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節
北涼使臣得了云燼的授意,特地懇請明啟帝將寧王和六公主的婚期定在凜王二人成婚的同一天,喜上加喜,又是大婚,而且是兩個皇子,這樣盛大的場面,也只有此次機會。 明啟帝爽快應允,于是禮部又要開始忙活另一個王爺的事情,一個頭兩個大,日日夜夜都在趕工,所幸凜王妃的嫁衣不用禮部來裁定,算是為他們減輕了一些分內的負擔。 離婚期還有十余天時,洛水河傳來了急報。 原來是鄰國趁著風華兩個皇子大婚之際,以為有機可趁,大軍已經抵達了落水河外二十里的地方駐扎,靜待時機成熟。 明啟帝一聽有些慌了神,這兩年他除了處理一些政務,便是整日都待在后宮無所事事,已然沒了領兵打仗時的那份氣魄。 文武百官都聚集在了金鑾殿之上,就連鮮少進宮的三個王爺都齊齊出現在了大殿上。 論兵力,風華與吳樹國不分伯仲,甚至風華略微占據了上風,地勢上也占盡優勢,但現在令人頭疼的是,原先駐扎在洛水河的首將馮詮剛巧被霍不樊調到了沙河關。 新一任的首將還在趕往落水河的路上,但他是從西南邊關調任,離柳州不遠,吳樹國在風華的東南偏東一帶,若是等他趕到,那洛水河的士兵差不多也都被打散了。 長安城地處風華的中心往東,離洛水河不遠不近,但是洛水河一旦攻破,那賊人便可直搗長安。 明啟帝知曉其中要害,但卻一時之間也拿不定主意。 劉文洲和楚子陽私語片刻之后,問過顧正瀟的態度,便下了決定。 “陛下,臣有提議?!?/br> 明啟帝看著站出來的劉文洲心里一陣安慰,他連忙讓劉文洲起來說話,劉文洲慢里條斯的站起來,抖抖身上寬大無比的官服,清了清嗓子。 “臣以為,凜王殿下鮮衣怒馬南征北戰統領三軍 ,其軍事才干滿朝文武乃至天下百姓人盡皆知,當年突厥大軍兵臨城下,卻因凜王帶兵倉惶而走,不敗戰神的名號畢竟不是空xue來風?!?/br> 明啟帝聞言臉上閃過一絲希冀,卻瞥見了一旁的顧正瀟,念及楚子陽與顧清璃大婚在即,有些猶豫。 “可凜王與顧愛卿之女不日便要成婚,此時若是新郎離京奔赴戰場,實在是有些可憐這準新娘??!” 劉文洲知曉明啟帝意欲何為。 他很想借用楚子陽的力量,他也十分清楚楚子陽的能力,哪怕在長安閑居三年,楚子陽那一身的本事已經與他本人融為了一體,如同習慣使然,楚子陽一人,可抵數千將士。 但若是此次戰爭的平定借助楚子陽的力量,那么自己和太子之前的所作所為就會遭到文武百官的詬病,若是說書之人借題發揮,自己就真成了那不仁不義之士。 第81章 魚頭湯 若是楚子陽留在長安如期完婚,洛水河的事件由其他人來完成,是最好不過的了。 但現如今,自己身邊能征戰的人不少,可像楚子陽一樣有聲望又有能力能百分之百依仗的卻無半個。 太子不得以身犯險,晉王根本不是個領兵之才,寧王更不可能離開長安,否則北涼使臣那邊難以交代,與其派那些沒什么用的武將去,倒不如讓楚子陽去了。 明啟帝思慮再三之后,下了喻詔,命凜王帶著三千精兵從長安出發,先從鄰近洛水河的縣城調兵,等大軍集結,直奔洛水河。 “陛下,臣有一請求?!?/br> 楚子陽跪了出來,明啟帝蹙眉看著殿下的楚子陽,嗯了一聲。 “還請陛下讓太子殿下身邊的蒙楓與臣隨行,”楚子陽知道楚子楓會出聲反對,于是不等楚子楓的話說出口,便接著說了下去,“蒙楓原本就是臣的舊部,膽識謀略皆過人,此戰若是有他,得勝的機會許會更大一些?!?/br> 所有人都知道這會是一場拉鋸戰,短則一年,長則三五年,誰也不知道吳樹國什么時候才會放棄sao擾風華的舉動。 