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帝紀事 完結+番外_分節閱讀_385
時至今日,對他而言,皇帝已經不僅僅是皇帝了,他就忍不住多勸了幾遍。 他也知道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不過他勸一遍沒用,多勸幾遍,也許皇帝就改了呢。 兩人各懷心思,腦中想著不同的事,不過他們的身體卻仿佛有著自己的意志似的,緊緊挨在了一起,毫無間隙。 耳鬢廝磨了半晌,景驪緩過了勁,才喚人送熱水進來洗漱。 因為時辰已經不早了,再加上明日他還要早起,況且鬧了這么久他真的累了,再次回到榻上后,他沒有多說什么,摟著衛衍,倒頭歇息了。 一夜無話,很快到了第二日。 這一日,皇帝有早朝,五更未到就要起來了。 如今正是春末初夏時節,天亮得極早,衛衍很早就醒了,他怕動來動去鬧醒了皇帝,醒來了也沒有動彈,只瞇著眼睛在那里養神。畢竟皇帝昨夜這么胡鬧,怎么可能不累,此時能多睡一會兒也是好的。 皇帝按時醒來了,衛衍也跟著他起來了。 景驪擔心衛衍起得太早了,身體會受不住,說了他一句,見他不聽,又見昨夜嘴里嚷嚷著他不行了他不要了的人,睡足了覺,精神氣還不錯,心知衛衍的那些不行不要,八成都是想要哄得他罷手的虛言,也就由著他去了。 等到衛衍穿戴整齊了,景驪從放在案幾上的盒子里,取出了湛盧,親手系在了衛衍的腰帶上。 “以后就用這柄劍了,不許再碰其他的劍,否則……哼哼……”否則什么,景驪沒有說下去,只留下“哼哼”兩字,讓衛衍自行體會他的言下之意。 “臣知道了?!?/br> 衛衍因為這劍,昨夜被皇帝捉住了由頭,好好收拾了一頓,此時肯定不敢再說讓皇帝不悅的話了,只能由著皇帝去了。 可見,他倆不是所有的事都不存在心有靈犀,有時候還是相當有默契的。 衛衍送走了皇帝,拿著新到手的劍,做起了早課,盡快熟悉它的手感。兵器猶如情人,越熟悉對方的身體,使用起來越得心應手。 日子就在衛衍熟悉湛盧的過程中,在衛衍和皇帝時而和和美美,時而你鬧我、我鬧你中,飛快地過去了。 他倆的日子過得有滋有味,其他人,也有他們各自的事要cao心。 謝萌總領了清丈厘田事務后,為了回報齊遠恒聯絡了許多士子來幫忙的人情,從他自己手里可以動用的錢糧中撥出了一部分,幫齊遠恒把他的那一攤有關農桑的設想,從一開始的三個村莊,直接鋪設到了整個康平縣境。 到了秋收時,康平縣內的農田,或多或少都有了增收,多的有三成,少的也有半成左右。 糧食收完了以后,齊遠恒等人將所有的情況全部匯總起來,分析了一下增收有多有少的原因,發現多的人家,都是嚴格按照他們說的來開溝、積肥、灌溉、排水,而有些人家,有聽沒有懂,或者聽懂了也不愿照著做,隨便做做糊弄他們,所以增收不多。 如今的田地,畝產一般在二三石左右,因田地有好壞,糧食的產量也有所不同。 一石為十斗,每畝大概多收了半斗到三斗左右,別看區區幾斗糧食,對于農戶而言,在萬物勃發的季節,一斗糧食混些野菜,足夠成年人吃一旬了。糧食收多了,可以養活的丁口就多了,人多了,國庫的賦稅也會相應增加。 得到了這份實證后,齊遠恒向皇帝上了一份建言,懇求皇帝向全天下推廣這些有利農桑的措施。 過了幾日,景驪就收到了齊遠恒的上書。 齊遠恒的這些措施,共分四步走。 第一步,就是整理田間的溝渠,這是最費力的地方。 公共的溝渠該放在哪里,每戶各自的田頭該怎么進水灌溉,怎么排水出去,這些都需要懂行的人來規劃設計。規劃完了,還要有人監工,更需要農戶們出力去完成這些工程。 幸好這次丈量田畝的時候,跟著清丈隊伍分頭行動的士子們,經過實地考察,已經在魚鱗冊上把這些溝渠該開在何處,各處如何灌溉排水都注明了,現在就等著人去完成。 這是一項大費周章的民生實事工程,需要花費許多人力物力才能完成,但是真的完成了,卻是可以得利數十年的大好事。 農戶們得了利,朝廷最終也會得利。 第二步,則是教導農戶們用各種方法積肥。 農戶們用來肥田的肥料,有許多種,人或者牲畜的五谷輪回之物,就是農戶們經常使用的肥料。 肥水不流外人田這句俗語,就是因為這一現象而誕生的。在城鎮中,也有人專門收集肥料,轉賣給農戶們,就是一筆不小的出息。這行看似上不了臺面,其實許多地方,需要爭來斗去,才能搶到這門生意。 除了人的五谷輪回之物,有些農戶會在家里養頭豬,時不時地往豬欄里填些干草,等到豬出欄的時候,這滿滿的一欄就是上好的肥料。 不想養豬的,也可以養別的牲畜。 沒錢養牲畜的,就讓孩子們有空了去道上撿,不管是牛、馬,還是驢的輪回之物,都可以用來肥田,只要撿回來堆到自家田里,到了秋日就能多收一些糧食。 當然,挖河底的淤泥給田地施肥也是一個可行的辦法。經常組織人挖河里的淤泥,既可以保持河道的暢通,不虞多雨時節泛濫成災,也讓田地多了許多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