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節
書迷正在閱讀:假裝不知道你在裝窮[重生]、紅了櫻桃、帝仙妖嬈:攝政王妃,拽上天、我在地府的火鍋店持證上崗了、反派兒子重生了[七零]、分手頭條、七零反派女知青[穿書]、伊爾塔特的農場、最美不過、干了這碗甜姜湯
趙九福難得也有些不好意思,卻坦然說道:“微臣家中只有一妻,倒是用不了這些法子,不過世間女子多依靠男子生存,對她們而言,陛下的喜歡才是最重要的?!?/br> 趙九福其實也知道這辦法不大好,但是皇帝明擺著就是耳根子軟,讓他有魄力的處理后宮實在是不可行,既然如此,那不如讓他學一學裝聾作啞。 趙九福又說道:“都說無規矩不成方圓,既然祖皇帝定下了規矩,那這規矩必定是有道理的,既然如此,依法治國沒錯,依法治理后宮,也不會有大錯?!?/br> 雖然攛掇著皇帝少去后宮,但趙九福私心里卻是偏向于李皇后的,李皇后唯一的弱點是沒有生下嫡子,但其他的無論人品相貌都是先帝過過眼親自挑選的,先帝的看人功夫,想必肯定是比太后和皇帝高明一些。 “你說的確實是也有道理?!被实圩聊ブ灿X得不錯,他何必為了后宮女人煩惱呢,太后不也說了,后宮妃嬪的存在是讓自己高興和開枝散葉的,既然如此,她們讓自己不高興了,那不去就是了,反正妃嬪那么多,他也不差那一兩個啊。 若是趙九福知道了皇帝此時此刻的想法,估計會吐出一口鮮血來,他原本的意思是讓皇帝少把心思放到后宮上,多花點心思在朝堂上。 誰能知道皇帝的思維不同凡人,一下子就朝著仲馬的方向一起絕塵,若是知道自己臨時出的一個主意,讓皇帝的后宮妃嬪大大增加,趙九福估計會給自己一個大嘴巴子。 只可惜此時的趙九福并不知曉,君臣兩個對視一笑,都覺得自己解決了這事兒。 撇開皇帝的抱怨,趙九福又提出朝堂上的事情來,皇帝能處理掉的就處理,若是不能處理的,趙九福也不會貿貿然的幫他處理,而是采取將三公和負責的大臣傳喚進來,一同商量的方式,雖說這般一來效率大大的降低,卻十分適合。 一次次的“商量”下來,皇帝也能慢慢的梳理清楚大大小小的政事了,相比起在后宮問題上的糊涂,這位在朝廷上倒是還算清明,先帝花費的時間沒有白費。 只是前段時間堆積的奏折不少,一點一點的批注也需要不少時間,這幾日趙九福不得不推遲回去的時間,誰讓呂靖年紀大了不能熬夜,蕭甯又在這個關頭病了,他不得不多看著。 且不提后宮嬪妃發現皇帝變了性子,誰要是抱怨就直接走人,誰要是訴苦就直接走人,誰要是哭哭啼啼就直接走人,轉身就去了那些低位的嬪妃那兒,明擺著就是冷落她們,一個個急得不得了,只得將一腔委屈暫且藏了起來。 這邊皇帝處理完大部分的奏折,倒是拿起一封厚厚的奏折看起來,這一看卻發現筆跡十分熟悉,可不就是他的太傅親筆寫的。 皇帝來了興致,仔仔細細的從頭看到尾,看完之后先是心中叫好,隨后卻又擰起了眉頭,抬頭問趙九福:“太傅,此事朕心中有所不明?!?/br> “重修完善律法一事,是從父皇那時候就在做的,對此朕無可厚非,只要一直持續下去就行,但是這各地建立小學,又是什么意思?”皇帝開口問道。 趙九福拱手說道:“陛下,各地雖然有縣學府學,但都是中了秀才或者中舉之后才能入學,實際上并不針對老百姓?!?/br> “不學禮無以立,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壁w九福道,“老百姓們大多目不識丁,他們的心中沒有禮義廉恥,只有吃飽肚子一事?!?