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0章臨戰前夜
東陵在沈陽城東北方向的丘陵地帶,距離城池十余里遠。 黃昏時分,聯軍和清軍在東陵附近,相隔著六七里扎下營盤。 聯軍分為兩營,分別駐扎于東陵的東面和北面,而清軍則駐扎在新開河北岸,位置正好在北陵、東陵和沈陽城三點的中間附近。 這樣,洪承疇就同時兼顧,東陵、北陵和沈陽三處的防御。 兩軍扎下營盤,聯軍斥候立時向東陵和北陵之間,進行穿插,雙方在曠野上,爆發密集的騎哨戰。 清軍騎兵四出,密切監視明軍的動向,阻止明軍哨騎,窺視清軍的營盤,防備聯軍繞道突襲沈陽城。 雙方在寬大余二三十里的戰場上,進行穿插,誰也無法完全阻攔對方的哨騎,兩軍都在對方眼皮底下,一舉一動,沒有秘密可言。 清軍出城扎下營盤之后,對面的聯軍,并未發起攻勢。 趙銘遠從旅順而來,行軍數百里,大軍需要休整,而且攻擊清軍,需要繞過清軍駐守的東陵,加上天色已近黃昏,所以大軍并未立刻攻擊。 清軍大帳內,眾多清軍將領云集,洪承疇也批上鎧甲,手按著寶劍,站在大帳中掛著的地圖前,顯示對此戰的重視。 帳中,清將韓代、蘭布、巴顏、金玉和、任珍、孔希貴等將肅立,神情凝重的聽后差遣。 洪承疇嘲諷的說道“敵軍雖有十萬,但其精銳之兵,不過四萬左右,其余兵馬,皆是不堪重用的朝鮮兵。趙雜毛帶來這些兵馬,徒耗糧草而已,實乃不智之舉?!?/br> 曾幾何時,野戰是清軍夢寐以求之事,可此時清軍為了守護兩座陵寢,被迫出城與明軍決戰。 清軍將士離開了沈陽堅城,扎營于沒有城墻庇護的曠野,心中都有些惶恐不安。 洪承疇感受到軍中不安的氣氛,先安撫眾將一句,然后繼續說道“我軍有精兵兩萬余眾,另有滿洲眷屬和包衣共計四萬余眾,兵力上與敵軍相差并不大,而且滿洲眷屬俱能開弓,實力不弱于朝鮮軍,此戰我看大有可為” 眾多清軍將領聽了洪承疇鼓舞士氣的話,韓岱沉聲說道“中堂大人以為此戰該如何應對,我等都聽中堂大人安排” 洪承疇見此故作輕松的揮手道“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此戰的關鍵,就是堅守東陵和昭陵,直到科爾沁騎兵趕來。敵軍若是久攻不下,必然疲憊,屆時援軍一到,擊敗趙雜毛不難” 韓岱微微頷首,巴顏道“若是科爾沁外藩兵來的及時,我們或許真能反敗為勝?!?/br> 洪承疇當即振臂而呼道“現在的局面,唯有拼死守衛兩陵。韓岱,東陵建于天柱山上,易守難攻,本堂就令你率領一萬包衣,五千滿洲眷屬駐守東陵。輔國將軍蘭布,昭陵位于盛京之北,地勢平坦,就由你率領二萬五千滿洲眷屬和包衣鎮守。本堂則率領兩萬精兵居中,隨時增援你們” “喳”眾多清軍齊齊打千行禮,帳中一片肅殺。 清軍連忙調動,韓岱與蘭布忙率領人馬,前往布防。 此前,兩座陵寢的守陵人馬,已經布置了簡單的防御,挖了壕溝,布置了拒馬和鹿角,滿洲眷屬進入兩陵,發揮起山林獵人的本事,又布置了不少陷阱。 這時隨著天色漸黑,兩軍游騎在曠野上廝殺追逐一陣后,開始回撤入營,曠野上四處散落著雙方哨騎的尸體,還有無主的戰馬,顯得格外刺目。 東陵石嘴山,滿清稱之為天柱山腳下,兩支近千人的騎兵一左一右的驅趕靠近的清軍騎兵,在兩支騎兵的中間,趙銘則領著一眾將領,親自奔馳到努爾哈赤的陵墓下方,觀察著地形。 趙銘打量著山頭,見上面旌旗飄揚,又看向萬余清軍,自石嘴山西南方向登上東陵布防,目光不停的閃動著。 大明丟失關外已經有幾十年,趙銘對這里的地形并不熟悉,好在唐通作為九邊的將領,對關外地形有所研究,正用馬鞭指著石嘴山的位置道“大帥,這座山叫做石嘴山,清軍大營就扎在石嘴山的后方?!?/br> 趙銘點了點頭,摸了摸鄂下短須,整個戰場就是北陵到東陵一線,而東陵石嘴山地勢較高,聯軍必須仰攻,清軍大營又在石嘴山后方,可以源源不斷派兵上山。 這樣一來,攻擊石嘴山東陵,就極易打成添油戰,對聯軍極為不利。 趙銘揚起馬鞭,沉聲說道“石嘴山將是洪賊東線的穩固支撐點,我們去西線看一看” 當下趙銘一夾馬腹,便領著眾人向西奔去,護衛的兩千騎兵,逼退清軍哨騎,便紛紛拔馬跟去。 不多時,趙銘一行人來到東陵石嘴山西面的北陵,這里卻是一馬平川,四面皆是平野。 趙銘勒馬駐立,用千里鏡觀察北陵,見清軍士卒正揮汗如雨的挖掘深壕,布置鹿角和拒馬進行防御。 “整條戰線,地勢東高西平。東面石嘴山高地,已經在清軍手中,占據了地利,而西面地勢平坦,適合大軍精銳展開,本帥決議按著先前之議,主攻西線,你等可有異議”趙銘揚鞭問道。 西線地勢平坦,本來是清軍騎兵用武之地,然而清軍八旗主力,大都調入關內,關外老巢反而沒什么騎兵。 聯軍有三千鐵騎,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清軍騎兵的優勢,所以趙銘敢于將主攻放在西面的平原之上。 “我等謹遵大帥之令”謝遷等將紛紛于馬上抱拳,肅然應命。 趙銘見此遂即一揮手,“好,回營詳議,明日一戰破敵” 當下,趙銘一行人奔回營寨,與眾人又商議了明日攻擊清軍的一些細節和戰術,臨近三更天,各將從帳中散去。 這時,趙銘挑帳出來,天色全黑,遠處石嘴山方向不時傳來炮聲,還有火箭劃破夜空落向山頂,點燃山林,引起守軍一陣慌亂。 那是明軍斥候,對金軍進行sao擾,疲憊守軍,以便明日破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