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節
陸秋歌安慰道:“不會的,悠悠不認誰也不會不認你的?!?/br> “我肯定也聽不到她第一聲喊阿爹了。頌哥兒說不定也會和我生疏了?!睂幊幾灶欁缘恼f著。 “秋歌,要不我辭官吧,然后開一家小私塾,清閑自在的。不過陛下現在肯定不會放我走,他還指望著我的兌票府給他籌軍費呢……” 說著說著,寧硯就睡了過去。一天緊張的忙碌下來,他是真的累了。 陸秋歌在黑夜中清醒了許久,房間中,一聲輕微的嘆息聲若有若無的響起,而后歸于平靜。 屋漏偏蓬連夜雨,這兩天的京師注定不太平。昨夜的一場傾盆大雨,雖然沒有澇災發生,但卻發生了一件更嚴重的事情。 在建的皇陵出現了坍塌——一塊滾落的大石堵住了皇陵的入口處。 蕭氏皇族的皇陵在郊縣光化縣龍啟山,一帝一山,從底部掏空山體,內修帝陵。昨夜因雨坍塌的是蕭旻在建的陵寢。 雖然巨石已經被很快處理移開,但天變一說開始甚囂塵上。 第62章 紫宸殿外, 以次輔申泰、御史大夫唐友卓為首的官員紛紛跪在殿外, 高呼著“天變”、“廢止新法”之類的話。 但無論他們怎么喊, 紫宸殿的大門始終禁閉著,蕭旻從始至終都不曾給過他們回應。 在離這里不遠的白玉石柱之后, 章嚴維面無表情的看著那一群人。半晌后,臉色開始漫上了潮紅之色,直到一口血吐了出來, 潮紅迅速退去,臉色煞白一片。 跟在他身后的夏敬連忙扶住了章嚴維往后倒的身體,眼中盡是驚慌之色。 “閣老!閣老!您這是怎么了??!” “天變……天變……好一個天變!”顫聲說完這一句, 章嚴維就昏了過去?;ò椎暮毶险慈镜狞c滴鮮血觸目驚心。 夏敬惶恐的大喊了起來:“快來人!來人??!閣老吐血昏倒了!” 聽到夏敬的聲音, 跪著的一眾官員紛紛看了過來,其中有幾個人也跟著夏敬喊了起來。 數聲腳步聲傳來, 紫宸殿被打開, 一身蟠龍繡白袍的蕭旻匆忙走出,看到倒在地上的章嚴維后,咬牙道: “快去傳御醫!” 說完, 蕭旻冷視那一眾官員,沉聲說到:“章世安乃朕之左膀右臂,朝廷肱骨,他若有事, 朕絕不輕饒你們!” 剛才還喊得義憤填膺, 慷慨激昂的人這下都萎靡了下來。還有些就是不怕死的人還想說, 被自己身邊的人給牢牢的按住了。 “還呆在這里干什么, 都給朕滾回去!” 有了章嚴維吐血昏迷的這事,蕭旻也找到了可以大發雷霆的突破口,直接就將這幫人趕了回去。 “將章卿抬到紫宸殿去?!?/br> 蕭旻對章嚴維不止有器重,還有敬重。如他說的,章嚴維就是他的左膀右臂,章嚴維出事,他的憂心也不少。 沒多久御醫就來了,給章嚴維看過之后稟告道:“陛下,章閣老是怒急攻心,再加上常年累月的勞累,心脈虛弱,怒沖之下吐血。 臣開一劑蓮心散,用酒調服,連用七天就可以停藥。閣老畢竟年歲已長,保持心平氣和才是長壽之道,切記憂思怒急,勞心勞力?!?/br> 蕭旻聽后點了點頭,對御醫道:“這幾天你也不用在宮里當值了,去章卿府里待著,照料好他的身子再回太醫院?!?/br> “臣遵旨?!?/br> 夏敬代章嚴維叩拜?!爸x陛下隆恩?!?/br> ** 戶部官署,又忙了大半天,寧硯才終于輔助康尤毅將賑災所需的錢糧都準備好。不到兩天的時間就能準備好一切,還多虧了這幾年變法與田賦司的功勞。 換作變法之前的大涼,不是說不能做到,但需要的時間就要大大增加。而救災如救火,時間每拖延一段時間,潼川府不知道就要死多少人。 就在寧硯以為可以松一口氣了的時候,又有人來報章嚴維被氣的吐血昏迷的事情,寧硯的一顆心一下就吊了起來。 首輔病重,按理說其他官員都要上門探病的。所以康尤毅直接就和寧硯一同出了官署后,直往玄武街而去。 