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帝(養弟) 第21節
據聞臨近鄉縣的許多貧寒人家的房屋都被厚雪給壓垮了,許多人家的耕牛牲畜也凍死無數。 一時間雪災成患,當地的知府向朝廷請調了賑濟的折子,向國庫索要些銀子,好用來賣炭搭建帳篷。只是奏折遞上去,遲遲不見回音。 因為大雪封門,城鎮里的店鋪也都關門了。胡氏給店鋪的伙計和先生包了過年的封銀,又放了半個月的假,讓他們先各自回家照顧家中的老小。 初時這雪災并沒有什么,誰想到成片的縣村受災,凍死了許多人。于是災民們都往城鎮里涌,街市上都不甚太平了。 笑娘提醒娘親,要看緊家宅,畢竟城中都知道他們褚家是富戶,爹爹不在,不能不防。 胡氏也是心里忐忑,讓董婆子將宅門緊閉,上了兩道大門栓。 隨風不言不語,也不知從哪里領回一只大狗,獠牙老長,見人就吠。 一到入夜時,他就將狗鏈子放開,放大狗滿院子溜達,而他則拎提著褚慎給他買的短刀,時不時沿著要院墻巡視一番。 若是有人翻墻,倒是能立刻察覺。 胡氏也是個愛節儉的,覺得屋宅里房間多,太費火炭,這雪也不知什么時候散,家里積蓄的炭也要節儉些用。 是以白天的時候,她便將孩子們都聚攏在一個堂屋里,那屋堂緊挨著廚灶,有一道埋了煙囪的火墻,摸上去都是暖的。 胡氏讓人在火墻邊搭了床。她哄睡了晟哥,帶著兩個女兒坐在床上靠著暖墻,就著小方桌子打花牌。又讓董婆子攏了一個炭盆子,放在正在屋子里寫字溫書的隨風腳邊。 雖然屋外又飄起雪花,可冬日的暖陽透過紙窗照得溫逸,小兒酣睡,一家子老小各做各的,倒是不覺得冷。 就在這光景,屋宅的大門被人敲響了。 最近鬧雪災,有些鄉間破落的潑皮熬不住,借著入城乞討的時候入室搶劫。 董婆子生怕又是附近的歹人借幌子打家劫舍,沒敢立時開門,只大聲問是何人。 只聽門外傳來中氣十足的聲音:“是我,你的東家,董mama快開門!” 董mama爬上梯子沖著墻外一看——可不是東家回來了嗎! 董婆子顧不得細看,連忙給東家開門。 因為又下了一場薄雪,褚慎臨進屋子的時候,脫掉了身上厚厚的披風抖雪。 聽了夫君歸來,用小被子裹著晟哥迎到門前的胡氏便看到,自己正在抖雪的夫君穿了一身威武的軍服…… 趿拉著鞋,跑在前面的喬伊也看到了,只驚喜地叫道:“爹爹,你怎么穿了這個?” 褚慎笑著迎向妻女,接過了猶在酣睡的晟哥進了屋子道:“我入京后遇到了昔日的同袍,托了他的人情,幾經周轉,入了軍營做了校尉。這次圣上賑濟雪災,我便借機會領差事,押運著物資返鄉,隨便回家看看你們?!?/br> 原來大秦景帝接了知府奏折后,倒是心懷慈愛,不忍百姓在饑寒中度過年關。 是以撥銀走款,調齊了各地募捐的灰炭氈帳后,命駐守在京的官兵一路加急護送到了受災的鄉縣。 褚慎知道是自己的老家受災,正擔憂家里,于是立刻自告奮勇領了差事。到了府衙后,跟當地的官員做了簡單交接后,婉拒了當地官員的請宴,趕著先回家來了。 胡氏只覺得自己的夫君,做什么都是使得的,只要平平安安就好。 他一連數月沒有返家,自然要好好置辦一頓酒rou。 只是大雪封門,rou鋪子酒樓也不開張,沒法出去采買。 胡氏讓董婆子劈柴,帶著小丫鬟一通忙,切了家中留著過年的臘rou與地窖里貯藏的白菜,加了山藥和白薯燉成熱鍋子。 再用雞蛋炒了一把老蔥,花生炒香撒鹽,又拿出上次擺宴剩下的一壇子酒,總算是置辦了一桌子簡單的家宴。 聽說老家鬧雪災,褚慎原也是擔心家里,如今一看,胡氏會持家,家里的幾個孩子也都穿著新襖子,滿桌子的熱氣騰騰,不像是受凍挨餓過,高懸了一路的心,總算是放下了。 第29章 一家子團聚,就算大雪封門,也是暖意融融。 吃飯的時候,笑娘得空問了問爹爹,為何久久不歸。 其實并非褚慎不顧家里,在京城里樂而忘蜀。 他當初決心從軍,便去了京城拜謁卓將軍。