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節
有些人總有辦法將自己的私心包裝得冠冕堂皇。 聽聽這話,活像真是在為皇上考慮似的。 皇上不看他們,看向燕王。 燕王道:“沒發現也罷,既然發現這個情況,再難都得禁了。你們覺得表親結合好處多多,子嗣一個沒生好再生就是,卻不想想明知道這樣做不妥還那么做,等到生出天生殘疾天生病弱的孩子,這筆孽債有算誰的?因為這每年要死多少孩子?你們良心過得去?” 再者說,也不是誰都有資格和本錢納妾的。 比如說為數眾多的農戶,都是一夫一妻過一生,這種情況下表兄妹兩個結合了,生一胎兩胎都不好,這個家不得完蛋? 本來打的是親上加親的主意,到時候反目成仇也有可能,男女兩頭不得互相埋怨? 這事橫看豎看都是弊大于利,繼續放縱那是作孽,虧良心還可能結下因果。 燕王的口才是極好的,不多幾句就說得好些大臣面紅耳赤。 又有人建議:“臣以為,最好是將壞處廣而告之,由百姓自己選擇,朝廷不要明令禁止。咱們只要說到了,他們還像那么去做,好壞是自己選的?!?/br> “是啊,一開始興許有人不信邪,可只要周圍出現天生殘疾或者病弱的孩子,他們逐漸會相信,屆時不用明令禁止,也能杜絕這種行為?!?/br> …… 大臣們能混到這份上,頭也不是真的鐵。 皇上已經不高興了,燕王也說了那樣的話,這事基本沒得談,他們也只能盡量斡旋,給自己留點余地。 誰知道呢?皇上也跟燕王換了個眼色。他倆都明白很多事沒法一步到位,先使百姓明白近親結合的壞處也好,大力宣傳兩年,有一定基礎再考慮法令的事。 得說皇上挺惡劣的,明知道大臣們這么積極爭取是為自己,他還打了補丁說,朝廷官員要起到帶頭作用,以前的既往不咎,往后再要明知故犯壞皇上的事,必將嚴懲。 大臣們出宮的時候全在搖頭。 冒著惹怒皇上的風險搞了半天,結果等于白搞,是說不直接頒布法令,但朝廷官員明令禁止,這根直接禁了有啥差別??? 不得不說,現在這樣對皇上更有利了,眼看權貴家都不搞親上加親了,本來不信百姓也該相信,皇上的目的更容易達到,等以后在要提明令禁止也就不存在多少阻礙了。 幾位大臣恨得牙癢癢:“這事保準是燕王搞出來的,你們想想他這段時間做那些事?!?/br> “那肯定,皇上日理萬機,能去琢磨這些?” “燕王吃飽了撐的,搞這個對他有任何好處?” “是不是吃了秦家的苦?”當時五皇子還在燕王府的時候,燕王妃將自己娘家侄女許配給他,結果她們姑侄聯手把王府搞得烏煙瘴氣的。 “要真是這樣那我沒話說了……秦家女兒真有本事,死了那么久還在坑人?!?/br> 大臣們也不敢說太多,吐槽了幾句便各自散了,很快,朝廷開始在城門口之類的地方張貼告示,將近親結合的危害告知全國百姓,引來一片嘩然之聲。 這反應在皇上的預料之中,一開始他們肯定難以接受,只要有了這個概念,再結合現狀,很快百姓的想法就會改變,事情會有轉機。 比起民間,最難受的其實是太后、皇后、太子妃、諸位皇子妃的娘家人。 皇上都要求官員以身作則了,皇室更不消說。 以后誰還敢提出想娶表妹? 那是明知不敢為而為之!是拆皇上的臺!好日子不想過了? 可這種事,他們實在難以接受,就好像本來等太子登基,皇后娘家不得做些打算?現在誰也別打算了,表哥表妹都拉倒吧,幾代以內的血緣親屬不讓成親。 別說皇后娘家,漢陽郡主那胖兒子頭一個就要哭了。 他從小就有個夢想,沒錯,就是一直一直跟姝姝meimei在一起。 現在也只能在夢里想想。 都還沒搭上臺子,他就沒戲了。 第113章 漢陽郡主確實打過明姝的主意, 她那么積極將夫家侄女送去王府也是盼著日后能用得著??ぶ饔袃勺右慌? 前頭兩個歲數相差并不太大,跟明姝都可以配。 原先是可以, 皇上都說表哥表妹結合并不利好,還讓朝中官員做好表率, 這盤算看來是落空了。 