等他們到章府時,已經來了很多同為探病的人。由章嚴維的長子章鐘丘在正堂招待著。寧硯沒和他們一起,和康尤毅說了一聲后,徑自往章嚴維的臥房走去。 章府里的人都知道寧硯,也沒人攔著,放任讓寧硯進了房間。房間中,章嚴維躺在床上,看樣子還沒醒。章鐘凌在一旁和御醫小聲的交談著。 “世叔,章公怎么樣?”寧硯走上去問道。 “怒急攻心,修養一段時間就好了?!闭络娏杌氐??!澳忝魈炀鸵霭l去潼川賑災了,這里有我和大哥在就行,你盡快回去收拾去。 賑災之事非同小可,一旦有什么差池你難辭其咎。你就跟著夏次輔,凡事三思而后行。京城這邊的事你不用擔心,只要陛下那里不松口,新法就不會有事?!?/br> 寧硯點頭?!拔沂〉牡?。我去看一眼章公我再走?!?/br> 章鐘凌應允后,寧硯走到床邊看了幾眼然后又給章嚴維掖了掖被子才轉身離開。 他理解章嚴維的怒,這怒與其說是怒,不如說是哀。太初元年開始變法,太初二年被迫中止。太初五年章嚴維被起復,變法繼續。 如今是太初十一年,變法已經進行了七年有余。章嚴維為變法殫精竭慮,為國為民耗盡心神,頂著巨大的壓力,一人撐起了整個新黨。 數年來,大涼各方面都在向好,比之當今初登基之時的局面好上了不知道多少?,F在就等著國庫豐溢之后,整軍北上東進,蕩平匈奴,驅逐倭寇,重現大涼一個朗朗乾坤。 可以說,他這一頭白發,一大半都是因為新法白的。 但到今天他驀地發現,還是有這么多人看不到變法的好,看不到的他的努力。幾場災害,一塊巨石,就將矛頭直指新法,張口天變,閉口廢法。 章嚴維怎能不氣、不怒、不悲、不哀、不憤!甚至都可以用上“委屈”一詞。 但現在新法已經不是這些人想廢就廢得了。一來蕭旻支持變法的決心異常堅決,他也正當壯年,比起太初二年,恩威更盛,就像章鐘凌說的,只要蕭旻不松口,新法就不可能廢。 二來,七年多的考察法幾乎將吏治整個整頓了一遍?,F在能就在朝堂上的,多是有真才實學的實干派,而這些人又多是變法的忠實支持者。 三來,變法又很多地方是施恩惠于普通百姓的。國以民為本,有民心的基礎在,舊黨想將事情鬧大都鬧不大。理不站在他們那邊,所以也就能找找天變這樣的理由了。 再等上幾年,等老一輩的人開始退出歷史,這些人走到朝廷的各個重要職位,那時新法肯定就能大大鞏固。即使那時章嚴維不在了,也不會再出現人亡政息的情況。 就讓章嚴維發泄這一次也好,這氣恐怕已經郁結于心許多年了,也許反倒對他的身體好。 而且他這一吐血,那些嚷嚷著廢止新法的人也能消停上一段時間了。他們也怕章嚴維真的被他們氣出個好歹來。 這一緩和,等潼川賑災結束,一些留言也就該消失了。最好還能帶回兩把萬民傘什么的,就能徹底堵上舊黨的嘴了。 現在他只求章嚴維能放開心,好好的養好身體。這是他作為晚輩最衷心的祝福。 這么來回一折騰,等寧硯回家的時候天色已經開始暗了下來。明天一早他又要跟著賑災的隊伍出發,等回來也不知道是幾個月后了。 知道就要離別,白淑蘭和陸秋歌兩人合手做了一大桌子的菜。本來還沒開始傷感的寧硯在吃飯的時候就覺得鼻子酸酸的。 多情自古傷離別,誰也沒辦法避免。 怕小寧頌知道寧硯要離開傷心,夫妻兩人都瞞著沒有告訴他。吃完飯后,寧硯陪著一無所知的小寧頌玩了好一會兒,然后把他哄睡著才回自己的房間。 陸秋歌正在給他收拾整理東西。小寧悠被放在床上,解開了襁褓,正不亦樂乎的揮胳膊蹬小腿兒的。 寧硯走過去抱起,一邊放在懷里逗弄著,一邊看著陸秋歌忙來忙去的身影。 陸秋歌一邊整理著衣服,一邊交待道:“我聽人說潼川府那邊多雨,你記得出門就把傘帶上。那里不是家里,沒人去給你送傘的?!?/br> “有柴浪在呢。他會幫我記著的?!?/br> “我記得以前老爺在時說過,大災后一般都有疫病蔓延。