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節
對于年輕的醫生來說,這樣的機會真的是非常難得。 所以想明白之后,蘇茂言根本不敢怠慢,幾乎是全神貫注把自己投入到了這次的交流會里面去,至于其他的想法?早就沒有了。 所以等交流會的第一個討論題目開始,大佬們說完話之后,他就舉起了手。 關于骨傷復健,和治療損傷后遺癥有脫不開的關系,他雖然學習了這方面的碎片知識,但是昨天報告里面提到的一些非常少見的小問題,在解決的辦法上,他有一些疑惑。 交流會本來就是個暢所欲言的地方,想提問就提問,想發表看法就發表看法,最怕的不是話嘮,而是沒人說話,所以主持人一看見有人舉手了,微微一笑道:“那就請蘇大夫先來吧,大家歡迎!” 蘇茂言當然說自己只不過是拋磚引玉,謙虛完了之后,他先是對骨傷復建這個話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包括怎么辯證,怎么治療,在治療過程當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本來有人還覺得他或許要丟個丑,沒想到聽著聽著,所有人都認真了起來,包括劉信本人。 蘇茂言說的東西,比較基礎,學醫的或許都知道,也都能說出個一二三四五來,但是蘇茂言有個很奇怪的地方,越是基礎的東西,他說的越深。 就比如一加一等于二這件事情吧,學數學的人都知道,但是為什么一加一等于二,第一個提出的人是怎么證明出來的? 談到這個地步,就是基礎的問題深入化了。 蘇茂言就是這種風格,雖然有藥王系統的輔助,但是他本人最在意的還是最基礎的東西。 許多教材里面提過的知識點,如果不注意的話,或許就是一記而過,但是他不會,他會思考為什么,不僅會思考為什么,還會和其他知識點發生聯想。 所以他的論點一甩出來,大家就不由認真起來了。 直到后面蘇茂言開始提出自己的問題時,不少人還是意猶未盡的琢磨著他剛剛說的那番話。 不錯啊,這位年輕人是有兩把刷子的。 同一時刻,不少人心里都涌起了同樣的念頭。 而那位昨天做了這方面報告的大佬也開口了:“你提出的這個問題,剛好我最近也在思考,我想不僅你想問,其他人也一樣想問?!?/br> 大佬明顯也是想過這個問題的,只不過不太成熟,所以在報告里面沒有提出來,但是在交流會上就無所謂了。 大佬一邊說蘇茂言一邊思考,有的東西他很贊同,不過有的卻值得商榷,不管怎么說,這么一番討論下來,他覺得自己的思路至少是打開了的。 所以大佬一說完,他就繼續提出了問題。 “關于您剛剛說的,我還有一個問題?!?/br> 其他人也是想問的,不過速度沒有蘇茂言快,又被他搶到了發言機會。 劉茂在一旁看著,心里已經麻木了。 這就是學霸的速度。 他懂的。 不過從前他是學霸,在這里他不是而已。 蘇茂言問的問題并不刁鉆,不過卻讓大佬皺起了眉頭,因為蘇茂言問的問題也是他思考的核心。 說實在話,在這方面他也有些把不準。 這就是人體的神奇了。 不管醫學怎么進步,都是遠遠趕不上神秘的人體。 所以醫生們總是會遇到新的問題。 大佬斟酌了一下用詞后慢慢的道:“關于你問的這個問題,我在治療過程中發現……” 之前還有一些人對于提問環節不太感興趣,這會兒也不由坐直了身子。 因為這次的提問,還真的是問到核心上面去了。 劉信見狀不由暗地里點了點頭,如果今天沒有蘇茂言在這里,或許大家就會忽略掉這個問題,直接從其他的方面來探討。 并不是大家不知道這里有問題,而是在座的人都不愿意讓自己為難,也不愿意讓回答的人為難。 本來就是還沒解決的問題,有什么問的必要呢? 這種想法恰恰就是不對的,理越辨越明,不去討論不去問,那么問題始終會是問題,或許永遠都得不到解決的機會。 蘇茂言是初生牛犢不怕虎,也不了解討論會的潛規則,他問這些問題,并不是為了為難人,而是真的想要去和走在他前面的醫生們探討解決的辦法。 就算今天探討不出來解決的辦法,但是大家都聊一聊自己的思考,思維碰撞,也能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來。 當然,他也不是光提問,他也會提出自己的看法,這才是為什么大佬們并沒有不高興的原因。 你光問為什么,自己都不思考,就想著拿來主義,那怎么行呢? 但是蘇茂言不啊,你看他問的問題很難,但是他每次問的時候,都會說出自己的見解和思考,這樣交流起來,那就非常愉快了。 回答問題的那位大佬甚至越說越快,思路也越來越清晰,臉上也開始帶笑了。 這就是思維碰撞的魅力了。 就在其他人還在擔心著蘇茂言的時候,蘇茂言早就用另一種辦法徹底的融入了交流會之中。 等時間到了之后,蘇茂言和大佬都有些意猶未盡。 “我們下來再討論,下來再討論,不耽擱今天開會的時間?!?/br> 畢竟第一個話題后面還有給具體的病人進行治療的環節。 