/br> “這些年來,大周風調雨順,大部分百姓已經能吃飽了,這吃飽之后呢,難道就讓百姓們日復一日懵懂無知的過下去,與其讓鄉民因為無學無禮而傷風化,不如在各地建立小學,讓百姓們入讀,不求能夠通讀詩書,但求能夠識字一二?!?/br> “小學不同于縣學,它針對的學生不一定要走科舉之路,若是才學過人的,自然也可以考取功名,若是算數出眾的,學了之后能當一個賬房,若是動手能力強的,學了之后也不定能成能工巧匠,若是其他都不成但善拳腳,也能學習一二,好歹能當一個看家護院的,小學一所,是給大周百姓除種地之外的一個出路?!?/br> 皇帝卻皺了皺眉頭,低聲問道:“種地難道不好嗎,雖說種地辛苦,但若是人人都去做輕松的事情,那大周豈不是無糧可用?” 趙九福卻說道:“土地只有限的,陛下看過戶部工部這些年的總結,便知道這些年大周人口飛速的在增加,這是因為各地增加了醫所,糧食也算充足?!?/br> “工部那邊的器具能減少老百姓種地的時間,原本需要十個人種的土地,現在三個人就可以,那剩下的七個人除了開荒出更多的土地,還能做什么,難道只能閑在家中嗎?” “前些年大周的人口還不算多,但這幾年孩子們慢慢長大了,那么空下來無事可做的人也會越來越多,大周境內沒有那么多的土地可供他們來種?!?/br> “人不能太閑,一閑著便容易出事,既然如此,何必推進小學,讓他們學更多的東西,謀求更多的出路呢?” “到時候這些人能鼓起勇氣離開家鄉,或者去瓊南開疆,或者去北邊走商,甚至跟隨海船去眾國也不無不可,再不濟,他們識字了,至少也能謀一個差不離的差事做做?!?/br> 皇帝聽了這些話陷入了沉思,半晌才嘆了口氣,說道:“太傅言之有理,怪不得父皇曾經夸太傅是大周棟梁,太傅所看的,所想的,確實是比朕深遠許多?!?/br> “只是這一所所的小學建立起來,豈不是要花費大量的銀錢,戶部那邊可有問題?” 趙九福提出這事兒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很快回答:“只要陛下支持,戶部那邊不成問題?!?/br> 皇帝點了點頭,落筆在奏折上寫了一個大大的可字,趙九福心中也有些高興,國家的發展是有瓶頸的,在工部戶部,他能做的已經做了,而在民生之上,他能想到的就是提高百姓們的綜合素質,百姓強大周才會強。 走出大殿,一直沉寂的萬亨終于忍不住大喊起來:“阿福,你終于開始要積攢積分了嗎,這法子不錯,你來給錢,你來主導,小學遍布大周之后,咱們的積分豈不是日進萬金?!?/br> 趙九福微微一笑,他想要的可不只是積分。 第254章 小學 對于趙九福而言,現在正是推廣小學的最佳時機,雖說大周剛經歷了皇帝的變更,但這一次先帝布置的十分妥當,從他病重到駕崩,一直到太子登基,除去太子生病而產生的小波瀾之外,并沒有危害朝廷穩定的事情發生。 要知道在歷史上,這樣子平順的皇帝變更是十分難得的,每一次的帝位角逐,皇子們的勾心斗角,大臣們的相互傾軋,其實都是對國家力量的一種損耗。 大周在先帝的手中徹底的繁榮起來,如今沒有絲毫損耗的傳到了皇帝的手中,自然就是國力強盛的時候,而國力強盛的時期,才能有推廣小學的基礎。 這也是為什么,在萬亨日日夜夜的念叨之下,趙九福入朝為官二十年,在此之前也并未提出過辦小學的事情,之前那是經濟條件不允許。 