遺憾多少會有一點, 但不算多。 漢陽郡主比盛飛瑤清醒一些, 她之前抱的希望就不太大,畢竟兄弟要繼承王府, 明姝就是郡主, 自家這兩個除非自身有天大能耐, 光看家世背景跟她并不相配。侯府跟親王府比起來本來就低,再往下傳兩代等于低到土里。 如此想來明令禁止了也好, 不用再抱著希望。 逸哥兒聽說這事鬧了,但他畢竟還小, 喜歡也很膚淺, 簡言之他不高興了可沒到要死要活的地步, 過兩天還是該干嘛干嘛去。跟他比起來,其他有些家的才是痛徹心扉,鬧絕食鬧著要上吊的都有。 有幾家正準備結親上親,皇上一下令,親事黃了。 還有對自家表哥表妹有覬覦的,這對他們來說也是晴天霹靂。 太后、皇后甚至諸位妃嬪娘家都有人遞牌子進宮,又是問, 又是求,都不管用?;噬夏昧酥饕?,太后和皇后都不是蠢人,自不會帶頭與之作對。再者說,大臣們不明白實情,太后跟皇后知道一些,會發現表親結合不好才不是搞農業中途意外發現得,那是寫到天書上的東西,真實性毋庸置疑。 太后她們也仔細回想過,那種情況生出來的孩子,格外健康的確實不是太多。 沒有太后皇后或者皇子站出來,底下哪怕有抗議之聲,很快也沉寂了。能夠站上朝堂的都沒有徹頭徹尾的傻瓜,看皇上的反應聽他說的話就該知道他這回下了很大決心,這事沒有轉圜,與其生出是非來惹皇上厭煩,不如坦然面對。 左右法令不是針對某一家,規矩之下,大家都一樣,非常公平。 這東西對別家多少都有影響,對錢玉嫃沒有,她夫家跟娘家差距太大不好撮合,至于兩位郡主膝下的,別說她是否瞧得起,王爺跟太后都不愿意。之前威遠侯府的胖小子總鬧著要跟明姝玩,太后就念叨過,講他配不上天上仙女,最好別打那主意。 外面一團亂的時候,燕王府里還是清清靜靜的,錢玉嫃照樣把多數的精力放在相公以及一雙兒女身上,少數用來應酬交際。 錢宗寶進翰林院有一年了,這一年里,喬氏為他向靖安伯府提親并且下了聘,現在只差擇吉日接新媳婦進門。按說最近就有日子,一來錢家宅院還沒布置妥當,二來錢老爺還沒進京。他說順利的話今年能來,但要把生意交給大哥也不簡單,錢炳和本來也是生意人,做的畢竟不是茶葉買賣,錢炳坤不能把什么都丟給他直接走人,總得一樣樣辦好交接,還得守著看沒問題才能走人,而這需要時間。 因為這兩方面的顧慮,哪怕男女雙方都不小了,他們還是決定把婚期往后延一年,明年房子有了老爺也上京城來了,屆時保證將喜事辦得風風光光。 能早的話,靖安伯府當然希望早嫁女。 但錢家將苦衷擺出來了,道理講得頭頭是道不答應顯得很不近人情,左右人家也不是要悔婚,只不過想等一等。 前面多的時間都等過來了,也不差這一年半載的。 靖安伯府的越發覺得錢宗寶他值得,這人有學問不說,還通曉人情世故,親事定了以后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去伯府拜望,見著岳父岳母禮數十分周到,周到的同時又不顯得刻板,他善于聽別人講,說出來的話又非常悅耳,從來不會戳人短處……這就是出身帶給他的影響,錢家是生意人,生意人最講究一個和氣,經常是哪怕心里不高興了還要全個臉面,錢宗寶還沒修煉到爐火純青,不過他要想討人歡心的話,還沒有失敗的時候。 錢玉嫃剛上京城那會兒,很容易就把太后皇后他們籠絡過來。 作為她兄弟,錢宗寶也是一樣。過去拜訪了一兩次,他就輕松拿下岳父岳母,女方家中長輩對他評價很高,提起來都贊不絕口。 說錢宗寶太適合官場,只要有機會給他,一定能冒出頭。 又說機會……他跟燕王府這么親近,能缺了表現自己的機會?在翰林院一年時間,錢宗寶得到一眾老翰林的褒獎,都說他踏實勤勉為人謙遜,人又特別聰明,什么事只要教他一回,你就完全可以放心,遇上類似的事他都能舉一反三,學得快,做得好,短短一年探花郎在聲望方面已經超過狀元榜眼,別說皇上王爺這些,老翰林都更看好錢宗寶,覺得他身上有能爬上去的特質。 