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節
他甚至覺得自己能穩坐儲君之位不是因為自己有多出色,一方面他是中宮皇后所出,另一方面其他兄弟也沒有特別優秀。 他那些兄弟,有些野心太大能力不足,有些能力可以但卻沉不住氣,還有怯懦畏縮任性荒唐的,相比而言,太子從小接受儲君教育,不說各方面頂尖,至少都看得過去,沒明顯的短處。他在于其他皇子的競爭中也沒落在后頭,輪到他表現的時候發揮都還穩定。 …… 他是這么想的,情況差不多就是這樣。 皇上其實特別遺憾沒生出天賦卓絕的兒子來,他對太子評價比較中庸,太子是那種沒什么不好也說不上哪里好的。比起其他那些要穩當一些,心性還成,德行不錯,學識也有,做人做事都比較穩當,他缺在野心不夠,做事偏向于保守,不敢指望他以后開疆拓土,守成估摸還行。 皇上沒讓太子沾染這次的事,就是等著他到御前來問。 正好給他上一課。 在謝士洲的助攻之下,太子去問了,皇上難得留那么多時間給太子,他們父子兩個說了整個下午的話,說完離開的時候太子腦海里還回響著那些。 皇上說他善于聽取仆下的意見,這是仁君的特質,但是要想守住萬里江山光靠仁愛不夠。 為君者,一點兒也不聽下面人說的,那是剛愎自用,肯定不行。另一方面聽得太多,也不見得是好事,那樣顯得皇帝軟弱,隨便誰說幾句話都能動搖君心。 從昭告百姓近親結合不好到后來的農業改革,都是需要大魄力大決心才能做成的事。 交給燕王,哪怕困難重重他也能把事情辦了。 交給太子,即便最后也能辦了,中間要磨蹭多久? 都知道太子仁善,下面的官員就會排著隊來諫言,你說這我說那。等到把他們的意見統一起來,在推廣下去又是麻煩,底下人看你手段溫和便會陽奉陰違,結果是朝廷使了大力氣,結果收效甚微。 要是其他事,皇帝樂得交給太子,讓他吃點苦頭也好,權當磨礪。 農業乃是立國之本,馬虎不得。 今年能解決的問題,皇上不會想拖到明年去。 太子一直覺得,謹慎是他的優點,這么多年他屹立不倒靠的就是這個?;噬蠀s說為君者要有大決心大魄力,在一些關鍵問題上,哪怕底下反對的聲音再響,該辦的還是得辦。 確實,有些規矩是祖上傳下來的,但不代表祖上傳下來就是對的,也可能以前的皇帝被迫向臣下做了妥協,時間一長就變成頑疾。 既然是頑疾,遲早要除,不除害的還是自己。 皇上讓太子以后多獨立思考,不要總是依靠皇后或者府上幕僚,長此以往,他怕朝堂被人把持江山被人盜竊。 …… 當天晚上太子在書房靜坐半夜,伺候的奴才勸了又勸,他沒去睡,他不想睡。 以前只聽到大臣們夸他仁善,說太子有大風范,配得上儲君之位。這是第一次有人說他耳根子軟,這話說破之前,太子沒覺得謹慎會是問題,這一晚他想了又想,覺得父皇說的興許也沒錯。 他確實,每次有個什么事,就愛找人商議。 父皇就不那樣,拿禁止近親結合來說,也是他拿定主意之后召大臣商議如何推行,甚至他找來那些大臣都不是為了聽他們的意見,只是想看看消息放出去以后底下會如何反彈,再針對他們反對的聲音調整自己的策略,結果就是堵得底下人無話可說。 必須得承認,這個事若交給他辦,現在恐怕還沒推行,可能還在商議表決的階段。 太子總是擔心反對的聲音太大,怕招來各方不滿。這一點大概是從皇后身上學來,謹慎和仁愛是皇后身上兩大特質,比起一言不合喊打喊殺的男人們,她作為女人心更細也更軟,善于傾聽,習慣協調各方…… 太子也不是在埋怨,他走到今天地位從沒有動搖過,在這方面母后居功至偉。 可能父皇想得更遠。 他們想的還是怎么順順利利的坐上皇位,父皇想的是他坐上皇位之后如何。 本來想著父皇這陣子搞了許多動作,都沒經過他,這使得太子心中不安,他才會跟謝士洲打聽,才會到御前問話。 聊了半天還是沒鬧明白到底怎么回事,他也顧不上那頭,眼下最棘手的還是父皇指出來這些問題。 