只有在百姓吃飽穿暖,生存需求得到滿足的情況下,才能往前推進一步,不然的話對著一個餓肚子的人說讀書,那跟對牛彈琴有什么不同。 從這一點上來看,趙九福并不著急,他甚至具有旁人所沒有的耐心,事實上,在小學和修律法的事情一塊兒提出來之后,文武百官關注后者的人,也比前者遠遠多一些。 對他們而言,小學連私塾都算不得,壓根不是朝著考科舉的方向走的,或許會花一些錢,但其實并不影響朝中大局,也不必要為了這種小事兒得罪了如日中天的趙九福。 但律法就不同了,這是大周朝的根本啊,誰知道改動一條律例會對百姓們,會對他們自己造成什么影響,誰知道這位趙大人是不是先走苛政的路子。 幸好,他們的猜想并不準確,趙九福確實是想要完善大周的律法,但也絕對沒有走苛政猛如虎的路線,相比起先帝來,他其實是寬容的。 再者,律法也不是他一個人說要改動,就能改動的,趙九福所做的是集合六部和朝中大能,將律法之中不合適的部分提出來,然后朝中群議修改。 相比起自己單打獨斗,他顯然更加喜歡把所有人都拉下水。當然,在這個過程中,趙九福對于女性的偏向,還是讓許多大臣心中非議。 比如刑部的這位大人就十分不痛快,回家之后就跟家里頭夫人抱怨了:“你說這位趙大人是怎么想的,這婦人謀殺親夫自然是罪大惡極,怎么就還得看原因,難道就因為當男人的打罵了幾句,就能殺人了不成?” 他夫人卻翻了個白眼,十分不給面子的說道:“趙大人也沒說可以殺人啊,只是有句話說得對,世間對女子不公,嫁人之后非但要主持家事,孝敬公婆,cao持內務,還得時時刻刻的伺候男人,若是男人還隨意打罵的話,確實也有不對?!?/br> 這位刑部大人一聽不對勁了,抬頭看著她問道:“怎么滴,你還想要謀殺親夫???” 夫人不樂意了,罵道:“我什么時候要謀殺親夫了,只是說一句公道話罷了,難道老爺是覺得可以隨意打罵我不成,哼,你今天就自己個兒睡書房吧,我同meimei一道兒歇息?!?/br> 這位大人被妻子噴了一頓,本打算去小妾那邊舒心一下,誰知道小妾居然也去了正院,大人心中煩悶,第二天倒是也不追著趙九福說肛不合綱常了。 左右趙九福也沒說讓每個人都跟他自己似的就娶一個老婆啊,他本來也不打女人,確實是不必要在這種小地方糾纏,與其擔著這個,還不如就官員考核的事情多較真。 不是每個人都能看到趙九福小心翼翼的輸入進去的小律法的意義,在當時的人看來,這些變動似乎微乎其微,對他們沒有切膚之痛,甚至毫無影響。 誰讓趙九?,F在是皇帝的老師,是先帝留下來的輔政之臣,其余兩位輔政大臣又跟他是一個鼻孔里頭出氣,既然沒有厲害關系,有些人就算是覺得不大對勁,反對的也不那么激烈。 趙九福要的就是如此,他并不想要當做改革變法的那一位,畢竟那樣子風險太大,誰知道會不會直接把自己給玩死了。 這種潛移默化的改變才好,若是能成,便是他為后世人做出的一點貢獻,若是最后不能成,也不會對他造成多大的反噬,說到底,趙九??刹皇谴蠊珶o私一心為大周的人。 正如趙九福所期待的,這種改變就像是埋下去的一顆顆種子,并不會突然長成一片樹林,但這些種子在地底慢慢的發芽,在雨水下破土而出,在陽光下慢慢成長。 一開始并不會有人主意,但某一天再仔細去看的時候,就會看見一整片的森林,甚至看見的人都會覺得正常,這原本就是應該存在的。 相比起律法的進展緩慢來,小學倒是更快一些,畢竟有趙九福的大力主張,戶部那邊給錢也給的痛快,再有一個,在提出來之前,趙九福已經將小學辦理的流程梳理的清清楚楚,這個小學不同于縣學,辦起來十分簡單,聘請的人雖然五花八門,但也不算難。 