亂是被朱府尹和謝無疾平定的?這……謝無疾平亂不奇怪,府尹莫不是跟著蹭了個功勞吧?他們平定了京城,卻將京城交給勤王會盟……想來是因為山高路遠,缺少后勤,所以不得不忍痛放棄,著實有些可惜…… 徐瑜再道:“中原混亂,民生困苦。府尹回程之時,京中數萬百姓仰慕府尹仁義愛民,自愿跟隨府尹回蜀?!?/br> 堂上眾人全部呆滯了。片刻,堂上沸騰起來! 所以那數萬百姓竟是這么來的?!朱瑙在中原一共才待了多少天???竟然能讓數萬百姓對他心悅誠服,背井離鄉也要追隨他,要知道那可是京城??! 也有比較清醒的人,稍微想想便猜到:朱瑙自是極厲害的,可能夠讓那么多百姓心甘情愿跟著他走,重點并不在于他有多么仁義,而是中原已經亂成了什么樣,而中原的那些官府又得有多糟糕…… 得知自家府尹受到百姓愛戴,眾官員自然是高興的。但稍微冷靜一下,官員們便又為了朱瑙從中原帶幾萬百姓回蜀這個決定擔憂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