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節
書迷正在閱讀:假裝不知道你在裝窮[重生]、紅了櫻桃、帝仙妖嬈:攝政王妃,拽上天、我在地府的火鍋店持證上崗了、反派兒子重生了[七零]、分手頭條、七零反派女知青[穿書]、伊爾塔特的農場、最美不過、干了這碗甜姜湯
“哎呀,你們說的是不是趙大人,我們家就住在大青山后頭,也曾聽過趙大人的名聲,不說別的,這些年咱們服役能拿到工錢,能吃飽喝足,可不就是托了這位趙大人的?!?/br> 一提起趙大人,在場的人倒是紛紛能說出一兩句話來,實在是這些年下來趙九福為了百姓們做的事情不少,水稻的事情且不提,光是服役一事就足以讓老百姓們心生感激了。 更別提趙九福入主工部之后,總是能搗鼓出不少奇怪的東西來,這些東西看似無用,卻能實實在在的用到日常生活中,讓老百姓的日子也越發的便利。 大山見話題越扯越遠,連忙喊道:“可不就是趙大人,他可是工部尚書,也跟圣人一樣最恨貪官污吏,這老趙家就在陳家村杵著,咱們戴河鎮的知縣除非是不要命了,不然絕對不敢在戴河鎮的地界上犯事兒,不然趙家人往京城送了信,他豈不是自毀前途?” 周圍的人紛紛點頭,倒是方才提起姑姑女兒的那位笑嘻嘻的說道:“大山兄弟,你的消息落后啦,我那表侄女說了,趙大人每年開春都會回家一趟,算算時間再有一個月左右可不就得回到陳家村,他一回來,那知縣大人見了也只有伏地跪拜的道理?!?/br> 大山不樂意服輸,梗著脖子說道:“我怎么會不知道,只是還沒說到這兒呢?!?/br> 于是兩人像是比試一般紛紛說起趙大人來,倒像是同他多么熟稔似的,周圍的人都擠過來聽一個樂趣,但其實也知道他們跟那位大人肯定是不相識的,不然怎么可能還來服役呢。 張大牛不關心那位趙大人有沒有回來,他只惦記著自己的工錢能不能拿到,但等勞役一開始,張大牛反倒是不想趕緊結束了,因為這次的徭役辛苦,所以縣衙準備的餐食里頭居然還有rou,要知道他們家不算富裕,一年到頭也只能吃到幾次rou。 還有一個就是,果真跟大山說得一樣他們不用下水,也不是不用下水,而是下水之前衙門會發一套奇怪的衣裳,摸起來十分滑溜,從頭到尾都包裹住身體。 穿上之后就算是跳進了水中也不會浸濕,這般一來徭役的辛苦都去了大半,張大牛算是知道,他爹是真的偏心他,不然這種好差事怎么就給了他呢。 只是再好的差事也有結束的一天,衙門雖然不敢逼著他們趕工期耗人命,但也監督的嚴格,距離一個月還有五天的時候就把工程給做完了。 張大牛拿著一兩銀子回家的時候,還是對每餐有rou的飯依依不舍,心中暗道也不知道明年還有沒有徭役,要是有的話他還來。 第246章 孝心有加 徭役們服役的高高興興,卻不知道他們口中說道的趙大人趙九福已經回到了陳家村,雖說常年在外做官,但趙九福卻做到了當年的承諾,每年過年的時候總會回家一趟。 這也是多虧了現在的船運速度越來越快,不然的話就過年這么十幾天的時間,他想要走一個來回實在是不容易,即使有皇帝給的額外假期也不成的。 過年是民間最熱鬧也是最空閑的日子,每次趙九?;貋?,上門來拜訪的人總是絡繹不絕,趙九福心中暗道麻煩,卻也知道有些人情不得不走,后頭索性將其中一日定位宴請相鄰的時間,光發帖子集中在這一天解決。 除了這一天之外的時間,不管是誰上門拜訪趙九福都是不見的,對外統一的口徑就是要陪伴父母不能出門應酬,倒是也無人敢說他的不是。 