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節
薛道清撇撇嘴,等尷尬勁兒緩過去了,就趕緊朝著朱瑙離開的方向追去。 ===== 沒多久,成都府的官員們制定出了新的政令,而這幾項惠政也很快就傳到了各州各縣。 …… 傍晚,鄭大腳剛從地里勞作完回到村子,忽聽村口響起敲鑼聲。這是有消息要向大家頒布的信號,鄭大腳忙回家放下農具,趕往村口。 很快,村口就聚滿了人。 一名官吏站在人群中間,高聲宣布道:“成都府頒布新政!眼下大亂初定,朱府尹愛民心切,為減民負,促進農桑,去年已削減雜稅、降低田賦。從明年起,又有新的惠政!官府將對農戶另行補貼。每戶每擁地一畝,官府將每年貼糧五斗,或錢百文……” 農戶大都沒讀過書,也不識數。等官吏把各項新政全念完,大多人都是稀里糊涂的,根本算不明白賬。但每個人都明白:這是一樁大好事! 于是百姓們瞬間就炸了鍋,圍著官吏問個不停。 “官府這是白給咱們送糧送錢?” “天底下哪有這樣的好事???” “以后問官府借糧,真的只收三分利了?以前可要五分呢!” 也有人稍微明白點。說是官府送錢糧給百姓,因為跟地綁在一塊兒了,其實也是官府先收了稅,再退還一部分給大家。于是就有人問道:“官府咋不直接給咱減稅呢?先收錢再發錢,這不折騰么?” 這個問題官吏沒回答,提問的百姓也想不明白其中深意。但總歸是樁好事,明白不明白的,大家總不會有意見。 很快,更多算不清賬的人還是追著官吏問起自己的狀況來。 “我家有二畝三分地,以后官府每年能給我貼補多少糧食和錢???” “我有三畝五分地,家里八口人,我家每天冬天都不夠吃。我這點地,能管官府貸多少錢糧?” “我我我,先幫我算算我的!” “明明是我先來的……” …… 直到天都黑了,村口還圍了好些人。鄭大腳從人群里鉆出來,灰溜溜地回家去了。 一回到家,他家里的老母親就問道:“我方才聽張家說,官府又出新政了?是什么新政?不會是去年才減了稅,今年又要加吧?” 鄭大腳忙道:“沒有沒有,不是加稅,是惠政?!闭f完之后又愁眉苦臉地嘆了口氣。 鄭老娘不解道:“惠政?那你嘆什么氣?” 鄭大腳道:“官府給大家送錢送糧食,以后管官府貸錢,利息也從五分減成三分了?!?/br> “什么?!”鄭老娘頓時激動了,“還有這樣的好事?那朱府尹可真是千載難逢的好官!” 鄭家不富裕,就那幾塊薄田,收成好的年份也還過得去,可收成不好的年份就得向官府借糧度日了。從前冬天管官府借兩斗米,到了夏天就得還三斗,還的時候別提多心疼了??刹唤枰膊恍?,人總得吃飯?,F在這利錢一減,那可真是天大的好事! 鄭大腳卻苦著臉道:“可這些好事都和家里的田有關系。春天良田的時候,我跟那個丈量土地的官吏攀了親戚,塞了幾文錢,讓我給我把地量小了。我不用交田稅,可這惠政也享不了了!” 鄭老娘愣?。骸笆裁??!” 其實鄭家田不多,真要交田稅也沒多少。只是鄭大腳貪小便宜,能賴一文也比賴不掉好。其實他要真沒有田,是個租田度日的佃戶,官府還另有貼補政策??伤@樣一弄,反倒是什么好處都沒撈著,仔細一算,竟還虧了。 鄭老娘急道:“你去找官府,就說先前量田的時候量錯了,讓他們重新來量。要不然別家都撈著好了,唯獨咱家什么也沒有,這不是吃了大虧!” 鄭大腳也動過這念頭,可要真去找官府,還不把他收買官吏的事兒也給抖落出來了么?這可是要被治罪的??! 鄭大腳沒這膽量,又舍不得吃虧,只能郁悶去了。 …… 待新的政令傳遍鄉間,每家每戶都已弄明白新政是怎么回事后,官吏又一次來到各鄉各村,宣布新的消息。 