蘇茂言也覺得受益匪淺,點頭道:“多謝老師了?!?/br> 大佬揮揮手道:“我看是三人行必有我師,在你身上,我也學到不少啊?!?/br> 一老一小對視一笑,頗有些惺惺相惜的味道。 就在他們感情升溫(?)的同時,患者來了。 兩位都是屬于損傷后遺癥的患者,一男一女,年齡看起來都差不多大,前者是肩關節僵直,后者是尺神經損傷。 肩關節僵直,從名字上就能夠理解這個病癥的意思,就是肩部沒法自如的活動,得了這個病之后,因為肩膀活動受限,對生活會造成很大的不良影響。 而尺神經損傷,屬于周圍神經損傷類的疾病,而神經損傷,算是受傷過后非常常見的后遺癥。尺神經位于手臂的內側,從臂膀開始,一直到腕部,如果受損的話,很可能會造成大小魚際萎縮,手指無法自如的活動。 所以今天來的這兩位病人,一個是肩膀的問題,一個是手的問題,總的來說,都屬于上肢出現了損傷后遺癥。 蘇茂言他們手上也有這兩位病人病情的介紹,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探討治療方案。 對于給予病人治療方案這件事情,蘇茂言已經駕輕就熟了,他看了病歷介紹之后,腦子就已經跟著轉了起來。 這位肩關節僵直的病人,是因為受傷導致的,而且情況有點嚴重,在中醫來看,對于肩關節僵直這種毛病,多采取的都是中藥熏洗和推拿的辦法相結合。 不過蘇茂言覺得,這位病人可能采取中西醫結合的方式來治療更有效果一些。 當然,這里的中西醫結合,就是指結合一些西醫的辦法,比如肌rou牽拉技術、關節松動術等等,具體要怎么結合,還需要看看病人的具體情況。 至于尺神經受損的病人,肯定是采取功能重建的辦法對她進行治療,但是怎么重建就是個問題了。 蘇茂言雖然獲得過這方面的碎片,但這還是他第一次直面病人,所以還是思考了很長一段時間。 眾人都在看著病歷,看完病歷之后,也有醫生上前去詢問具體情況。 比如當時是怎么受傷的,受傷過后經過了哪些治療,每次治療之后的感覺怎么樣。 在問了之后,醫生還會進行詳細的觸診。 在座的都是經驗豐富的醫生,不僅問的仔細,觸診也做得非常仔細,這一輪下來,不少人心里都有了腹稿。 蘇茂言也是一樣,他是最后上去做觸診的,正因為是最后一個,所以不少人這會兒都在看他。 習慣了眾人目光的蘇茂言淡定的對眼前的兩位病人做著觸診。 有經驗的傷科醫生,就算沒有儀器的幫助,光憑著這雙手,也能摸出不少的東西來。 當然了,觸診的方法教材里面都有寫,但是每位醫生的習慣和手法還是有所不同的。 就像是蘇茂言,他做觸診的時候也有一些小習慣,這些小習慣大部分都是碎片里面的經驗帶來的,也就是藥王當年的習慣。 習慣肯定不是無緣無故形成的,特別是對于醫生來說,很多你覺得一些無意義的動作,或許對他來說是診斷判斷疾病的重點。 于是就有人注意到蘇茂言的小習慣了。 他的動作看起來非常標準,但是總會在每一個動作結束后加上一點小尾巴,這些小尾巴看起來累贅,但是卻讓旁邊的人覺得有一種奇異的美感。 仿佛沒有這個小尾巴,觸診就不算完整樣一樣。 有這種感覺的人不少,就連劉信本人也坐直了身子。 之前他見過是蘇茂言給雷鳴做觸診,不過那會兒蘇茂言看起來還要稍微稚嫩一點,不像現在,一舉一動都透露著更加深厚的自信。 自信這東西,絕對不是想一想就能有了。 很多人總覺得相信自己很簡單,其實并不是這樣,相信自己和相信別人有時候是一樣的,那就是必須得有相信的基礎。 相信的基礎是什么?那就是你曾經成功過,或許是一次成功,或許是許多次成功。 總之沒有成功,那么自信的來源就是不牢固的。 努力有時候可以成為自信的源泉,但是沒有經過實踐的考驗,就始終差了點東西。 所以現在從蘇茂言身上透出的自信,毫無疑問,是病人帶給他,在治愈過許多病人之后,他當然更加的有自信。 這才多久的時間啊。 劉信不由感慨,好像也就是一兩個月吧,短短一兩個月,蘇茂言身上就已經有了這么明顯的變化,真的不簡單。 不簡單的蘇茂言這會兒也已經完成了觸診,觸診的結果和影像報告里的一樣,但是他總是習慣用自己的手去感受一番,這樣在治療的過程中,他考慮的東西會更加具體一些。 那位肩關節僵直的患者奇怪的看著蘇茂言。 之前來幫他觸診的醫生至少都是四十多歲的,這個醫生看起來怎么這么年輕呢? 就和二十歲的學生一樣。 這么年輕的醫生真的可以嗎? 他心里存了事,難免就露出了一點驚訝來。 蘇茂言倒是沒有注意到,給他觸診完畢之后就去給那位尺神經損傷的病人觸診了。 等他也回到了座位,接下來就是討論怎么治療了。 大佬首先發話了:“大家都覺得怎么治療比較好?” 遇到這種情況,肯定是小輩先說話了,不然大佬們一開口,后面的都不用說了。 而這里面的小輩,最小的就是蘇茂言和劉茂了。 大家不由看向了這兩位坐在一起的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