倒是也有一些鄉親遠親不知道分寸,不過現在的老陳氏已經不是當年的老陳氏,更別提還有嚴玉華在旁邊看著呢,哪能讓他們隨意打擾。 一年只能相伴幾日,這幾日就顯得分外的珍貴起來,不過老趙頭和老陳氏卻已經心滿意足,如今他們站得高了,見識的也多了,知道許多當官的一出門,數十年不能回來也都有的,趙九福每年都能抽出時間回來一趟著實不易。 一開始老趙頭和老陳氏夫妻倆倒是勸過孩子,覺得這般來回太過辛苦,不說趙九福自己,他們還心疼三個小孫孫呢,這過年大半的時間都要在船上過了。 可趙九福卻執意如此,當年他愿意勤奮苦讀,除了系統的敦促之外,主要為的就是家人,若是因為當官而徹底放棄了父母,那跟他的原意就背道而馳了。 既然爹娘二人不愿意去京城,那他就挑時間回來,以前或許還困難,但現在船運的時間越來越快,因為官道的修理,馬車的速度也越來越快,這般一來他的想法也能成真。 不過這確實是讓妻子和兒子們辛苦了,但在趙九??磥?,這種辛苦是有必要的,他會心疼他們,卻不會讓他們留在京城自己獨自出發。 幸好這些年嚴玉華的身體也養的極好,她也是萬萬不會讓趙九福一個人回來的,作為兒媳,她不能侍奉公婆已經不對,更別提當年她未能生育的時候,老趙頭夫妻倆也從未說過什么,光是這一點就足以讓她心中感激,愿意每年辛苦一次。 而家里頭三個小的對于遠行總是興致勃勃,在靈泉的滋養之下,三個孩子的身體都極好,又開始修煉五行陰陽拳,倒是不至于因為坐船趕路就生病。 老趙頭和老陳氏每次總念叨著兒子辛苦,兒媳辛苦,三個小孫孫也辛苦,但每次看見他們回來總是高興萬分,據說現在快過年了就喜歡在村口等著,誰都勸不住。 在外,趙九福是高高在上的尚書大人,在家,他卻只是個平凡的兒子和兄弟,尤其是在爹娘面前的時候,他愿意只當一個乖兒子。 只是時間畢竟太短,每每相聚的歡愉還未退散,離別的時光又再次到來,這一次趙九福的離開與往年不同,他不但自己要走,還要帶走家中的幾個侄兒。 這些年因為趙九福的大力支持,陳家村這邊幾乎家家戶戶都會送孩子進村學讀書,若是沒有天分的,識得幾個字也能謀一個好差事,若是有天分的,就算是家中無銀錢,村里頭也愿意給出一份束脩,只要自己有毅力也能堅持下去。 只是科舉一道艱難重重,當年趙九福能夠一路順利平步青云,那是他兩輩子的堅持和系統的加持下才得來的,一直到現在,陳家村也沒有出現第二個趙九福。 近二十年的時間,陳家村統共也只多了三個秀才,一個舉人,其中一大半還都是趙家人,而現在趙九福要帶走的,正是這四個人。 其中考中舉人的正是趙老四和溫柔的親子趙順安,其實趙順安不管是聰明和學識都十分不錯,為人也頗為刻苦,不知為何運氣有些差。 有趙九福在,當地的知縣知府是絕對不可能故意為難趙家人的,但偏偏趙順安考秀才的時候連續考了三次,每一次都是半路生病不得不退出。 等到考舉人的時候又是如此,一年年下來若是旁人的話,恐怕也得心灰意冷了,不過趙順安被這般打磨了多年,反倒是有越挫越勇的精神。 于情于理,趙九福都想帶著趙順安進京,雖說會試還在兩年之后,但一來侄兒在身邊他能親自教導,二來也能讓趙順安熟悉京城的環境,不至于來一個水土不服。 至于其他三人,既然都考中了秀才,后頭肯定是要繼續應試的,這三個人中,有兩人都是趙家人,一個是趙九福的大侄子趙順德的大兒子趙明宇,一個是趙順昌的兒子趙明輝,他們都是十六七歲的樣子,能考中秀才也是聰明好學的。 不得不說,趙九福自己的兄弟姐妹里頭沒有能讀書的,下一輩的侄子也一般,但因為有這個弟弟小叔在,他們倒是一門心思的盯著自己的兒子讀書。 