敲鑼聲響過幾遍,老百姓們齊聚村口,官吏這才開口。 “上月連日大雨,城內漫水,官庫被淹,本州戶籍冊浸水損毀。成都府下令,今年秋收之后,請各戶人家向村長匯報自家人口、田地情況,村長匯集全村丁田數量,上交官府。等到明年春季,官府會再次派人前來清查人口、丈量田地。屆時官府將比對各家匯報與官吏清查兩項數字,重造戶籍?!?/br> “什么?!” 百姓立刻又炸開了。 “戶籍冊被毀了??” “那些管官庫的官吏怎么回事?怎么就能讓戶籍冊都被淹了?” “還得自己上報???可真麻煩……” 一時間,有人歡喜有人憂。那些老老實實沒徇私舞弊的老百姓聽說戶籍又要重造,心里自然覺得麻煩。不過抱怨兩句也就算了。而鄭大腳之流則是歡天喜地。 這叫什么?這叫天上掉餡餅??!他原本因為瞞報了田地沒法享受新政之惠,心里別提多懊惱了?,F在戶籍冊再造,他也不用再害怕被出查舞弊了。新冊造完,他就能享受官府的貼補,真是再好也沒有了! 鄭大龍趕緊屁顛屁顛回家匯報好消息去了。 …… 另一頭。 錢家的兒子聽完官吏宣布的事兒,也趕回家找老爹匯報。 錢當家聽說之后,滿臉詫異:“戶籍冊被水雨浸了,又要重造?” 錢家比鄭家富裕很多,錢家人多少讀過點書,沒有鄭大腳那么好哄騙。錢當家略一思索,就猜到是怎么回事了。 他斷然道:“不可能的。戶籍冊每縣留檔一份,各州留檔一份,成都府還要匯總收存,難道這三處都被水淹了?一定是成都府發現了各地官民勾結,清丈造假,但造假人數太多,又不能一網打盡,所以才想了這么一個由頭,重新造冊?!?/br> 兒子問道:“爹,那我們該怎么辦?” 錢當家糾結地咬了咬嘴唇。 其實當他前幾日聽說新政的時候,心里也有點后悔。他倒是不在乎官府另外貼補的錢糧,也無需向官府借用耕牛和農具。但能夠向官府低息借貸,卻著實令他心動了。 錢家當然不缺錢,更不需要借錢度日。但是朱瑙上任之后,非常鼓勵經商。需知蜀中田地富饒,一人種田就能養活幾口人。因此經過官府的鼓勵后,的確有大量人投身工商之中。各地也都大開工坊。而且此番朱瑙關中一行,又給蜀商帶來了許多商機,使更多富戶愿意從事經營。 這商業一旦昌盛,自然需要大量錢糧進行周轉。錢家自己倒是不經商,可同鄉里商人不少,經常各處籌錢。錢家也會把錢借給他們,賺取利潤。 以往官府借貸是五成利,民間借貸也近于此數??涩F在官府降到了三成利,錢家憑自家田地可貸到不少錢,把這筆錢借出去,一倒手就能賺一兩成的利差。就算扣去要補繳的田稅,也還有的賺呢。 但錢當家也有擔心。跟鄭大腳一樣,他擔心的是舞弊被查出來,不光賺錢的事兒不用想了,還要被治罪。而且他比鄭大腳見識多,也更能吃透官府背后的用意:惠政只是暫時的,可戶籍冊卻是長久的?;菡苍S過幾年就取消了,田稅那可是要一直交下去的。 現在官府說戶籍冊被毀了,倒是打消了他的第一項疑慮:戶籍冊被毀是假,官府表態不再追究之前舞弊才是真。 至于第二項疑慮呢? 錢當家糾結半天,最后咬咬牙,道:“算了,咱家有多少田,照實報吧?!?/br> 兒子不解道:“爹?” 錢當家解釋道:“官府又是頒布惠政,又是重新造冊。還讓百姓自己申報一次,官府再查一次,這是鐵了心要把人口田地清查明白。朱府尹做事恩威并濟,恩先來了,威也不遠了。若再查出有問題,只怕以后就要嚴懲不貸了。咱們還是別去觸那霉頭?!?/br> 說到底,如今再去欺瞞官府,所得利益太小,所冒風險太大,聰明人不該去冒那風險。 兒子也知父親一向智慧,忙道:“好,那就照爹說得辦!” 第132章 瞧在他對我如此青睞的份上,不與他計較了。 