卓有良倒是說到做到,將他收在了帳下。 只是他初來乍到,萬事從頭做起,不過是在卓將軍的手下任個伍長罷了。 褚慎已經過了而立之年,卻只在軍中從伍長做起,手里管著五個大頭兵。近年邊關無事,不能在沙場建功立業,而他又無甚裙帶關系,若是這般熬度下去,如何有出頭之日? 一時間,他也是心下彷徨,不知是否該堅持下去。 結果有一日,他正當值,隨著卓將軍出街,看見鬧市里一匹馬兒發瘋了似的奔來,于是他沖過去用力攔下了發狂的駿馬。 事后才知,那馬是申陽郡主獨子所騎。雖然救下了郡主的獨苗苗,可是褚慎卻因此受了些傷,在床榻上臥躺了兩個月才能下地。 申陽郡主已經年近五十,只有這一愛子。對于兒子的救命恩人自然是百謝千恩。 于是褚慎雖然從軍后,沒有立下軍功,卻因著申陽郡主的關系,破格提升成了校尉。 胡氏一聽褚慎在京城受了傷,急得不行,便要褚慎起來讓她仔細驗看,直問他為何瞞著家里。 褚慎只笑著看她急切的樣子,輕輕拍著她的后背安慰著。 而笑娘則是在聽聞了爹爹提起申陽郡主獨子時,差點被口里的米飯活生生噎死。 申陽郡主的獨子……豈不是就是原書中,男主的頭號死對頭——世子蕭月河嗎? 作為常年雄踞金榜首文的強文的第一大反派,原作者塑造的也是有型有款。他年少時被人所害,從馬背上摔下,身負重傷,落得雙腿癱瘓的殘疾,加之申陽郡主的嬌寵,是以從小時起,這位世子爺便性情暴戾,越發的古怪。 而隨風在莫家成長,出眾得要命,主角光環閃瞎人眼。又因為一次聚會時,不小心得罪了蕭月河,于是二人的恩怨情仇就此展開。 當然之后,還夾雜著兩男共爭一女之類的狗血點點……不過最讓笑娘心驚rou跳的是,那蕭月河就是原書中笑娘的主子, 她身為蕭月河的愛妾,卻是日日受盡折磨。也許是身體不健康的緣故,蕭月河的心靈也略微有些陰暗,對待女人的方式也堪稱變態。 原來的笑娘對這位主子也是又敬又怕,于是甘愿受他驅使,迫害男主以及一干女主,討得主子的歡心…… 可是如今,繼父卻無意中救下了原本該摔斷腿的世子爺。那接下來的劇情,該是如何發展? 最要命的是,會不會因為繼父跟他有了交集的緣故,自己也要早早跟他相遇呢…… 想到這,笑娘有點食不下咽了。 順便說一句,雖然好好的直男權謀文,被她穿了之后驟然有些田園過日子風,可吳笑笑堅持認為,能寫出原書那種風云雄霸狗血滔滔的作者該原地爆炸,一飛升天! 厭女癥嗎?為何要把女配的日子寫得如此艱難? 嗚嗚,爹爹,我只想躲在鄉下過日子的呀! 褚慎有公務在身,剛吃下一碗飯,才要喝一口新端上來的南瓜湯水時,下面的兵卒便找了過來,說是西倉的書吏來找褚校尉核對過手的賑災粟谷。 是以褚慎一口飲盡了熱湯后,便急匆匆地重新穿好披風,出門公務去了。 待到了衙門,四鄉八野的鄉吏也終于一路艱難驅車趕到,都聚攏在府衙里核對各自要領的物資,待得核對無誤后,便由倉廩簽字核準,再由褚慎蓋印便可以回轉了。 盛萬石作為西倉書吏,自然也跟著自己縣里的縣丞前來領取物資。不過因為西倉的糧倉被大雪壓垮,那谷種都被凍了,是以他們縣里還要額外領取四車粟米。 這第一批物資里粟米有限,要緊著困難的鄉縣,是以他們要領,還要等褚校尉批了才行。 盛萬石初時聽聞這次京城里來的校尉姓褚,心下還沒有想什么。等后來聽說那校尉叫褚慎時,心里也只暗道一聲趕巧了。 可是等褚慎一身戎裝高大的身影出現在他面前時,真是讓盛萬石大吃一驚。 商賈褚老板,怎么搖身一變就成了京城白虎營的胡騎校尉了? 可是一愣過后,盛萬石也反應過來了。如今身在府衙,自然是秉公行事。他一個小小鄉吏,如何跟京城的胡騎校尉相提并論? 當下也不敢攀談,只上前作揖,先處理了公事再說。 而褚慎雖然曾經惱了盛家小看了他。但是這樣的細枝末節,于他這般磊落的人來說,倒也不是什么值得斤斤計較的事情。