這一盯倒是盯出了幾個人才來,反倒是比他們自己好一些,論起輩分來,這些孩子都是趙九福的孫子輩了,也難怪人家都說詩書之家靠的是時間積累。 另外一人卻是陳家人,論關系的話還是老陳氏祖孫,小陳氏的堂孫,反正也是喊趙九福叫外爺爺的輩分,一轉眼的功夫,趙九福還覺得自己是個小伙兒呢,結果這一次帶回去四個孩子,一個喊他叫叔叔,其余的都要喊爺爺。 之前趙九福一直沒帶親戚上京,也是因為他公務太過于繁忙,還怕自己沒時間照看幾個孩子,這幾年他手頭的事情順當起來了,倒是起了這個念頭。 果然,他一說出來,幾個孩子還未說話,他們的親爹親娘倒是滿口答應下來,恨不得他們當天就走,誰都知道被趙九福帶去京城的意味。 只是趙九福提出將四人帶走之后,倒是有不少人覺得自家兒子也有讀書的天分,求上門來想讓趙九福也一塊兒帶走,在他們看來,四個是帶,五個也是帶,左右不差那一個人頭。 雖說村里頭也有私塾,但里頭的先生不過是個落地秀才,這么大的年紀了還只能在他們村子里頭教書,跟趙九福怎么能相比。 這事兒都不用趙九福自己開口,老陳氏直接都給撅了回去,罵道:“你們一個個想啥美事兒呢,難道還讓我兒子給你們帶孩子不成,他們若是連個秀才都考不中,別說是去京城,就是去了西天佛祖那邊也鍍不了金光,早早的下地種田去反倒是實在?!?/br> 也有人心中不樂意,覺得自家兒子就是少了名師才考不中秀才的,又想著既然是親戚怎么就不能指點一下,但他們也只敢肚子里頭想想,要知道老陳氏平時和善,但身上可是有正二品的誥命的,當年冊封的時候知府大人都親自過來探望了,他們哪里敢跟她對罵。 后頭陳家村的村長也逮著這些人痛罵了一頓,要知道其中一個被帶走的陳家小子可是他親孫子,要是因為此事惹怒了趙九福的話,他們家才是最吃虧的。 趙九福是大周朝出了名的孝子,但問題是他孝順的是老趙頭和老陳氏,老陳氏也是陳家人,但實際上她的親兄弟親姐妹都已經過世了,雖說侄子還活著,但關系卻大不如前了。 趙九福沒搭理這些瑣事,在他看來閑言碎語完全不用理會,與其有這時間跟他們較真,還不如去做一些實在的事情。 一到日子,就算是再舍不得,趙九福也得帶著家眷離開了,每到這一日老趙頭和老陳氏總是強顏歡笑,就怕孩子看著他們傷心就擔憂,總得讓他安安心心的遠行。 這一次趙九福不但自己要走,還要帶走他們身邊最疼愛的孫子趙順安,心中也是有些感慨,趙順安這把年紀早已經成親,他的妻子還是溫氏兄長的庶出女兒,雖然是庶出,但其實尤承赟只有這一女,會把他嫁給外甥看見他對meimei的重視。 原本趙九福還想著帶著趙順安一家離開,不過趙老四一家關門商量了一番之后,尤氏帶著兩個孩子留在陳家村,只是在趙順安離開的時候依依惜別細細囑咐。 離家的時候,幾個人還有幾分憂傷,但等馬車經過新亭府,進入新河道之后,趙順安還能按住性子,幾個年紀尚小的孩子卻忍不住歡呼起來。 趙明宇雖然是趙順德的兒子,但跟親爹不同,他的性子帶著幾分活潑,天生看著就是一張圓圓的笑臉,模樣跟趙家人不像,反倒是跟他親娘有五六分相似。 這會兒他忍不住喊道:“九爺爺,這船好大啊,開得也好快,快看,我們超過那些船了?!?/br> 趙九福聽著這個稱呼總有幾分不自在,不過這些時間下來倒是也有幾分習慣了,笑著解釋道:“我們坐的是官船,這船是造船司那邊新出的,速度是尋常船只的三倍有余,別說周圍那些小船了,普通的商船也是比不得的?!?