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節
主要是這件事已經鬧得整個京城都知道了,不趕快做個決斷也不好。 于是,一名太醫被派到了牢獄里,順帶告訴了大將軍他喜獲綠帽子這個事。 再一診斷。 嗯,大將軍果然不能生。 而且他這樣子看著也像是被人下了絕育藥,也不知道是誰干的。 太醫一走,大將軍就瘋了。 寵了這么久的女人居然給自己生了個野種,他還巴巴的寵著那野種那么長時間,不瘋才怪。 皇帝在知道實情后,就讓人將柳芯容丟到了關著大將軍的牢獄里。 至于兩人怎么對撕,他就不管了。 那孩子的確是無辜,又不是大將軍的血脈,他也沒再讓人趕盡殺絕,只判了流放,和一群他這么大的孩子一起,等到流放到地,這些孩子都不記事,也沒人知道誰是誰。 這場段青恩一手發起的“我們來八一八大將軍的愛恨情仇”算是完美落幕。 三王爺也受到了一點影響,因為據柳芯容的供詞,她曾經跟三王爺也春風一度過。 現在京城的人都懷疑這個絕育藥是三王爺下給大將軍的。 三王爺表示自己很冤枉。 他就是覺得睡了大將軍這么寵愛的女人有點爽,一直暗搓搓期待大將軍發現他送的這頂綠帽,別的真的什么也沒干。 但憑空這么一口黑鍋下來,他是接也得接,不接也得接。 大將軍一事只是引子,朝廷再次洗牌,太子坐穩了太子之位,三王爺出局。 因為這件事,段青恩官位連升,成為了目前朝中最年輕的三品官員。 李寶君事后才問他,到底絕育藥是誰下的。 段青恩也沒瞞著。 “是他的正室娘子?!?/br> 這位正室娘子能接受大將軍一個又一個的新人往府中抬,也能接受大將軍寵妻滅妾。 但知道自己被下了絕育藥后她就再也不能接受了。 大將軍不是不想有嫡子嗎?那就再也別有孩子好了。 太醫之所以能診斷出這位正室娘子還能靠調養有孩子,也是因為在這之前她已經在調養身子了。 總之,算是個歡樂大結局。 段青恩做完這件事后,就投入到了朝廷基建中,也沒再關注其他,還是李寶君知道這件事是他一力促成,偶爾聽見消息了就告訴他一聲。 比如大將軍被斬首了。 那位柳芯容倒是活了下來,被判決流放,二十年不得回京。 只是她這輩子都沒吃過什么苦,也不知道能不能撐得住一路上的艱辛。 那位倒霉的正室娘子在家里休養了一段時間,就又再婚了。 據說那位郎君與她青梅竹馬,一直等著她的,兩人成婚后,她便跟著相公一起外放了。 這樣也好,到了一個新地方,就沒人再知道她的過去,也沒人會碎嘴什么的,等到兩人再要個孩子,過個幾年再回京時,京城也不會有人再提這件事了。 大致也就是這些了,李寶君很快也沒有閑工夫去關注別人的事了,在這件事了了之后,她有孕了。 成婚之后,兩人一直在有意識的避孕,如今年歲差不多了,就沒再避著。 也許是他們身體都挺好的關系,一停了避孕,這孩子就來了。 女人懷孕都是很辛苦的,但又不能每天窩在家里休養,畢竟一來這樣會讓身子虛弱胎兒過大,二來,她現在的誥命,平時交際應酬也是少不了的。 李寶君倒是不覺得辛苦,就是段青恩總擔心她太累,索性囑咐李寶君不用再起來了,反正家里的一應事務都有下人照看著,平時只需要她做自己想做的事便好。 下朝的時候,若是李寶君還沒回家,段青恩就再去接她。 因為他這個舉動,李寶君在京城夫人圈子里一向是受人羨慕的。 畢竟相公長得好,官位高,還年輕,又是青梅竹馬,最后還如此的體貼溫柔,整個京城一只手都數的過來。 一只手里,還有兩個是段青恩的好友。 馬儒宵就別提了,他與妻子成婚之后一向是琴瑟和鳴,平日里休假,總能看到兩人在街上逛的身影。 還有張道遠,在拜托了柳芯容這個小胡子女人的陰影后,他終于成婚了。 不是家里人選的,是他自己看中的。 一場馬球賽上,姐妹兩個一同來的,meimei在場上玩,jiejie就在一旁看,笑容溫婉大方,一下子就戳中了張道遠的小心臟。 他也沒告訴家里,自己暗搓搓打探清楚這位姑娘是哪一家的,有沒有訂婚后,立刻修書一封,讓人快馬送回了老家。 