準備的充分了,推行的時候就順利許多,雖然也有許多的毛病在,但趙九福毫不吝惜的一次次的往地方上派人,這些人通常是同進士或者京城的閑置官員,打著巡學使的名頭,能充分的將地方的力量提升起來。 不過是兩三年的功夫,各地的小學就辦得有模有樣了,就連一開始對小學不看好的那些官員,心中也嘖嘖稱奇,他們一開始只覺得小學不會損害到自己的利益,現在一看,不但不損害,反倒是有好處,一個個倒是心中也贊同起來,覺得趙大人不愧是趙大人,從當年他在工部,戶部的經歷來看,這個人就不會做無用功。 就比如回城這個小地方吧,雖然被稱為回城,但實際上這只是個小縣城,比戴河鎮還要小一些,勉強能夠得上布置小學的標準。 不過因為回城的這位知縣跟趙九福還有八竿子打不著的關系,他本人是新亭府出生的同進士,后來謀官的時候還曾去趙九福府中拜訪過。 因為有這些緣故在,這位縣令爺一直把自己當做趙九福這一脈的人,雖說不起眼,但說起來好歹也是靠著朝中的大樹不是。 所以在興建小學的朝廷公文傳遞下來的時候,縣令爺的反應比周圍的那幾位都要快,在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內就把能當老師的人集齊了,也并未有絲毫貪污這部分公款的意思。 別說,這位能力其實平平,從只考中同進士這一點能看出來,才華也是平平,但他也有自己的好處,辦事的時候踏踏實實,絕對不弄虛作假。 在縣城可沒有人說他是同進士的事情,作為縣太爺他就是父母官,雖說大家伙兒也不知道這小學是干啥的,但父母官說要弄就弄唄。 再者,被請來的老師也是有工錢拿的,雖說不如縣學那邊的多,但能拿朝廷的糧餉,對于沒有功名的人而言也是一種榮幸。 再看看縣太爺請的人,要么是落地不中的老童生,這樣的大部分都是用來教導學生認字的,要么是有一門手藝的手藝人,雖說他們其實不大樂意將手藝交給別人,但耐不住縣太爺有令,再者也就是教最尋常的,自己的看家本領不用拿出來。 就這么一棒子的草臺班子,一開始愿意送孩子來的人還真不多,畢竟能讀書的人家是絕對看不上這小學的,不能讀書的又覺得沒必要費這個功夫。 縣太爺心中著急啊,索性就下了一道命令,每家每戶攤派一個人,反正你就得過來上學,至少得上完一個月再看要不要繼續。 百姓們心中一開始還有怨言,誰知道這一上學倒是覺得不錯,雖說每家每戶都得出一個人,但這個人男女老少是不是壯勞力是沒有人管的,而在學堂里頭,他們中午還能免費吃一頓飯,雖說是清湯稀水的,但好歹也是糧食啊,不吃白不吃。 若是趙九福知道,自己千辛萬苦梳理出來的小學章程,最后是靠著一頓午飯打開了局面,估計也會啼笑皆非。 但事實就是如此,老百姓沒有遠視只有短見,他們能看到的就是面前的好處,但等真正的上了一個月之后,只要不是蠢笨入豬的,都能看出小學的用處來。 平時他們想要拜師學藝多難啊,不但要送束脩,找門路,進門之后還得當好幾年沒工錢還要倒貼錢的徒弟,但現在就不同了,不花錢的好事兒誰不想要。 能看到好處了,那就沒有人壓著趕著,老百姓也知道其中的厲害關系了,一開始小學還愁人少,每家每戶的追著要人,后頭卻嫌棄人太多,連院子里頭都要裝不下了。 小小的回城變得熱鬧起來,真有天分的,學到了手藝也多了一門生路,若是有腦子的,多學一些字,一些數學,也能去當一個掌柜。 