/br> 趙明宇又是一番大呼小叫,趙九福見他們興致上來了,索性就讓幾個小的陪著一道兒玩耍,他自己往船艙里頭走去,年紀大了,他現在也不愛這么熱鬧了。 第247章 歲月 趙九福一行人抵達京城的時候,正巧是元宵節的當天,每年他差不多都是這個時間才能回到京城,也幸好嚴玉華做事情周到,年節的東西都是準備好的,下人們自然會打點,不然就趙九福這般的做法,可是要把京城的同僚都得罪了去。 不過大約是趙九福帶的頭,再加上這幾年官道和水路眼看著更加便捷了,每逢過年的時候從各地往家鄉趕的旅人特別多,倒是有一種前世春運的感覺在了。 這一次趙家的馬車剛剛抵達城門口,忽然一個人形色匆匆的迎了上來,仔細一看可不就是青竹,只見他開口就喊道:“大人,陛下召見?!?/br> 青竹從小跟在趙九福身邊長大,他原本不是多么機靈的人,但多年以來趙九福用心教導,倒是也成了左膀右臂,每年回鄉的時候,青竹是不能走的,他得留下來處理京城這邊的事情。 趙九福一聽倒是也驚訝,皇帝可不是個喜歡折騰人的性子,這些年宮宴很少舉行,除了大節之外通常都是皇家人自己開心開心。 一般來說,一直到元宵節結束衙門重啟之時,皇帝都不會特意召見大臣,當然,大年初一的賞賜除外,這代表的是榮耀。 趙九福一聽也顧不得其他,跟嚴玉華交代了一聲就直接上了馬,一邊往城中走,一邊問道:“來人可交代了是什么事情?” 京城的天氣還冷的很,但青竹卻出了滿頭的冷汗,連聲說道:“不知,只是昨晚就有公公來問過大人是否回來,近日又有公公過來,一日竟來了三次詢問,只說大人回來的話立刻進宮面圣,不要耽擱?!?/br> 趙九福心中更加覺得奇怪,微微皺了眉頭問道:“我離開京城這些日子,宮中可有其他的消息傳出來?” 青竹左思右想,還是無奈說道:“并無,還是跟往年一般,太后去世之后,陛下和皇后似乎也不愛熱鬧,也從未聽說過其他?!?/br> 老太后在的時候,皇帝為了照顧親娘還愿意弄一個熱熱鬧鬧的宮廷夜宴,但三年之前老太后就去了,去世之后皇帝就顯得越發的清心寡欲了,他擺出這個樣子,后宮就算是有娘娘喜歡熱鬧,也不敢開口說出來,一個個的也都說自己愛清靜。 說起來,三年前老太后去世之后,連帶著文武百官世家大戶的老頭老太都跟著一道兒去了不少,嚴玉華的祖母嚴老夫人,就是在給太后守靈的時候受了寒氣,此后一直不大好,熬了一年還是熬不過去了,當時嚴玉華傷心欲絕。 生老病死是世間最難熬的事情,誰也無法阻擋歲月的腳步,即使趙九福身上的靈泉長壽丹不少,也攔不住已經油盡燈枯的身體。 嚴老夫人去世前那些年,其實一直也有在使用長壽丹的,但歲數到了就只能到了,除非趙九福狠狠心拿出逆天的靈丹來,不然是無法阻止的。 正因為如此,雖說他每年回家的事情被人非議,趙九福還是堅持如此,因為他知道爹娘看似長壽,但日子還是過一天少一天。 話說回來,趙九福也有些猜不透皇帝的用意,就如幾年之前李松仁告老還鄉,趙九福卻向皇帝拜求去工部,最后卻陰差陽錯的成了工部尚書。 當年皇帝愿意讓自己的親舅舅挪位置,雖說大家都覺得戶部尚書的位置比工部尚書好很多,但呂靖在工部多年,幾乎可以說對工部了若指掌,而進了戶部他還得從頭開始。 但皇帝還是這般的安排了,那時候趙九福心中也是感激的,這一份信任和重視,是作為臣子求而不得的,而他卻從皇帝這邊體會到了。 一直到進入皇宮,趙九福還是沒想到皇帝為何急召自己覲見,按理來說過年的這段時間,也是皇帝最為放松的一段時間才是。 