兩國之間的戰爭一直延續了幾個朝代的更迭,卻始終沒有理清楚過兩國的關系。 楚子楓的話梗在喉間,沒機會發出來,他早就應該想到蒙楓跟在楚子陽身邊那么多年,歸順自己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自己卻因為蒙楓的盡職盡責而妄自以為他已經歸順了自己。 “罷了,你想要帶什么人去,不用跟朕說了,告訴丞相便可,反正你有什么要求,丞相都會一一答應的。朕有些乏了,這保疆衛國的事情,就交給你們了?!?/br> 文瑜帶著明啟帝離開之后,金鑾殿上的群臣都炸開了鍋。 楚子楓一干人與楚子陽一干人完全站成了兩個對立面。 楚子陽抬眸掃了一眼對面對自己怒目而視的官員們覺得有些可笑。 風華之前,自己提刀斬敵人,風華之初,自己盡心盡力,為的就是國家的興盛,如今風華之中,這些人,享受著自己建立起來的繁華,心中卻暗自想要治自己與死地。 “怎么,諸位大臣,想隨本王一同出征嗎?” 楚子陽清冷的聲音在大殿內久久的回想著,沒人敢應聲。這時的楚子陽似乎都罩上了一層厚厚的寒冰,周身散發著令人不敢靠近的寒氣,連顧正瀟也覺得,自己這個準女婿生氣起來,真的很可怕。 “二弟說笑了,這些人除了肚子里有點墨水以外,還有什么東西呢?” 楚子楓見殿上的氣氛越來越冰冷,于是率先開口打破了沉靜。 “太子殿下真會說笑,這些人不是還有害人之心嗎?” 楚子陽沒接楚子楓的話,而是一旁的楚子寧幽幽開口,一句話堵得楚子楓不知該如何接口。 “老四,先回府,待我收拾了行囊,你也該收拾收拾做你的新郎官了?!?/br> 楚子陽選擇了漠視對面的那一群人,摸摸楚子寧的頭,一群人昂首闊步的出了金鑾殿,留下楚子楓一干人在那對他們咬牙切齒。 “凜王啊,你要不要隨臣去見見璃兒,跟她說說這件事情” 來到宮門口,顧正瀟還是沒忍住,將話說了出來。 雖然自己知道國難當頭義字為重,但自己的女兒已經為了這所謂的“義”字而受了那么多委屈。憑什么這江山社稷的爭奪,要璃兒這個弱女子來承擔后果 “嗯,多謝岳丈大人提醒,我會去的,但不是今天,臨行之前,我會將事情都安排好的?!?/br> 楚子陽想起那個跪在地上低眉捶著自己胳膊的顧清璃時,眼里滿是溫柔,楚子寧再一次覺得自己看走眼了,揉揉眼睛,那抹溫柔還在。 下一刻,楚子寧差掉要歡呼了。 三年了,潛移默化之中,二哥居然開始轉變了心意了。 果然都是乍見之歡不如久處不厭,一見鐘情抵不過日久生情,況且璃兒jiejie國色天香,怎么說,都是璃兒jiejie虧大發了。 顧正瀟神色復雜的看著楚子陽,劉文洲朝他后腦勺打了一巴掌,他才惺惺離開。 他不是不相信楚子陽處理不好,而是在想,這人為什么不讓自己帶句話給璃兒呢? 收拾好了行囊,又將自己要帶走的人的名單列了出來,交給洛清陽,要洛清陽告訴這些人,三天后的清晨,在城門處相遇。 楚子陽不放心寧王府的布置,于是又親自過去了一趟,親眼瞧著下人將府邸布置好了之后才離開。 凜王府原本就是已經布置好了的,楚子陽原本想叫人拆了,但劉文洲告訴他,顧清璃得嫁入凜王府,也就是說,大婚依舊會大婚,只是新郎倌不在場罷了。 劉文洲的理由很充足。 兩人的婚事原本就是基于利益之上而被定下來的,若是此番成功平定吳樹國,那么明啟帝和太子會更加忌憚自己的實力,不知道會做出什么事情來。 凜王府的守衛比顧府的要森嚴許多,兔子急了也會咬人,保不齊那些人被逼急了什么事情都做得出來。 