之后,張祖父就帶著張祖母一道回來了。 兩個老人家直接出面幫張道遠定了親,一點都沒讓張大人插手。 張大人完全沒察覺到自己是被嫌棄了,在他眼里,自己還是那個讓張道遠崇拜的父親大人。 張夫人倒是看出來了,可惜她現在說話已經不管用了,張道遠已經進化的比她還會上眼藥了,她只說了兩句,就被張大人斥責是容不下繼子,故意冤枉人。 張道遠心底別提多爽了。 以前他被冤枉,張夫人容不下繼子的時候,張大人覺得是他自己矯情。 結果現在張夫人是真的實事求是了,張大人又覺得張夫人在冤枉他。 爽! 很爽! 特別爽! 只可惜他是嫡長子,不好分府別住,不過也不要緊,如今祖父祖母都來了,只要祖父祖母要求他過去陪著就行。 反正他就是不陪著張大人。 京城中的男子還不是很在意三人是如何對娘子的,其余的夫人們卻很在意。 三人都是好友,又是一同長大,一個縣學出來的又一起科考,再一同榜上有名,接著又是一樣的疼寵娘子,家中無妾侍。 這看著就不像是巧合啊。 難道真的是他們縣里的男人都比較體貼? 一時之間,與三人同鄉,來上京趕考的舉子們大受歡迎。 這也是題外話了。 總之,李寶君的懷孕生活是讓人羨慕的。 夫君這么體貼,時常接送,還會在休假時陪著她一起遛彎逛街。 可能是因為心情好,身體就好,段青恩與李寶君的第一個孩子并沒有怎么讓她的母親受罪,就平平安安的來到了這個世界上。 是個男孩,這很好,如今的世道對女子還沒有多放松,他們如果以后可以有個女兒的話,還是晚點來比較好。 段青恩給這個孩子取了個小名,因為是十二月份生的,所以叫十二。 十二兩歲大的時候,皇帝駕崩,太子繼位。 在送走這位無功無過的老皇帝后,朝中迎來了新的勢力洗牌。 段青恩作為新皇帝信任的老師,再次連升兩級。 這次,算是真的位極人臣了。 接下來的一年里,是忙碌的一年。 先皇走后,新皇迎來的不光是要保證先皇之前的各種手段,還要開展新的措施。 段青恩作為他的老師自然是支持他的。 于是,一個個的利民政策在朝中大臣或許贊成,或許反對中出生。 新皇是有些執拗的。 只要是對百姓好的政策,就算是滿朝文武都反對,他也會堅持這么做。 剛開始的一年,朝中一些人對他的舉措十分不理解,甚至還有人覺得新皇不是一個好皇帝。 但漸漸的,國庫越來越充盈,京城也沒了再來逃荒的百姓,這個國家越來越安定。 朝中再也沒了反對的聲音。 海禁開了之后,大批的商人出海,帶回了外面的種子,糧食,文化和歷史。 熱武器開始秘密進行研究,各種能夠代替人工的工具也在重賞之下被研發了出來。 原本朝中都以為,如今日子越來越好過,又有了各種工具,百姓們都不用再cao心餓肚子的事,應該更加寬松才對。 可事實上,還是有干不完的活等著他們。 這個國家正在飛速的運轉,光靠著男人們是不行的。 于是,女人也能上工政策揭開了一角。 原本已經對皇帝各種cao作都能安然接受的朝中官員再次吵成了一鍋粥。 一如既往的,新皇帝還是不聽他們的。 他只要這個國家好就行,至于這個國家要好起來會不會侵犯一些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他才不管。 十二八歲時,新皇下了旨意,允許女子務工。 同時,女學也建立了起來。 這一年,李寶君再次懷孕,雖然沒有確實證據,但她和段青恩都覺得,肚子里這應該是個女孩。 知道女孩不用再過上以前那種日子,她就顛顛的趕來了。 段青恩的小女兒出生那年,大街上女子還很少,但若是有女子出來做工或者擺攤被男人辱罵sao擾,則以搶劫罪入獄。 每天都有衙役在街上巡邏,漸漸的,女子上街好像也變成了很正常的一件事。 有一位夫人在女學招收先生時應聘,作為本朝第一位被承認的女先生,皇帝下了圣旨,表揚她是為國為民的好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