等進入殿中看見皇帝,趙九福倒是嚇了一跳,只是短短半個多月不見,皇帝的臉色帶著一絲青白,竟是有一種當年重病未愈的感覺。 趙九福下意識的擰著眉頭,開口問道:“微臣參見陛下,陛下身體可是有恙?” 皇帝只是擺了擺手,自顧自在窗邊的榻上坐下,指了指對面已經準備好的茶壺。趙九福也沒有心急追問,走過去慢慢的泡好了一杯茶。 一直到喝完了三杯茶,皇帝才終于開口了:“明鹿,你說朕是不是一個好皇帝?” 趙九福不明白他為何如此發問,只得如實說道:“陛下登基以來勵精圖治,從不奢侈浪費,在陛下的手中,大周朝蒸蒸日上,百姓們安居樂業,雖不能說百姓心滿意足,但富裕之地,百姓們衣食無憂,貧賤之所,百姓們也多能飽腹,這是古往開來絕難見的?!?/br> “如今大周政簡刑清、愛恤名命、睦鄰安邊、省刑減賦,依微臣看,陛下這般的君王若是不能稱為好皇帝,那即使是堯舜禹也擔負不了這三個字了?!?/br> 趙九福這番話說得真心實意,說句實在話,當年他在戶部為大周賺錢,大部分皇帝都會喜歡,但這些年他在工部通常是花錢,花費的地方還是許多人覺得無用之地,但皇帝還是一如既往的支持,光是這一點就極為難得。 正因為皇帝站得高看得遠,知道趙九??此婆d師動眾花費錢財的工期,一個個完成之后能給大周朝注入新的生命,所以才會支持下來。 不說旁的,這幾年百姓們種田的速度和開荒的面積都大大的增加,還不是工部日夜cao勞折騰出各種工具來,更別提修建的水渠和道路能富裕多少地區了。 聽了趙九福的話,皇帝的心情似乎好了許多,但喝了一口茶之后還是感慨的說了一句:“是啊,朕或許是一個好皇帝,卻注定不是個好父親,這一點,朕不如先帝?!?/br> 趙九福心思一動,便知道此次的事情恐怕是因為后宮的幾位皇子而起的,說起來如今大皇子已經快弱冠,這般的年紀自然已經是成人,一些原本不敢想的事情,現在也不得不想了。 不過皇帝說自己不如先帝,趙九福卻是不贊同的,先帝或許在皇帝面前當過一段時間的慈父,但晚年的時候卻優柔寡斷,扶持幼子,以至于最后鬧出動亂來,光是這一點就足以證明,在先帝的眼中兒子是重要,但是最重要的卻是自己的皇位。 “陛下一直疼愛幾位皇子,多加教導,怎么會不是個好父親?”趙九福說道。 皇帝卻搖了搖頭,看著趙九福說道:“朕聽聞明鹿教子,每日必定早起陪伴練拳,每晚必定考校功課,這才有令郎未滿弱冠即名滿京城的今日?!?/br> 趙九福的長子趙順灝如今已是舉人,若不是趙九福覺得他性子過于活躍不適合立刻進官場壓了幾年,恐怕現在就是進士了。 在京城,趙順灝文武雙全的名頭是十分響亮的,甚至還有人弄出什么京城四公子的排行來,光是趙九福家中就占據了兩個名額,老大和老二,若不是老三年紀小,估計也能排上。 別人不知道,皇帝卻是知道趙九福在三個兒子身上花了多少的功夫,別人羨慕嫉妒趙九福有三個好兒子,卻不知道這個人公務繁忙之余,每日也不往督促兒子勤學苦練,有一次他留趙九福到了半夜,據說他回家之后第一件事還是翻閱兒子的功課。 提起兩個兒子,趙九福心思一動,只得笑著說道:“陛下日理萬機,微臣不過是看著工部那一畝三分地,自然還能擠出時間來盯著那三個混小子?!?/br> 皇帝笑了笑,他也是見過趙九福三個兒子的,混小子肯定是不混的,但人太機靈讓長輩cao心倒是有的,就說趙順灝吧,年紀也小了聽聞也不肯成親,定親也不答應,咬死了要跟親爹一樣考中了狀元再談婚論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