秋收之后,各鄉各村就開始了百姓主動上報戶籍的工事。 大多百姓都為此歡天喜地。從明年起,他們就可享受惠政,從此負擔愈發減輕,日子可不就能過得更好了? 各州百姓提起推行惠政的朱府尹,更是無比交口稱贊。要知道前頭才有一個荒yin無道的袁基錄,朱府尹這一上任,對蜀中百姓而言簡直無異于天降甘霖! 老百姓是高興了,可也有人不痛快起來——就是所有在清丈造冊時參與了舞弊的官吏們。 而譚戊正是其中之一。 要知道作為一個小吏,譚戊的出身并不好,俸祿也沒有多少,可自打他當了公差,家里一天比一天富裕,年年買新地,如今都已比得上一戶小富之家了。 能如此快速地富起來,正是因為他“藝高人膽大”。沒有他不敢收的賄賂,沒有他不敢舞的弊。光是丈量一次土地所收的好處,就足夠他又給家里置辦了三畝新田。 于是這天譚戊回到家里,只見他父親正坐在前堂焦急地來回踱步。 譚父一見譚戊,忙三步并兩步上前,問道:“兒啊,聽說官府要重造戶籍冊了?” 譚戊道:“是啊,爹你也聽說了?” 譚父急道:“這么大事兒,怎么能不聽說?官府為啥要重造戶籍冊?是不是知道你們徇私舞弊的事兒了?你收了人這么多錢,萬一被抓了,得坐幾年牢???” 譚戊反倒還沒他爹擔心。他膽子要是不大,也就不敢那么干事了。 他胸有成竹道:“不會的。爹,舞弊的人那么多,官府哪兒管的過來???” 譚父還是很害怕:“你最近還是老實點吧,別再干那些事了。萬一官府真追究起來,這可是要倒大霉的??!” 譚戊卻大大咧咧地擺手:“爹,法不責眾這詞你聽過沒?先不說官府有沒有那本事把我干的事兒查出來,就算真查出來了,他們想不想管,敢不敢管還不好說呢!這么多老百姓參與舞弊,光我一個人就收了幾十戶的錢,這要是嚴查,把所有人全抓起來,還不得天下大亂???” 又道:“依我看,那位新上任的朱府尹根本就是個軟柿子。要不然他為啥要說戶籍冊讓水淹了?三府的官庫還能一起讓水淹了?簡直唬傻子呢!他這擺明就是害怕,怕查的太嚴,他自己的官位都保不住。所以他也只能給老百姓送錢了?!?/br> 譚父瞪著眼道:“你咋能這么篤定?說到底,你干的就是缺德事。我早就叮囑你別這么干了,你就是不聽!這萬一要是出了事……” 譚戊聽不下去他爹的嘮叨,不耐煩道:“行了,別說了!你要是不樂意,我掙的錢你別花,我弄來的糧食你別吃!你兒子現在可比你有能耐多了,少在那兒教訓我!” 譚父目瞪口呆。 譚戊懶得再跟父親多廢話,一甩手,直接板著臉回屋去了。 ===== 成都府。 朱瑙坐在屋里批閱公文,薛道清在他隔間的小屋里翻閱公文。 跟謝無疾一樣,朱瑙亦沒有功夫去親自教導薛道清,但他也遵守約定,于是他就讓人拿一些公文給薛道清看,讓薛道清自己去領會。若薛道清有什么疑問來找他,他也會給他指點一二。 兩人正忙著,忽有官吏前來通報。 “府尹?!惫倮舻?,“黔州百姓自造的戶籍冊也送到了,眼下各州已全部收齊?!?/br> 薛道清在隔間聽到戶籍冊三字,不由得撇了撇嘴,又豎起耳朵聽。 關于朱瑙對重造戶籍的做法,他心里一直是有非議的。他承認朱瑙的做法比建立嚴刑峻法會更有效,但他也覺得朱瑙的做法太過溫和了,溫和到讓人覺得軟弱的程度。 這么多人徇私舞弊,就因為一句“法不責眾”,就真的不責了?說到底,還不是怕事么! 卻聽朱瑙不緊不慢道:“收齊了就開始查吧。讓度支部的官員去核算對比,按舞弊的嚴重程度給各州排個序。排好了就報給徐少尹,讓他依次派人去各州糾察,把那些徇私舞弊的官吏都治一治吧?!?/br> 薛道清一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