甚至有些人自己不上學,卻在小學門口弄了個賣吃食的攤子,倒是弄得每次開小學就跟開廟會似的,就是小學開門的頻率大一些,讓他們的生意更加繁榮了。 第255章 我家的爵位啊 多年過去,陳家村依舊是陳家村,但老趙家早已經不是當年的老趙家,在趙九福的官職一日日高升之后,趙家幾個兄弟商量了一番,就跟村里頭的人商量,將靠近老趙家的這一片都騰了出來,如今村東邊住著的都是趙家人,也算是枝繁葉茂了。 而趙家人居住的中心地帶,依舊是那一座青磚青瓦的小院子,那是老趙頭的親爹,趙九福的爺爺花了一輩子才打拼出來的,也是老趙頭和老陳氏的新房。 趙九福倒是曾經提過一句重建的事兒,但老趙頭和老陳氏都不答應,一來是念舊,二來也也是覺得住得十分舒坦寬敞,壓根不用重建。 當年老趙頭夫妻倆前后腳離世,也是在這座院子里頭停的靈,而嚴玉華帶著三個兒子回來守孝,住的也是這一座院子。 隨著守孝結束的時間越來越近,這座沉寂了三年的院子也越來越熱鬧,嚴玉華并不耐煩招待這些人,對外一律都說還在孝期,不好待客,除非是親戚不然一律不見。 但院子里頭,趙順灝的妻子楊氏其實已經在收拾家什了,只等著一個月后他們的孝期徹底結束,就能離開陳家村往京城去。 要說原本趙順灝兄弟三人是不需要守孝三年的,畢竟中間隔了一輩呢,趙順晗不提,趙順灝和趙順暉正是前程似錦的時候呢,這耽誤三年可耽誤了多少功夫。 但趙九福直接開口定了此事,兄弟三人竟然也一口答應下來,并且踏踏實實的在村里頭閉門不出,楊氏心中就算是有些擔憂,也不好直接說出口的。 趙順灝作為趙九福的長子,其實與老趙頭和老陳氏的關系是極好的,也算是備受寵愛的一個孫子,他的傷心真心實意,楊氏可不想因為那點小心思反倒是壞了夫妻情誼。 不過幸虧三年終于過去了,如今公公身居高位,又是實權派的人物,左右兒子回去之后總不會連位置都不好安排的。 楊氏略微放心了一些,就聽見身邊的丫鬟說了一句:“大少奶奶,我方才瞧見趙家的那幾位夫人又過來了,直接去了夫人屋里,也不知道要說什么?” 楊氏微微皺眉,就聽見丫鬟繼續說道:“大少奶奶,您說這會不會是為了榮安伯的爵位呀,這老太爺的爵位來的突然,可沒有說要傳給誰?!?/br> 眼見她越說越不像話,楊氏瞪了丫鬟一眼說道:“在陳家村住了三年,把你的心思都住野了是不是,當年教你的規矩都忘了嗎?” 丫鬟臉色微微一白,連忙說道:“大少奶奶,奴婢絕沒有胡言亂語的意思,這就是在您面前才念叨幾句,在外頭的時候,誰跟我打聽話都不松口的?!?/br> 楊氏也知道自己這位陪嫁的丫鬟并不是沒腦子的人,雖說公婆寬容夫君也體貼,但楊氏一直牢記著出嫁前母親說過的話,若是自己立身不正,那遲早都會被人厭棄。 “你記得就好,爵位的事情,是長輩們的事情,我是小輩,沒有插話的余地?!睏钍系f道,其實這事兒她早就聽趙順灝提起過,公婆也早有了決斷。 丫鬟撅了噘嘴,又說了一句:“奴婢只是覺得,這爵位明明是咱們老爺得來的,這會兒卻不一定能傳到咱家頭上,覺得有些不公平?!?/br> 楊氏只是將她打發了出去不再說話,心中卻覺得這丫鬟的見識太短淺,也不想想公公現在是什么樣的人物,先帝留下來的輔政大臣之一,皇帝最信賴的老師,朝中的一品大員。 只是一個伯爵的爵位而已算得了什么,事實上,若是皇帝不開恩的話,這個爵位傳下來就只有一個校尉的名頭而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