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攻下城池
東城,兩軍的廝殺聲、銃炮聲、吶喊聲,充斥著城池內外。 明軍士卒竄上高坡,手中戰刀掄圓了橫掃,割開綠營兵的褂子,血花四濺,慘叫連連。 清軍士卒立時挺起長矛,從四面八方刺來,而這時他們身后一聲巨響,白光一閃,幾名清軍便被炸翻。 爆炸中,清軍身體像斷線風箏一樣被拋飛,落地的清軍口頭鮮血,四肢炸斷,令周圍的清軍將士們膽寒。 明軍殺手隊盔甲精良,一名清軍長矛手,一矛捅在明軍胸前板甲上,火星四濺,未能破甲,明軍反手一刀,割開清軍喉嚨,鮮血飆射,清軍丟棄兵器雙手捂住喉嚨,緩緩倒了下去。 后面的清軍,眼中露出恐懼之色,不敢上前接戰。 多年前,他們面對八旗重步兵時,是這個挫樣,現在他們成了清軍,面對比八旗兵盔甲還要精良的東海明軍,依舊一副挫樣。 馬得功一雙眼睛瞪圓,氣急敗壞的罵道“頂住,趕他們下城!” 清軍士卒聞令,左右看了看,才忽然怒吼一聲,抄起長矛拼殺,但是城頭火繩槍和弓箭手被城外明軍燧發槍手壓制,還需要時刻防備明軍投擲手雷,整個防線已經岌岌可危。 馬得功沒想到明軍居然這么猛,只能隨手扯住一名親衛的衣襟,怒吼道“快去向軍門情愿!” 說完,他將親衛一推,可就在這時,一枚彈丸射來,卻直接將轉身準備報信的清軍射翻。 城中,總兵官府邸。 “軍門!東城的兄弟快頂不住了!急需支援!”一名士卒倉惶闖進節堂。 馬光輝退回府中,在節堂內居中指揮,正來回踱步,聽到這話,一躍而起道“什么!東城破了?” 滿頭大汗的士卒忙解釋道“軍門,城池未破,但是趙雜毛攻勢生猛!” 馬光輝與堂上眾將都出了口氣,原來是虛驚一場,他上前就是一腳,將士卒踹倒在地,惱怒道“趙雜毛沒有進城,你叫喚個什么!駭死老子了?!?/br> “軍門,敵軍都穿重甲,兼火器犀利,若不發兵增援,恐怕守不住??!” 馬光輝臉頰鼓動,他切齒道“趙雜毛好生猖狂,想破老子的寧波城,沒那么容易!” 周圍清軍將令,卻一個個面帶惶恐之色,一萬多人攻擊一萬清軍駐守的城池,居然打得東城馬得功這么快就來求救,眾人心里都沒底起來。 “怎么?”馬光輝說完,居然沒有部將接嘴捧個場,令他臉色陰沉,掃視眾人道“你們怕呢?” 趙雜毛威名在外,眾人自然恐懼,在加上明軍裝備精良,別的不說,就說那手雷,就足矣讓他們膽寒了。 明軍有這東西,清軍集結在一起抵抗明軍,便成了手雷的靶子,被一炸一片,不集結在一起,又擋不住結陣而戰的明軍,可以說相當被動,只能拿人命去填。 眾人自是怕,可是看見馬光輝的目光,卻都連忙搖頭,“軍門,不敢!” 馬光輝內心十分憤怒,沒想到才剛開打,馬得功就頂不住了,真是一群廢物。 若是寧波這么快就被趙雜毛攻下,馬某人還有何顏面在大清國混下去。 “噌”的一聲,馬光輝拔出刀來,然后惱怒道“隨本帥上城擊退趙雜毛!” 語畢,馬光輝大步走出節堂,身后親衛急忙追上前來,把頭盔遞過來,眾多清軍將領和帥府士卒,紛紛跟隨著出來。 馬光輝翻身上馬,身后已經聚集了數百精兵,正雄赳赳氣昂昂的要去上城抵御明軍,準備和明軍拼命,忽然東南角水門方向,傳來一聲巨響,接著便是火光沖天,殺聲震天。 騎在戰馬上的馬光輝,心頭一凜,心頭狂震,而這是一將連滾帶爬的跑過來,聲嘶力竭的喊道“軍門,大事不好,是水門方向,明軍進城了!” 馬光輝聽了這話,腦子里轟的一聲,三魂六魄都出竅了。 這經營數載的寧波城,就這樣完呢? “軍門,這可如何是好!”周圍清將都慌了,七嘴八舌的問道“這可如何是好?” 馬光輝臉色鐵青,一語不發,忽然他一拔馬韁,惱怒道“趙雜毛兵力無法圍城,隨本帥從北門突圍?!?/br> 剛剛還氣勢洶洶的清軍,瞬間士氣一泄,一哄而散,慌亂的轉道向北而去。 東南角,明軍突破水門,船只一擁而入,城中殺聲震天。 東面城墻上,馬得功浴血搏殺,他一刀砍傷一名明軍百戶,正要追殺,忽然被一名親兵拉住,急聲稟報,“將軍,大事不妙,明軍從水門進城了!” 這時明軍已經開始占據一段城墻,并且占據垮塌處頂部,清軍逐漸失去地利的優勢。 馬得功聞語大駭,“明軍入城呢?軍門援兵到沒?” 親兵哭喪著臉道“將軍,軍門跑了,讓咱們留后!” 馬得功臉上肌rou抽搐,一語不發,突然,他奮力推開眾人,搶下城墻,不知往哪里去。 那些還在拼殺的將官,面面相覷,不知所措,驚愕的看著馬得功的背影,忽然有人大喊一聲,“還愣著干什么?” 城頭清軍瞬間一哄而散,交戰的清軍不明白情況,看見別人逃跑,立時跟著逃跑,明軍趁此機會,終于沖開清軍的阻攔。 斜坡處,王朝先怒吼一聲,無數打著火炬的明軍,便翻過斜坡,灌入城中。 從缺口入城的明軍,同水門入城的明軍,像是兩條火龍,鉆進了金華城內。 明軍兵力不足以為四面圍困,馬光輝、馬得功一前一后,從北城突圍而出,向紹興和杭州方向奔去。 趙銘兵力無法攔截,不過他并沒有打算讓馬光輝和馬得功輕易逃脫,攔截寧波潰軍的任務,他早已經交給了四明山的王翊,還有中軍衛羅文耀率領的一千騎兵。 北門外馬光輝狠狠抽打戰馬,向北狂奔十余里,才放慢馬速,回頭看了眼寧波城,不禁輕輕嘆息一聲,才率領千余清兵,繼續向北奔去。