有實力,受得了批評,聽得進建議,人一點兒也不呆板迂腐,對于分內之事他很積極,又不是那種會擅自打聽或干預別人的人,除非你有需要拜托到他,平常他不會多管閑事,余出來的時間都在學習。 是感覺不夠熱心,跟官場就是莫名契合。 大家反而不喜歡自己的事情做不好就愛指點別人的,閑事管太寬也容易被解讀成愛功勞愛表現…… 他同屆的狀元郎進了翰林院沒立刻沉淀下來還在為自己中狀元暗喜,就因為這,被老翰林們下了批語說輝煌已過好景不長。 現在錢宗寶只等一個機會就能往上頭竄了,狀元郎跟翰林院里很多人都沒磨合好,甭管是對人或者對事,都還比較陌生。 這一年,他有半年都忙著得意去了,平常有空就跟友人吃茶吃酒,或者就在評價指點家族中的堂兄弟們,他總愛說你這樣不行,你學習方法不對,你像我這樣,像我這樣才能中狀元…… 有些話說一兩次還成,說多了難免招人厭煩,他自家人聽到這樣的說教都忍不住想翻白眼。中了狀元是天大榮耀,可都過去那么長時間了,反復吹噓實在很煩。 尤其他說教的對象很多還是平輩,堂弟表弟之類。 兄弟之間這么擺架子,能不招厭? …… 總之,錢宗寶也踏踏實實待在翰林院里,沒受這次風波影響。錢家親戚里面,受刺激大一點的也就是錢二姑,如果她還算親戚的話。 錢二姑本來沒想到那一方面,看到衙門貼出來的告示得知表兄妹結合不好,才想到當年明明可以撮合錢玉嫃跟自家兒子。 現在誰都知道錢玉嫃氣運強,她要是進了唐家門,唐家能破? 你說她比唐旭大,是表姐來著。 那有什么? 再說她也沒大多少。 她嫁給謝士洲,成親沒半年謝士洲就飛黃騰達了,現在他們榮華富貴的好不讓人羨慕。她要是嫁給旭哥兒多好呢,錢二姑也不在乎表哥表妹結合那點缺陷,生一個不好再生就是,她能興家才是錢二姑看重的。 都是生女兒,喬氏生一個帶旺了全家,親戚都跟著她發達了。 再看看她,拼死生下來的,卻是個實打實的賠錢貨,從小把她當寶貝養大,就沒想過回報家里,給人做妾做不好,鬧出丑事以后還敢偷了錢跑出去…… 唐瑤跑了有兩三年,錢二姑想起來還是氣,氣不過就要罵她。 不該生她,真不該生! 唐家落得這個下場,多半就是因為她??! 她還不高興,還嫌家里對她不起,也不想想自己辦哪些事對得起誰? 錢二姑也就是隨便想想,比起錢玉嫃,讓她恨得咬牙切齒的是親閨女唐瑤才是。跟她相比,有一家反應更大,就是謝夫人娘家那頭,葉家表妹都拖成了老姑娘,親事還沒說成,她自己心里還存著最后一點念想,盼著姑媽看她不容易給她想想辦法。 沒等她感動謝夫人,衙門就說表兄妹成親不好,容易生出天生不足的孩子。 葉表妹聽說以后哭得肝腸寸斷,接著人就病了,半夜起燒,燒得人事不知。 家里人說好話哄她,講衙門雖然說那樣不好,也沒明令禁止。還道親上加親明明就是大喜事,別說本朝,以前那些朝代都愛這樣,哪能說禁就禁了? 葉表妹勉強被哄住,喝了藥,情況才好轉一些,又有新的說法傳來。 說你要是不怕生出殘疾兒,堅持要結親上親可以?,F在的規矩是百姓可以,朝廷官員不行,他們須得積極響應上面的政策,做好帶頭示范。規矩下來之后,誰要敢頂風作案,上面有懲罰措施。 因著離京城太遠,他們都不知道這事兒是皇上跟王爺合計過后搞出來的。 哪怕不知道,葉家人也清楚他們完蛋了。 官員們都不準結親上親,皇室能結? 當然不能! 生出娘胎帶病的孩子對皇家是恥辱,親王府沒那么嚴重,可燕王作為當今皇上的親弟弟,不得以身作則? 這下葉家上下都顧不得安慰他家的老姑娘,都關上門罵朝廷正事不做只知道搞這些有的沒,這不是害人嗎? 別管他們心里有多不滿,政策已經下來了,沒得更改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