果然之前的預感沒錯。 對他,父皇并不是那么滿意。 后來再見著謝士洲,太子還沖他道了聲謝,謝士洲走出去老遠也沒明白他在謝什么。 又一想算了,總歸是在不經意間幫到太子。 太子啊,遲早要繼承皇位的,跟他搞好關系也不賴嘛。 除了京郊農業試驗基地那邊,這段時間燕王府沒有大動靜,杰哥兒讀他的書,明姝一方面認字練字,除此之外也跟宮里來的嬤嬤學了一些其他東西。錢玉嫃把教人的活卸下來,將更多心思用在打理王府。前幾年府上主要是兩位側妃在管,那是考慮到錢玉嫃人年輕對京里很多習慣和規矩不熟。 現在不一樣了,她在京里生活了六年多,該知道的全知道了,該認得的也都認得。 之前有一雙兒女分她的心,現在兩個都懂事很多,是時候從側妃手里接過重擔。 兩位側妃多少有些留戀,還是爽快交了出來,在錢玉嫃接手之初還幫她很多。這么多年的相處互相也知道對方是什么人了,錢玉嫃那性子,對比其他有些內宅婦人算強勢的,但只要你不招她,她還是挺好相處。 在她拿下燕王府的掌家權后,喬氏才意識到女兒都已經二十四,她看起來還是年輕,還是漂亮,卻不再是當初那個天真爛漫的小姑娘。 她如今管著偌大的王府,做的是賢內助的事。 喬氏為她高興,同時問道,杰哥兒都三歲多了,怎么肚子還沒動靜? 錢玉嫃說剛生下他那一年多有心避著,后來倒是順其自然了,可能因為太忙……現在事多且雜沒懷上也好,左右已經兒女雙全,哪怕后面沒有她都知足。 “話不是那么說,我以前也覺得有你跟宗寶就夠了,后來你嫁了,宗寶也在外面求學,那幾年家里只得我跟你爹兩個,冷清得很?!?/br> “現在好了,只等爹上京城,咱們一家又能團聚?!?/br> 喬氏沒她那么樂觀,說到底跟女兒不能天天見,至于說兒子,晨起他要讀會兒書,用過早食就上翰林院去,忙完回來也就陪著吃頓飯,再說兩句,晚上他還要在書房待很久……人是天天都能見著,見面的時間也短得可憐,除了休沐日,平常一整個白天見不著人的。只能等兒媳婦進門來,后面給添幾個孫子孫女,那還有得等。 錢炳坤守著喬氏一個,沒納妾,想來是很好。 弊端也有,比起那些人丁興旺的大家族,錢家人是少了一些。 喬氏看燕王府也是,女婿沒個兄弟,以后頭上老人沒了,宅子就得空出來,她想著嫃嫃多生幾個熱鬧些,遇上事也有人商量。 錢玉嫃能說什么? 只能說看緣分啥時候來,有時你越著急越沒有,不去想他回頭沒準就有動靜了。 第116章 錢玉嫃有時候也琢磨生幾個好, 這年頭誰都盼著多子多福,偏自家情況特殊, 前頭兩個調子起得高, 搞得她這個當娘的人都很怕后面生出個普通的娃。 也不是不喜歡,是怕他拿自己跟哥哥jiejie相比, 比起來日子難過。 明姝就不說了,她越長大模樣越俏, 也是錢玉嫃不太領她出去,要不保準迷倒一大片。明姝現在五六歲,以后跟她適配的現在應該是七八或者八|九歲,這年紀的男孩兒懂挺多了。 明姝帶來的壓力主要還在模樣和她“天仙”這個來頭上。 時至今日, 太后他們對此還是深信不疑, 用她老人家的原話說, 要不是天仙兒長不到她這么好看。 相比明姝,杰哥兒才真正是許多人的噩夢。他被皇上蓋了戳,認定為農神轉世, 這點朝中大臣還不知道。刺激人的是杰哥兒妖孽般的學習能力, 最早教她認字的是錢玉嫃,不出一年錢玉嫃就感覺力不從心,燕王跟皇上商量過后給他選了個滿腹才華的先生, 先生姓陶,教了一段時間以后斷言燕王府的小少爺往后一定會有很大作為,他說沒見過這么通透的孩子。 教他比教一些七八歲的大孩子還要輕松,杰哥兒悟性實在很高, 要說有什么擔心的,只是他特別關心農業商業,愛聽風土人情故事,反而對儒學經文不是太感興趣。 聽得懂,記得住,理解得了,就是不愛好。 針對這點,陶先生跟謝士洲提過,結果沒能引起重視。