翌日,楚子陽便帶上了洛清月和洛清陽去了太尉府,在顧正瀟的允許之下,帶顧清璃離開了太尉府。 顧清玨想要跟著去,但礙于白沐晴現在不怎么理會自己,要是自己再跑了,那之前的努力就都白費了。 楚子陽沒帶顧清璃去酒肆,也沒去梨園。 而是去往了城邊上一處安靜清幽的涼亭之下。 層巒疊嶂的小崖石天然的搭建成了人高的小山,一條小溪流從中間穿過,傾瀉到地面,小瀑布之后,又是一條溪流。 涼亭周邊圍繞著一片竹林,常青的綠葉在微風的撫弄下輕顫著,偶爾的鳥鳴聲似乎在告訴別人,此處還有他人。 “璃兒,今日邀你來此,是有話要與你相商?!?/br> 坐定之后,洛清陽將食盒放到了石桌上,又站到了涼亭外圍,和洛清月和小綹一同密切注意著周邊的動靜。 “嗯,殿下請說?!?/br> 顧清璃揉揉有些發酸的眼睛,強打精神的聽著楚子陽的話。昨夜自己又看了一晚上的小話本,那小話本里,講的是當初楚子陽領兵打戰時的事跡。 那些沉重乏味的故事在那個寫書人的筆下卻變得異常的有趣,顧清璃感覺自己像是在那個小話本里見到了不一樣的凜王殿下,于是一貪心,就看到了天明。 “我……兩天后就要帶兵出征了,我們的婚事,怕是要延后了?!?/br> 楚子陽看著滿眼通紅的顧清璃艱澀的說道。 不知什么時候,這個女子,慢慢的一步一步走進了自己的心里,看到她那樣的表情,楚子陽心中驀地一疼。 “璃兒,我……對不起,但國難當頭,我不得不做出選擇,我知道這樣很傷人,可是我……” 楚子陽急忙解釋,生怕顧清璃因此而對他產生恨意。 “嗯?發生什么事情了嗎?” 見楚子陽著急又愧疚無比的樣子,顧清璃停下了還在揉眼睛的手問道。 “……” 楚子陽頓了半晌,確定顧清璃確實沒有聽到自己剛剛說的話,深吸了一口氣,又將洛水河的戰事以及自己帶兵出征的事情講了一遍。 “那殿下的意思是?” 這回顧清璃算是明白了楚子陽來找自己又特地帶自己到這來的原因。 “戰場兇險萬分,稍有不慎便會尸骨無存,我想,要不你我二人先退婚吧,我不能那么自私的耽誤你的生活,我已經自私了一次了,不想再自私第二次,尤其是對你?!?/br> 顧清璃默然。 她知道楚子陽的意思了。 婚期將近,凜王帶兵出征,二人婚事要么擱置要么作廢。 于是凜王決定作廢。 女子的青春有多少年經得住等待? “殿下,你對璃兒,當真沒有一絲情義嗎?” 顧清璃抬起眼眸,看著楚子陽淡淡的道。楚子陽不敢直視顧清璃的雙眼,只得尷尬的將視線轉向別處。 “我心里自然是有你,但也是因為有你,所以我才覺得婚約作廢才是對你最好的交待?!?/br> 楚子陽感覺到顧清璃的眼神一下子變得無比的失望,他有些急了,卻不知道該如何去安慰顧清璃,如何向她說明自己內心萌動的情愫,可偏偏又因為這情愫萌生,自己才不愿拖著她。 “殿下真是會說話,”顧清璃站起身,右手食指點在石桌邊上來回撥弄著,“什么叫做因為心里有我所以覺得這樣做才是最好的交待?你可曾問過我我心里最想要的究竟是何?” 楚子陽再一次語塞。 顧清璃見他不說話,于是又坐回了石凳上。 “殿下,我知你不懂女兒家的心思,可一味的以自己的思維想法去揣度別人心中所想,你確定這樣得到的信息會是真的嗎?” 楚子陽頓悟了過來。 就如同自己帶兵打仗一般,去揣摩敵軍將領的意圖,往往不能帶入自己的思維,從敵軍的角度出發,包括人數、糧草數目、行軍習慣等等入手才是最為正確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