你……你一定要小心?!?/br> 陸秋歌口中的“老爺”是寧硯的父親。寧遠平死的時候還早,陸秋歌嫁給寧硯后也沒有改口的人,所以還是一直用老爺稱呼著。 寧硯點頭?!拔乙欢ㄓ浿?,肯定完完整整的去,完完整整的回來?!?/br> “那邊的飯菜你要是吃不慣,就請一個會做京菜的廚子。賑災本來就辛苦,吃食一定不能落下了。你要是回來瘦了,悠悠也許就真的不認識你了?!?/br> 寧硯聽著,將臉湊到了小寧悠的面前,逗道:“女兒,你爹長這樣,你可要記好了,一定不能把你爹忘了?!?/br> 小寧悠沒用眼睛看,而是直接上手去撓了一把,然后咧開嘴笑了起來,寧硯笑呵呵的在她的臉上親了一口。 陸秋歌停下了手中的動作,靜靜的看著這一幕。 陸秋歌和寧硯兩人都不是多話的人,而且兩人很有默契,有時候不需要說話就能知道對方的意思。 但這天晚上兩人說了很多很多的話。事無巨細,陸秋歌都不厭其煩的交待著。她知道,寧硯處理大事起來得心應手,但在生活的小事上又粗枝大葉的。 平常有她和白淑蘭在,沒什么可擔心的。但這次她獨自去賑災,陸秋歌就有了太多不放心的地方。 寧硯也將每一句都認真的記下。雖然他其實不是一個馬虎的人,只是有了可以依賴的人后,就刻意放縱了自己。 一夜過后,陸秋歌天還沒亮就起來,先給寧硯做好了飯才叫他起床,幫著他穿衣洗漱。平常這些事寧硯都不讓陸秋歌來,但這次,他想在臨別前享受一下這即將闊別的溫馨。 收拾好一切后,白淑蘭和陸秋歌將寧硯送出了家門。臨上馬車前,寧硯用力的抱住了陸秋歌。 “我走了?!?/br> 第63章 寧硯一行人入蜀路線采用的是水陸交替。先從上元府南下金陵, 然后取水道走大江一路西上。 等到三峽之后, 再難逆流而上, 便重新取陸路入蜀,前往潼川府。這樣走花費的時間是最短的, 只需要一個多月就能到。 如果是回程的話,這個時間要縮短上數倍。從大江順流而下,暢通無阻, 逢汛期的時候,只需要幾天的時間就能從蜀地到金陵。 真真應了前世的詩仙的那句詩: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 寬闊浩淼的大江之上, 大小不一的十數艘船間隔著一定的距離, 成列向前駛進著。寧硯嫌在船艙里待著又陰暗又無聊,所以一天有大部分的時間都待在甲板上。 除了看沿途秀麗的山水美景外, 寧硯也給自己找了一件差事。這天, 寧硯又讓人在甲板上擺上了桌子和凳子,泡上一杯茶,鋪開紙, 把羽毛蘸上墨汁就開始寫字。 因為船在行駛中一直有顛簸,毛筆基本就用不成,所以寧硯專門找來了幾根雞毛來用。 “這都是什么?”不知道什么時候從船艙出來的夏敬走到了寧硯的旁邊,拿起了一張有字的紙。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學, 不知義?!毕木醋灶櫟哪盍艘痪湓? 品味了一番后點頭道:“此語甚好,雖簡,但意深?!?/br> 寧硯起身問道:“那大人覺得這些用來給幼童啟蒙怎么樣?” 在這邊的歷史,用來啟蒙的讀物有《千字文》,卻沒有《三字經》。寧硯個人覺得。在啟蒙一事上,《三字經》比《千字文》更好。 《三字經》取材典范,涵蓋了文學、歷史、哲學、天文地理、人倫義理、忠孝節義等等,啟蒙的不僅僅是智力還有品德。 寧硯許久前就有用《三字經》來給小寧頌啟蒙的想法。但《三字經》他沒有專門去背誦過,只記得一些膾炙人口的句子。 而且《三字經》中一些涉及到三國之后歷史的東西,在這里也不能用。說孟母三遷、孔融讓梨都知道,但說竇燕山教五子,壓根就沒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