他怕好苗子毀在自己手上,又去求見了王爺,本以為王爺會拿出個對策,誰知王爺也是聽之任之的態度。 讓他該怎么教還是怎么教,只要他跟得上,其他方面不必多管。 關心農事商事不挺好的? 通過科舉考試選□□的一直是理論家多實干派少。 對燕王來說,讀書的目的從來不在于讀書本身,那就是個輔助,你學得多了增長了智慧,知道該怎么做人做事,明白應當如何輔助皇上管理這個國家。他才不想看孫子學成個書呆,像現在就非常好。 哪怕維持現狀,杰哥兒的進度也十分駭人。 他三歲多,常用字全認熟了,能背幾十首詩詞,不光能背,也能說出作者是誰,哪朝哪代人,大概是怎么個生平……他倒是還沒開始提筆練字,是錢玉嫃說的,看兒子那雙手又小又軟,怕傷著他,讓先拿小棍兒比劃。 錢玉嫃一般不干預陶先生,但要是她覺得不好提出來,世子跟王爺也不會有任何異議。 王府上下早有那概念,只要世子妃堅持,那就聽她的,聽她的準不會錯。 陶先生二度妥協,并安慰自己正常來說三歲多練字的確早了一點,很多家的在這歲數甚至還沒開蒙。 因為天天要授課,陶先生是住在王府里的,他每十天能休息一天,到這天,他會出去會老友,關心一下別人的近況,也說說自己最新收的學生。 “我敢說燕王府這個是百年難得一見的天才人物,我以前教過不少人讀書,從沒遇過這么省心的。他才三歲多點,肚里的墨汁兒比多數人家六歲的還多。能認三千字,熟背好幾十篇詩詞,至于三百千,那就不說了?!?/br> “你說的要是實話,哪里才止正常六歲的程度?七八歲的也不過如此?!?/br> 幾個好友紛紛附和。 陶先生抿了口小酒,說:“我還能編出這些話來糊弄你們?世子妃真是生了個了不得的兒子,照這勢頭,他以后保準震驚世人?!?/br> 說到錢玉嫃,他們又想起明姝。 她連著兩胎都生得這么妙,也是個了不起的女人,娶著她,燕王府賺大發了。 “二胎生的這個兒子都三歲多,她是不是又該懷了?不知道三胎又有什么說法……” 由杰哥兒發散出來,談論這個的還不是一兩人,都在說她是不是又要懷了?三胎還能生出啥玩意兒? 秋天里,錢玉嫃接到靖安伯府的帖子,上那頭做客的時候聽人提到,都在說世子妃下一胎還要生出個了不起的人來,文曲星有了,武曲星也該排著隊來。 奉承話誰都愛聽,錢玉嫃聽了也笑,心說下胎啥時候來不知道,至于說生個什么,得聽聽太后她老人家怎么說。 她老人家才是開過光的嘴,杰哥兒就是讓她給盼來的。 這天她還見著盛飛瑤的夫家——魏國公府的人。 方家最近一年不怎么好,國公爺身體出了毛病,府上都怕他倒了。方中策房里也不安生,他抬那房貴妾本就扎了盛飛瑤的心,這個做妾的很快懷上,生出個兒,這跟踩了盛飛瑤的底線沒兩樣。 之前方中策只得方明喆一個兒子,盛飛瑤心里還稍微踏實些,現在這樣,誰知日后會不會生變數?眼下方家顧忌燕王,不敢做得太過,但燕王歲數比方中策大,往后肯定走在前頭,等他走了方家不當人怎么辦? 盛飛瑤現在意識到她以前辦了多少蠢事。 哪怕她是嫡出,接回來這兄弟是外室子,她遲早得依靠這兄弟。 鬧成這樣,靠肯定靠不上,就看當爹的哪天走。等爹走了,她苦日子才要起頭。 她現在沒能力做什么,只得把這些話掰碎了說給兒子,讓他知道這其中的利害關系,堤防小妾生的那個。 方明喆不小了,錢玉嫃他們上京城時人就四五歲,這都六年多,他十一。盛飛瑤覺得兒子大了,什么都該說給他聽聽,沒想到方明喆不想聽。 你讓他警惕,他說哪家都沒有妾室扶正一說,哪怕原配夫人折了,也是娶續弦進門,不明白他娘為啥眼皮子那么淺,非要跟個妾室過不去? 妾不能扶正,她別說生一個,生十個八個也奪不走府上爵位,朝廷有規矩的。 他們兄弟歲數相差太大,不是那種一路比著長大的,沒有競爭關系存在方明喆自然不會去厭惡他,也就是當他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