所以褚慎便命手下的一位兵卒帶著盛萬石去清點粟米物資,交接完畢,簽字便是了。 其實那次酒宴之后,兩家再無來往。后來盛軒從褚家的家塾回來,便病了一場,發了燒,胡言亂語地求他的母親,若是待得開春的鄉試,他能高中,能否隨了他的心愿,定一門他愿意的婚事。 劉氏惱他胡言亂語,便問他要相看哪家,可他又不肯說。 后來還是劉氏聽盛萬石和前來拜訪的孫夫子閑聊,聽到那褚家將家塾和內宅的院墻堵上了,才猜出了一二。 看來是那褚家眼看著說親無望,便砌墻避嫌,表明姿態罷了。 劉夫人聽孫夫子這么一說,心內越發覺得自己早先料想的不錯。 可如今兒子發癡,又沒有說破,自己也不好說些什么,因著怕耽誤了盛軒的前程,只能先千好百好地應承下來,解了兒子的心事,讓他用心讀書。 不過她心內已經決定,不管兒子此番是否考中,她都不會讓兒子再寄讀于褚家的家塾,要遠遠避開才好。 再說盛萬石,請了物資后,倒是跟府衙里的人聊了聊,側面打聽了一下為何鎮里的富商搖身一變成了京城的校尉。 因為都是同縣之人,但凡有個好事的,一早就打聽明白了。只是這位褚爺當真是個有福的,他也不知為何,去了京中便青云直上了。 盛萬石聽足了八卦,便返回了家中,趁著吃晚飯的功夫,說出了褚慎的這番奇遇。 盛員外倒是很欣賞褚慎,覺得他談吐不俗,原本就不該蟄伏在小鄉里,是以說完之后,也許是遺憾自己先前撒謊婉拒了褚慎的提親,還略帶感慨道:“褚慎能在京城權貴云集之處扎下根來,當真是有本事,這下他家的女兒們可是水漲船高,要入京里嫁入高門大戶去了……” 盛萬石的話音未落,盛軒已經啪的一下放了自己手里的碗筷,臉色蒼白,起身便出了廳堂。 這讓做父親的有些莫名其妙,只能沉著臉喝道:“怎么吃得不順口要摔碗筷,這是何等規矩?” 劉氏卻知兒子變臉的原因,只能無奈地搖了搖頭,只追出去尋兒子。 待得去了盛軒的屋子,少年撩起衣襟沖著她跪下道:“母親,兒子有不情之請,還請母親成全?!?/br> 劉氏自然心知他要說什么,也不想聽,只想將他扯起來??墒鞘④幦缃胥@了牛角尖,照直道:“請母親央求父親出面,去褚家替我向褚大小姐提親?!?/br> 劉氏見兒子到底說出來,氣得不行,只打了他的肩膀道:“孽子!哪有你這般逼迫父母提親的?你父親先前已經婉拒了褚家。如今見他做了京城武官,又要改口去提,豈不是被人看作趨炎附勢之輩?被褚家奚落不說,也叫同鄉人低看!再說了,你若考中,前途無量,依著你的品貌,哪里需要父母低三下四到處說親,便是上趕著有好人家的女兒來說和。你就是見的少了,只覺得褚家的女兒好看罷了。我可一早打聽過了,她并非褚慎的親女,不過是她母親改嫁帶過來的,親父也不知是何出身。我是絕對不會同意,有這樣的兒媳婦的!” 盛軒見母親態度堅決,一時間只覺得萬念俱灰,至此便是絕食閉門不吃了,連褚家的私塾都不肯去了。 再說褚慎,一遭了結公事,便要返回京城去了。只是這次他不能帶走自己的一家老小。 隨風馬上也要考試,若是搬家分了心神便不好了,總要等他考完再議。 而且他先前受傷,也未來得及張羅京城的房舍住處,總要等他將一切安排妥當了,才讓一家子搬過去才穩妥。 所以他與家呆了三日后,叮囑了家中的大小事務,便隨車隊返回京城去了。 而盛軒與母親熬斗甚久后,終于熬得母親改口了。 劉氏覺得兒子是上天派下來克他的,這么執拗下去,鄉試也不用考了,只能服軟同意。 可劉氏說得好,若要她去提親,也要看盛軒自己是否爭氣,若是不能考中,依著褚慎如今的情景,也是不會答應將繼女嫁給個鄉野小吏的兒子。 盛軒見母親終于點頭,倒是松了一口氣,人生有了奮斗的目標,便不舍晝夜,只重新撿拾起書本,入書塾苦讀。 而劉氏這邊又讓女兒妍雪寫帖子,立了詩社茶會,邀約的眾家千金中,褚家二位小姐赫然在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